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政策史的角度,详细解析中国产业政策的源起与发展,分析中国产业政策演进背后的基本逻辑,探讨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

内容简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以选择性政策为主体的产业政策体系,政策效果越来越有限且不良政策效应凸显,产业政策迫切需要转型。

本书详细解析了中国产业政策的源起、发展与演进逻辑,产业政策的构成、特征、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效应,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与组织机制,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特征及制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产业政策理论及产业政策实践的国际经验为基础,对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提出了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自序
  • 第一篇 理论与国际比较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何为产业政策?
  • 国内外产业政策争论及述评
  • 绿色产业政策
  • 简要评述
  • 第二章 产业政策中的市场与政府
  • 产业政策争论中的市场与政府
  • 对产业政策争论的评述
  • 重新审视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 产业政策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
  • 第三章 日本经济竞争政策的演变
  • 问题的提出
  • 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
  • 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演变
  • 总结
  • 第四章 欧盟产业政策
  • 源起和发展
  • 理念与主要政策工具
  • 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五章 美国产业政策
  • 美国对产业政策的认识分歧
  • 后危机时代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
  • 后危机时代美国的创新战略与产业政策
  • 战后美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 第二篇 中国的产业政策
  •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
  • 源起
  • 初步尝试(1989—1993年)
  • 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系建立(1994—2001年)
  • 调整与强化(2002—2012年)
  • 新发展
  • 演进的基本逻辑
  • 第七章 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构成、特征与挑战
  • 构成
  • 主要政策工具
  • 特征
  •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第八章 中国产业政策效应
  • 问题的提出
  • 变量选择与典型事实
  • 实证检验
  • 机制识别
  • 结论性评述
  • 第九章 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缺陷与调整
  • 引言
  • 以集中为导向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
  • 基本逻辑、理论依据及其缺陷
  • 不良效应
  • 调整方式
  • 第十章 市场竞争、产业组织重构与全要素生产率
  • 问题的提出
  • 理论框架
  • 一个自然实验
  •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总量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小结
  • 第十一章 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与组织机制
  • 产业政策制定的分析框架
  • 中国如何制定产业政策
  •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 第十二章 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
  • 产业政策制定程序的重构是关键
  • 构建以功能性政策为主体的产业政策体系
  • 产业政策制定机制的重构是关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产业政策

    全书比较枯糙,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及其理论基础,通过对现有政策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这些政策在逻辑和理论支撑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政策效果的不理想,还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政策后果,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产生了广泛的不良影响。在书中,产业组织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往往受到特定政策逻辑的指导,这种逻辑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与预期目标相悖的结果,不仅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反而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某些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长期的忽视甚至错误的引导,导致这些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这种情况表明,至少有一部分产业政策的制定并非基于科学的发展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而是受到了非经济因素的干扰。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认为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可能过于依赖某些固定的理论模型或者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而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长远需求。这种做法不仅未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反而可能抑制了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