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多种理论视角,系统、全面地研究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小说审美特征。

内容简介

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在短短30年内悄然萌生、迅速崛起和急速消疲的过程,但它填补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空白,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普遍的自我想象、内在世界的焦虑和欲望,其思想意识和诗学特征也为后来的新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创作经验。

本书旨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采用编年史手段,对不同时期的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进行梳理和研究,发掘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20世纪70年代,“先锋派”作家解构传统,颠覆权威,在作品中抒发被压抑的狂欢。苏联解体后,以马卡宁、佩列文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逐步回归现实主义传统。此外,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美学传统和创作艺术对俄国后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或显或隐的影响,多甫拉托夫等以“碎片化”的“本真叙事”手法,展现移民生活中“荒诞的真实”和身份焦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总绪论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小说
  • 一、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念
  • 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
  • 第一章 普希金被拉下神坛:俄国早期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 一、解构经典: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
  • 二、西尼亚夫斯基和《和普希金一起散步》
  • 三、被压抑的狂欢:叶罗费耶夫和《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 第二章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勃兴
  • 一、佩列文和“反乌托邦”小说
  • 二、从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实主义:论马卡宁的文学创作
  • 第三章 纳博科夫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一、纳博科夫和西尼亚夫斯基-捷尔茨
  • 二、纳博科夫和塔吉亚娜·托尔斯泰娅
  • 三、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虚构性和创造性
  • 四、纳博科夫的创造性阅读和审美狂喜
  • 第四章 荒诞的真实:多甫拉托夫的小说创作
  • 一、享誉域外的俄国后现代主义作家代表
  • 二、《手提箱》里的碎片化记忆
  • 三、本真叙事和荒诞情节下的身份焦虑
  • 结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 世纪 80 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全面改革和新思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为俄国后现代文学的萌芽创造了政治环境。80 年代后期,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摇摇欲坠,苏联哲学和文化话语迅速转型,苏联文学也开始面临着 “死亡” 的危机。表面上看,苏联解体和后现代主义在俄国的出现似乎是一个历史巧合。1990 年 10 月 31 日,维克多・叶罗费耶夫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追悼苏联文学》,宣布苏联文学的灭亡。他认为,苏联文学原本是国家温室里的花朵,一旦温室停止供暖,任何一种形式的苏联文学,无论是官方文学,还是乡村文学和自由派文学,就会立即枯萎。他的这种观点随即引起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回应,不少人认为,苏联文学将随着苏联的解体逐渐消失,之后的俄罗斯文学将被后现代文学和其他种类的文学所取代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