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1千字
字数
202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为基本视角,探讨熊十力的儒佛会通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的突出特色在紧扣“会通”二字,指出了《新唯识论》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所具有的既曲折又富有重要思想意义的地位。
本书不仅以宽广的视野透入《新唯识论》创作的理论背景,且相当细密而有层次地分析了熊十力是如何在本体论层面、心性论层面及体用不二方法论层面、修身论层面进行其儒佛会通之系统构建的。
本书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凸显了熊十力如何以唯识学来反思儒家传统思想。整体上看,本书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下功夫较深,认识亦较到位,在谋篇布局上更是颇具匠心,文献的熟悉程度及其运用,亦可见其常年功力所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
- 引言
- 第一章 《新唯识论》的问题意识及思想概要
- 第一节 《新唯识论》的问题意识
- 一 1923~1930年三种唯识学讲义的演变
- 二 对佛教轮回观念的认识转变
- 三 中国式唯心论的构想
- 第二节 《新唯识论》的思想概要
- 一 立传统儒学之本
- 二 儒佛会通的基本思路
- 三 对熊门后学的影响
- 第二章 本体论层面之儒佛会通
- 第一节 从唯识论转向唯心本体
- 一 对唯识学境识关系的改造
- 二 对唯识学二重本体的批判
- 三 种识转变与唯心本体
- 第二节 从佛教缘起论转向能创生之本体
- 一 对佛教缘起论的诠释与批判
- 二 恒转本体的翕辟成变
- 三 以寂、仁融会儒佛本体
- 第三节 彻底一元论的本体架构之延伸
- 一 唐君毅心境混融论对主客二元对立的超越
- 二 牟宗三论佛家的两层存有
- 第三章 心性论层面之儒佛会通
- 第一节 从唯识妄心转向本心论
- 一 对阿赖耶识的批判
- 二 对种识关系、种现说的改造
- 三 本心习心之分
- 第二节 心与性关系上的儒佛分辨
- 一 《新唯识论》心与性的含义
- 二 《新唯识论》心性关系与禅宗心性关系之比较
- 第三节 《新唯识论》心性思想之延伸
- 一 唐君毅对佛教心性论中国化的概括
- 二 牟宗三论如来藏清净心架构
- 第四章 体用层面之儒佛会通
- 第一节 《新唯识论》的体用不二论
- 一 《新唯识论》体、用义
- 二 体与用的关系
- 三 中、印、西体用义概观
- 第二节 《新唯识论》对儒佛体用义的综合
- 一 熊十力对佛教体用义的批判
- 二 欧阳竟无体用观对熊十力的影响
- 三 《新唯识论》对儒佛体用义的吸取
- 第三节 《新唯识论》体用观之发展
- 一 唐君毅体、相、用浑合论
- 二 牟宗三辨佛家体用义
- 第五章 修养论之儒佛会通
- 第一节 性智主导量智的修证前提
- 一 量智说安排遍计所执性之理智知识
- 二 性智说阐发个体对天道的体认
- 第二节 唯识学的闻熏修证与熊十力的返本还原
- 一 唯识学的闻熏修证论
- 二 熊十力的返本还原论
- 第三节 《新唯识论》修养论之发展
- 一 唐君毅的“无定执而自超越”论
- 二 牟宗三“智的直觉”与识心之执
- 第六章 儒佛会通与儒佛之争
- 第一节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往复论辩
- 一 《破新唯识论》与《破破新唯识论》辩难
- 二 《辨佛学根本问题》的吕澂、熊十力之争
- 三 王恩洋评《新唯识论》
- 四 牟宗三对熊十力与内学院之争评议
- 第二节 佛学界对《新唯识论》的评议
- 一 太虚论《新唯识论》的佛学思想归属
- 二 印顺对《新唯识论》的思想定位
- 三 《摧惑显宗记》的反驳
- 第三节 对《新唯识论》的总体定位及评价
- 一 折中儒佛,归证自心
- 二 亦宗教亦哲学
- 第七章 从儒佛会通到宗教对话
- 第一节 宗教对话的类型及基本理论
- 一 宗教对话的类型学分析
- 二 宗教对话的理论建构
- 第二节 宗教对话的层次性
- 一 层次性的划分
- 二 儒佛会通的层次性
- 第三节 走向中西宗教对话的儒佛会通
- 一 儒佛会通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 二 儒佛对话与中西对话之辨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