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备搜晏殊、晏幾道词作及后人的评论,为读者了解晏殊、晏幾道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内容简介

二晏,是指宋代的两位大词人晏殊和他的儿子晏畿道。晏殊的词集名《珠玉词》,晏线道的词集名《小山词》,合称“二晏词”。他们两人的词不仅在宋代名震一时,就是在整个词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晏殊甚至被后世评论者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而晏畿道的成就更在其父之上。论者以为他精力尤胜,措词之妙,一时独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 晏殊词集
  • 谒金门(秋露坠)
  • 破阵子(海上蟠桃易熟)
  • 又(燕子欲归时节)
  • 又(忆得去年今日)
  • 又(湖上西风斜日)
  • 浣溪沙(阆苑瑶台风露秋)
  • 又(三月和风满上林)
  • 又(青杏园林煮酒香)
  • 又(一曲新词酒一杯)
  • 又(红蓼花香夹岸稠)
  • 又(淡淡梳妆薄薄衣)
  • 又(小阁重帘有燕过)
  • 又(宿酒才醒厌玉卮)
  • 又(绿叶红花媚晓烟)
  • 又(湖上西风急暮蝉)
  • 又(杨柳阴中驻彩旌)
  • 又(一向年光有限身)
  • 又(玉椀冰寒滴露华)
  • 更漏子(蕣华浓)
  • 又(塞鸿高)
  • 又(雪藏梅)
  • 又(菊花残)
  • 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 又(紫府群仙名籍秘)
  • 点绛唇(露下风高)
  • 凤衔杯(青蘋昨夜秋风起)
  • 又(留花不住怨花飞)
  • 又(柳条花颣恼青春)
  • 清平乐(春花秋草)
  • 又(秋光向晚)
  • 又(春来秋去)
  • 又(金风细细)
  • 又(红笺小字)
  • 红窗听(淡薄梳妆轻结束)
  • 又(记得香闺临别语)
  • 采桑子(春风不负东君信)
  • 又(红英一树春来早)
  • 又(阳和二月芳菲遍)
  • 又(樱桃谢了梨花发)
  • 又 石竹(古罗衣上金针样)
  • 又(时光只解催人老)
  • 又(林间摘遍双双叶)
  • 喜迁莺(风转蕙)
  • 又(歌敛黛)
  • 又(花不尽)
  • 又(烛飘花)
  • 又(曙河低)
  •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 少年游(重阳过后)
  • 又(霜华满树)
  • 又(芙蓉花发去年枝)
  • 又(谢家庭槛晓无尘)
  • 酒泉子(三月暖风)
  • 又(春色初来)
  • 木兰花(东风昨夜回梁苑)
  • 又(帘旌浪卷金泥凤)
  • 又(燕鸿过后莺归去)
  • 又(池塘水绿风微暖)
  • 又(玉楼朱阁横金锁)
  • 又(朱帘半下香销印)
  • 又(杏梁归燕双回首)
  • 又(紫薇朱槿繁开后)
  • 又(春葱指甲轻拢捻)
  • 又(红绦约束琼肌稳)
  • 迎春乐(长安紫陌春归早)
  •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 又(东风杨柳欲青青)
  • 又(芙蓉金菊斗馨香)
  • 又(数枝金菊对芙蓉)
  • 又(露莲双脸远山眉)
  • 又(秋风吹绽北池莲)
  • 又(世间荣贵月中人)
  • 又(海棠珠缀一重重)
  • 胡捣练(小桃花与早梅花)
  • 殢人娇(二月春风)
  • 又(玉树微凉)
  • 又(一叶秋高)
  • 踏莎行(细草愁烟)
  • 又(祖席离歌)
  • 又(碧海无波)
  • 又(绿树归莺)
  • 又(小径红稀)
  •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 又(荷叶荷花相间斗)
  • 又(荷叶初开犹半卷)
  • 又(杨柳风前香百步)
  • 又(粉笔丹青描未得)
  • 又(叶下鵁鶄眠未稳)
  • 又(罨画溪边停彩舫)
  • 又(宿蕊斗攒金粉闹)
  • 又(脸傅朝霞衣剪翠)
  • 又(越女采莲江北岸)
  • 又(粉面啼红腰束素)
  • 又(幽鹭慢来窥品格)
  • 又(楚国细腰元自瘦)
  • 又(嫩绿堪裁红欲绽)
  • 雨中花(剪翠妆红欲就)
  • 瑞鹧鸪 咏红梅(越娥红泪泣朝云)
  • 又(江南残腊欲归时)
  • 望仙门(紫薇枝上露华浓)
  • 又(玉壶清漏起微凉)
  • 又(玉池波浪碧如鳞)
  • 长生乐(玉露金风月正圆)
  • 又(阆苑神仙平地见)
  • 蝶恋花(一霎秋风惊画扇)
  • 又(紫菊初生朱槿坠)
  • 又(帘幕风轻双语燕)
  • 又(玉椀冰寒消暑气)
  • 又(梨叶疏红蝉韵歇)
  • 又(南雁依稀回侧阵)
  • 拂霓裳(庆生辰)
  • 又(喜秋成)
  • 又(乐秋天)
  • 菩萨蛮(芳莲九蕊开新艳)
  • 又(秋花最是黄葵好)
  • 又(人人尽道黄葵淡)
  • 又(高梧叶下秋光晚)
  • 秋蕊香(梅蕊雪残香瘦)
  • 又(向晓雪花呈瑞)
  • 相思儿令(昨日探春消息)
  • 又(春色渐芳菲也)
  • 滴滴金(梅花漏泄春消息)
  • 山亭柳 赠歌者(家住西秦)
  • 睿恩新(芙蓉一朵霜秋色)
  • 又(红丝一曲傍阶砌)
  • 玉堂春(帝城春暖)
  • 又(后园春早)
  • 又(斗城池馆)
  • 临江仙(资善堂中三十载)
  • 燕归梁(双燕归飞绕画堂)
  • 又(金鸭香炉起瑞烟)
  • 望汉月(千缕万条堪结)
  • 连理枝(玉宇秋风至)
  • 又(绿树莺声老)
  • 破阵子 春景(燕子来时新社)
  • 玉楼春 春恨(绿杨芳草长亭路)
  • 诉衷情 寿(幕天席地斗豪奢)
  • 又(喧天丝竹韵融融)
  • 总评
  • 晏幾道词集
  •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 又(身外闲愁空满)
  • 又(淡水三年欢意)
  • 又(浅浅馀寒春半)
  • 又(长爱碧阑干影)
  • 又(旖旎仙花解语)
  • 又(梦后楼台高锁)
  • 又(东野亡来无丽句)
  •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 又(初捻霜纨生怅望)
  • 又(庭院碧苔红叶遍)
  • 又(喜鹊桥成催凤驾)
  • 又(碧草池塘春又晚)
  • 又(碾玉钗头双凤小)
  • 又(醉别西楼醒不记)
  • 又(欲减罗衣寒未去)
  • 又(千叶早梅夸百媚)
  • 又(金剪刀头芳意动)
  • 又(笑艳秋莲生绿浦)
  • 又(碧落秋风吹玉树)
  • 又(碧玉高楼临水住)
  • 又(梦入江南烟水路)
  • 又(黄菊开时伤聚散)
  •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 又(一醉醒来春又残)
  • 又(梅蕊新妆桂叶眉)
  • 又(守得莲开结伴游)
  • 又(斗鸭池南夜不归)
  • 又(当日佳期鹊误传)
  • 又(题破香笺小砑红)
  • 又(清颍尊前酒满衣)
  • 又(醉拍春衫惜旧香)
  • 又(小令尊前见玉箫)
  • 又(楚女腰肢越女腮)
  • 又(十里楼台倚翠微)
  • 又(陌上濛濛残絮飞)
  • 又(晓日迎长岁岁同)
  • 又(小玉楼中月上时)
  • 又(手捻香笺忆小莲)
  • 又(九日悲秋不到心)
  • 又(碧藕花开水殿凉)
  • 又(绿橘梢头几点春)
  •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 又(轻匀两脸花)
  • 又(关山魂梦长)
  • 又(坠雨已辞云)
  • 又(一分残酒霞)
  • 又(轻轻制舞衣)
  • 又(红尘陌上游)
  • 又(长恨涉江遥)
  • 又(远山眉黛长)
  • 又(落梅庭榭香)
  • 又(狂花倾刻香)
  • 又(官身几日闲)
  • 又(春从何处归)
  • 南乡子(渌水带青潮)
  • 又(小蕊受春风)
  • 又(花落未须悲)
  • 又(何处别时难)
  • 又(画鸭懒熏香)
  • 又(眼约也应虚)
  • 又(新月又如眉)
  • 清平乐(留人不住)
  • 又(千花百草)
  • 又(烟轻雨小)
  • 又(可怜娇小)
  • 又(红英落尽)
  • 又(春云绿处)
  • 又(波纹碧皱)
  • 又(西池烟草)
  • 又(蕙心堪怨)
  • 又(幺弦写意)
  • 又(笙歌宛转)
  • 又(暂来还去)
  • 又(双纹彩袖)
  • 又(寒催酒醒)
  • 又(莲开欲遍)
  • 又(沉思暗记)
  • 又(莺来燕去)
  • 又(心期休问)
  • 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 又(小颦若解愁春暮)
  • 又(小莲未解论心素)
  • 又(风帘向晓寒成阵)
  • 又(念奴初唱《离亭宴》)
  • 又(玉真能唱朱帘静)
  • 又(阿茸十五腰肢好)
  • 又(初心已恨花期晚)
  • 减字木兰花(长亭晚送)
  • 又(留春不住)
  • 又(长杨辇路)
  • 泛清波摘遍(催花雨小)
  • 洞仙歌(春残雨过)
  • 菩萨蛮(来时杨柳东桥路)
  • 又(个人轻似低飞燕)
  • 又(莺啼似作留春语)
  • 又(春风未放花心吐)
  • 又(娇香淡染胭脂雪)
  • 又(香莲烛下匀丹雪)
  • 又(哀筝一弄《湘江曲》)
  • 又(江南未雪梅花白)
  • 又(相逢欲话相思苦)
  • 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 又(一尊相遇春风里)
  • 又(琼酥酒面风吹醒)
  • 又(清歌学得秦娥似)
  • 又(旗亭西畔朝云住)
  • 又(离鸾照罢尘生镜)
  • 又(东风又作无情计)
  • 又(斑骓路与阳台近)
  • 又(红绡学舞腰肢软)
  • 又(当年信道情无价)
  • 又(采莲时候慵歌舞)
  • 又(芳年正是香英嫩)
  • 又(轻风拂柳冰初绽)
  • 阮郎归(粉痕闲印玉尖纤)
  • 又(来时红日弄窗纱)
  • 又(旧香残粉似当初)
  • 又(天边金掌露成霜)
  • 又(晓妆长趁景阳钟)
  • 归田乐(试把花期数)
  • 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 又(卧鸭池头小苑开)
  • 又(二月和风到碧城)
  • 又(白纻春衫杨柳鞭)
  • 又(床上银屏几点山)
  • 又(绿柳藏乌静掩关)
  • 又(家近旗亭酒易酤)
  • 又(日日双眉斗画长)
  • 又(飞鹊台前晕翠蛾)
  • 又(午醉西桥夕未醒)
  • 又(一样宫妆簇彩舟)
  • 又(已拆秋千不奈闲)
  • 又(闲弄筝弦懒系裙)
  • 又(团扇初随碧簟收)
  • 又(翠阁朱阑倚处危)
  • 又(唱得红梅字字香)
  • 又(小杏春声学浪仙)
  • 又(铜虎分符领外台)
  • 又(浦口莲香夜不收)
  • 又(莫问逢春能几回)
  • 又(楼上灯深欲闭门)
  • 六么令(绿阴春尽)
  • 又(雪残风信)
  • 又(日高春睡)
  • 更漏子(槛花稀)
  • 又(柳间眠)
  • 又(柳丝长)
  • 又(露华高)
  • 又(出墙花)
  • 又(欲论心)
  • 河满子(对镜偷匀玉筯)
  • 又(绿绮琴中心事)
  • 于飞乐(晓日当帘)
  • 愁倚阑令(凭江阁)
  • 又(花阴月)
  • 又(春罗薄)
  • 御街行(年光正似花梢露)
  • 又(街南绿树春饶絮)
  • 浪淘沙(高阁对横塘)
  • 又(小绿间长红)
  • 又(丽曲《醉思仙》)
  • 又(翠幕绮筵张)
  • 丑奴儿(昭华凤管知名久)
  • 又(日高庭院杨花转)
  • 诉衷情(种花人自蕊宫来)
  • 又(净揩妆脸浅匀眉)
  • 又(渚莲霜晓坠残红)
  • 又(凭觞静忆去年秋)
  • 又(小梅风韵最妖娆)
  • 又(长因蕙草记罗裙)
  • 又(御纱新制石榴裙)
  • 又(都人离恨满歌筵)
  • 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 好女儿(绿遍西池)
  • 又(酌酒殷勤)
  • 点绛唇(花信来时)
  • 又(明日征鞭)
  • 又(碧水东流)
  • 又(妆席相逢)
  • 又(湖上西风)
  • 两同心(楚乡春晚)
  • 少年游(绿勾阑畔)
  • 又(西溪丹杏)
  • 又(离多最是)
  • 又(西楼别后)
  • 又(雕梁燕去)
  • 虞美人(闲敲玉镫隋堤路)
  • 又(飞花自有牵情处)
  • 又(曲阑干外天如水)
  • 又(疏梅月下歌《金缕》)
  • 又(玉箫吹遍烟花路)
  • 又(秋风不似春风好)
  • 又(小梅枝上东君信)
  • 又(湿红笺纸回文字)
  • 又(一弦弹尽《仙韶》乐)
  • 采桑子(秋千散后朦胧月)
  • 又(花前独占春风早)
  • 又(芦鞭坠遍杨花陌)
  • 又(日高庭院杨花转)
  • 又(征人去日殷勤嘱)
  • 又(花时恼得琼枝瘦)
  • 又(春风不负年年信)
  • 又(秋来更觉消魂苦)
  • 又(谁将一点凄凉意)
  • 又(宜春苑外楼堪倚)
  • 又(白莲池上当时月)
  • 又(高吟烂醉淮西月)
  • 又(前欢几处笙歌地)
  • 又(无端恼破桃源梦)
  • 又(年年此夕东城见)
  • 又(双螺未学同心绾)
  • 又(西楼月下当时见)
  • 又(非花非雾前时见)
  • 又(当时月下分飞处)
  • 又(湘妃浦口莲开尽)
  • 又(别来长记西楼事)
  • 又(红窗碧玉新名旧)
  • 又(昭华凤管知名久)
  • 又(金风玉露初凉夜)
  • 又(心期昨夜寻思遍)
  • 踏莎行(柳上烟归)
  • 又(宿雨收尘)
  • 又(绿径穿花)
  • 又(雪尽寒轻)
  • 满庭芳(南苑吹花)
  • 留春令(画屏天畔)
  • 又(采莲舟上)
  • 又(海棠风横)
  • 风入松(柳阴庭院杏梢墙)
  • 又(心心念念忆相逢)
  • 清商怨(庭花香信尚浅)
  • 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 又(歌彻郎君秋草)
  •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 碧牡丹(翠袖疏纨扇)
  • 长相思(长相思)
  • 醉落魄(满街斜月)
  • 又(鸾孤月缺)
  • 又(天教命薄)
  • 又(休休莫莫)
  • 望仙楼(小春花信日边来)
  • 凤孤飞(一曲画楼钟动)
  • 西江月(愁黛颦成月浅)
  • 又(南苑垂鞭路冷)
  • 武陵春(绿蕙红兰芳信歇)
  • 又(九日黄花如有意)
  • 又(烟柳长堤知几曲)
  • 解佩令(玉阶秋感)
  • 行香子(晚绿寒红)
  • 庆春时(倚天楼殿)
  • 又(梅梢已有)
  • 喜团圆(危楼静锁)
  • 忆闷令(取次临鸾匀画浅)
  • 梁州令(莫唱《阳关曲》)
  • 燕归梁(莲叶雨)
  • 胡捣练(小亭初报一枝梅)
  • 扑蝴蝶(风梢雨叶)
  •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
  • 谒金门(溪声急)
  • 总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