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汇集作者30年研究成果,收入作者与当代世界著名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美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等当代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对话。

内容简介

《现代美学的危机与重建》是作者王杰30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学美学理论研究的总结,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从意识形态理论角度探讨现代美学基本问题,把审美幻象问题作为现代美学的核心,分别从审美需要、审美变形和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文化机制和价值指向进行历史研究;二是在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国内较早提出“审美人类学”的范畴,挖掘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方法基础,重点探究了全球化时代地方审美经验的认同危机和重构;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学与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在深入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和理论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模式,并重点讨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批评家的任务、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和现代悲剧理论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
  • 第一辑 审美幻象的研究阐释
  • 审美需要的历史内涵及其转化
  • 一、审美需要:欲望的对象化理论
  • 二、从自然欲望到审美需要
  • 审美幻象问题与心理学解释
  • 一、审美幻象问题的产生
  • 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解释
  • 三、对精神分析的评价
  • 四、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 五、心理学研究是有限的
  • 审美变形:现实关系的审美转换
  • 一、审美幻象与艺术变形
  • 二、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
  • 三、崇高美学:解剖现实关系
  • 图像的二重性及其魔力
  • 一、图像的二重性
  • 二、图像与仪式
  • 三、欲望戏剧中视点的位移
  • 影像与基源性幻象
  • 一、影像是什么
  • 二、声像、时间性与现实关系
  • 三、审美崇拜解体之后
  • 两种古典审美变形机制的比较研究
  • 余韵:一种优美化的崇高
  • 一、作为交流媒介的崇高概念
  • 二、韵:现实关系的优美化
  • 三、余韵:聆听世界
  • 也论“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
  • 一、东方情调与东方主义
  • 二、韵与寓言:两种对象化方式
  • 三、寻找母亲的仪式
  • 审美幻觉:中西美学的理论与实践
  • 一、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
  • 二、中西艺术实践的内在机制
  • 文学与鸦片 ——审美幻觉批判
  • 第二辑 地方性经验的人类学研究
  • 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
  • 一、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渊源
  • 二、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深层整合
  • 三、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回答
  •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
  • 一、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渊源
  • 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三、审美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契合
  • 四、审美人类学介入现实的实践途径
  • 五、余论
  • 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
  • 一、审美人类学的可能性
  • 二、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 三、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区别和联系
  • 三、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 四、马克思的理论方法对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列维斯特劳斯与审美人类学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生平、性格与学术渊源
  • 三、《野性的思维》的概念和思想
  • 四、列维斯特劳斯与现代生活
  • 五、列维斯特劳斯给审美人类学的启示
  • 本雅明艺术人类学思想评析
  • 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 ——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其重构
  • 一、“重新复写”民歌的南宁模式
  • 二、作为文化资源的民歌文化
  • 三、认同的危机和危机中的认同
  • 大地飞歌:民族审美经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意义 ——王杰博士访谈录
  • 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
  • 一、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看民族艺术的内在矛盾
  • 二、民族艺术的生产方式
  • 三、审美意识形态:重新思考基础与上层建筑
  • 第三辑 寻找母亲的仪式
  • 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 ——论“中国梦”的美学维度及文学批评家的任务
  • 一、“中国梦”的美学维度
  • 二、一个例证:关于电影《百合》(英文名Lost)的分析
  • 三、文学批评家的任务
  • 美学与跨学科研究:论新人文学科与当代美学研究 ——为纪念林焕平教授100周年而作
  • 一、重新思考现代性
  • 二、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未来?
  • 三、从当代美学研究看新人文学科的几个特点
  • 中国悲剧观念: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 二、关于中国悲剧观念
  •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成为公共话语的可能性
  •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 一、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形式
  • 二、从两个个案看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问题
  • 三、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矛盾结构
  • 四、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 乡愁乌托邦: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
  • 革命与乡愁 ——文化记忆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
  • 一、电影《芳华》中的“乡愁”与悲剧观念
  • 二、文化记忆与审美现代性
  • 三、悲剧人文主义的当代重建
  • 四、简短的结论
  • 寻找母亲的仪式 ——从《围龙》看当代中国小说的美学风格
  • 略论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风格 ——兼论《白鹿原》的美学风格
  • 一、关于《白鹿原》的美学风格
  • 二、《白鹿原》的社会符号系统
  • 三、“白鹿精魄”的审美意义
  • 四、当代中国文学生产方式的理论规定
  • 第四辑 斜塔上的瞭望
  • 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基本问题
  • 一、“文艺大众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式在中国的创构
  •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理论意义
  • 三、理论发展与综合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定位与历史责任
  •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问题
  • 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与当代文学实践
  •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 一、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含义
  • 二、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
  • 三、当代中国审美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 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与文艺美学的发展
  •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阐释模式
  • 一、当代美学理论范式出现转型
  • 二、当代美学的“当代性”理论规定
  • 三、当代美学理论阐释模式的基本设想
  • 文学自律性:斜塔上的瞭望
  •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
  •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 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模式
  •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形态
  • 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再度成为公共话语吗?
  • 文化经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 一、文化经济时代的美学问题及其方法
  • 二、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
  • 三、中国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及当代批评家的任务
  • 中国当代文艺政策的美学基础
  • 一、何谓“当代”及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史分期问题
  • 二、当代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历史语境
  • 三、文艺政策两次调整及其理论基础
  • 第五辑 寻找乌托邦:思想者之间的对话
  • “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 ——特里·伊格尔顿访谈
  • “我的平台是整个世界” ——特里·伊格尔顿访谈
  • 美学·社会·政治 ——托尼·本尼特访谈
  • 一、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
  • 二、文化研究的新方法
  • 三、关于中国美学与文化研究
  • 当代马克思主义问题 ——与迈克·桑德斯博士对话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道主义、美学 ——凯文·B·安德森教授访谈录
  • 当代美学中的艺术与政治 ——艾尔雅维奇教授访谈录
  • 一、美学革命与先锋派研究
  • 二、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 三、美学怎样思考未来
  • 材料、技术与现代艺术 ——约翰·鲍德温访谈录
  • 文化产业:艺术、技术和市场的契合 ——司各特·拉什访谈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