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1千字
字数
201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
内容简介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卷首语
-
篇一 作为隐喻的疾病
-
引子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篇二 艾滋病及其隐喻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你会被自己的人格置于死地吗?
回望人类疾病的历史,尤其是传染性流行病(如结核病 / 麻风病 / 梅毒 / 艾滋病)以及癌症,除了生理意义,还有社会层面的隐喻。人们把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政治态度。苏珊・桑塔格本人曾是一名癌症幸存者,她发现人们把内心最深处所恐惧的各种东西(腐败 / 污染 / 反常 / 虚弱 / 放纵)全都与疾病划上等号。并且,隐喻扭曲了患病的体验,妨碍患者尽早寻求治疗,甚至隐喻能致人于死地。桑塔格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平息想象,还原疾病本来的面目。我们看看历史上的疾病被象征成什么?比如,结核病是文雅、精致和敏感的标志。结核病使济慈和雪莱饱受折磨,但雪莱安慰济慈说「痨病偏爱像你一样妙笔生花的人」。比如,梅毒一直被看作瘟疫,被认为是年轻妓女之咒。不过在当时,梅毒的可怕之处更多在于它让人丢脸、使人无地自容、令人厌恶,而超越了人们对「梅毒导致死亡」的恐惧。比如,同性恋在 1978 年前都一直被认为是精神疾病。比如,艾滋病同样承受了梅毒一样的命运,导致艾滋病的不安全行为,是放纵,是犯罪。比如,癌症是患者意志软弱的结果。现代科学也提出了「癌症性格」,认为爱生闷气,遇事想不开,性格内向的人是肺癌青睐的对象。凡此种种,全都认定患者自己对患上疾病负有责任。这种病耻感严重阻碍了患者接受诊断与治疗,检查意味要花时间。对那些认为自己是在等待死刑判决的人来说,这是极度折磨人的时间拖延。许多人都恐惧自己被列入受歧视或更糟糕境遇的名单而讳疾忌医。话说回来,人类对疾病的看法受时代认知的影响。这本书是桑塔纳写于 1980 年,40 年后,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也有所变化,疾病的隐喻也与时俱进。但只要疾病存在,桑塔纳的核心观点仍然有效,那便是 —— 正视疾病,它不是上苍降下的一种灾祸,不是老天抛下的一项惩罚,不是羞于启齿的一种东西。它没有喻意,也未必是一纸死亡判决。
疾病的隐喻
是包租晓书籍中推荐的书,我以为是和《身体知道答案》类似的书,但没想所举例子居然都来源于各文学作品。真是有些差强人意。不过,疾病确实有些隐喻,就好像书中前半部分的病,一般是家人瞒着患者的,而后半部分的,又通常是患者瞒着家人的。为何,还不是因为疾病其实有不同的隐喻。有些疾病,好像是被诅咒了似的,而有些疾病,又仿佛是上天有眼来收拾谁似的。但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环境和医学宣传带来的副产品。其实想打七分,但没有这个选项,就四舍五入一下吧。🌹使一个事件显得确有其事,方法之一是反复谈论它。🌹数百名癌症患者中,据悉有三分之二或五分之三的患者感到压抑或是对他们的生活感到不满,并因父母亲、情人、配偶或至交的去世、分手或离别引起的失落感而遭受痛苦。然而,同样可能的是,在同等数目的未患癌症的人中,大部分人也会称自己情绪低落,曾遭受过精神创伤:这被称为 “人类状况”。🌹病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病🌹有些是疾病隐喻的制造者,有些是利用者,有些是传播者,还有一些,则是受害者。
疾病隐喻的转变
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的文段:隐喻,实际是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通过将不了解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联系,从而获得未知事物在内心的定位。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经常以隐喻的方式进行。比如,肺结核在历史上曾被视为一种 “天才病”,肺结核病患者往往面目苍白、情欲高涨,患者有一种当时的流行审美中别样的优雅风范,“情欲高涨” 的临床表现让人们误以为肺结核的病因是内心的热情涌动的结果。诗人拜伦曾说过,如果要死亡,他宁愿患肺结核过世。
医学的发展会抑制这种浪漫化的联想,但现代医学逻辑却导致了新的疾病隐喻 —— 惩罚隐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很多重大疾病,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诱发的原因。比如,癌症多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肺癌是因为吸烟,胃癌是因为饮食不健康不规律…… 换言之,疾病是一种 “惩罚”,是自己日常不管束自身行为的结果。
而艾滋病群体所承担的痛苦,要更甚于一般疾病。他们不仅要因隐喻中的行为不当而自责,同时也要承受背后的道德批判。
社会的进步,多多少少是建立在知的观念上的,人们的认知也是通过不断地脱敏而使人们更加客观的认知疾病本身。无知是虔诚之母,无知也是恐惧之源。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