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

内容简介

《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符觉可怪,是冈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江山不幸诗家幸
  • 上篇 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
  • 国耻 向“百年国耻”说再见
  • 抗战 为什么它还没有结束
  • 自虐 我们总是喜欢作贱自己
  • “爱” 撕裂社会的爱
  • 反华传媒 西方传媒不是铁板一块
  • 反法 反一项政策还是反一个国家
  • 汉奸 一团模糊的历史现象
  • 移民 假如老外成了央视主播
  • 运动 奥运并没有烧旺民族的热火
  • 日本(一) 搞清楚你反对的对象
  • 日本(二) 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
  • 多元 不同的中国
  • 世界 我们的地图里没有第三世界
  • 大国 温柔的必要
  • 口音 “港台腔”错在哪里
  • 形象 中国人是哪一种龙的传人
  • 文化入侵 故宫星巴克的伪问题
  • 正面形象 政府形象不能只靠计划
  • 争光 谁有资格代表我们
  • 中国威胁(一) 我们到底出口了什么
  • 中国威胁(二) 外国人的生命就在我们手中
  • “人格魅力” 领导人一定有魅力吗
  • 角色 一出好戏代替不了制度
  • 接班 为什么年龄是中国政治家的死线
  • 好官 一个人要有多好才能当官
  • 问责 飞机失事,部长下台
  • 喜事 中国政治仪式的风格
  • 政府 它的界限在哪里
  • 合法性 政府起码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 特供 怎样区分君主立宪与共和
  • 民主 一种自我修正的漫长道路
  • 民意 官员需要公布自己的电话吗
  • 投票(一) 为什么有时候它是不道德的
  • 投票(二) 不是民意的表达,而是民意的决定
  • 历史 一种中国式宗教的衰亡
  • 大局 “大局”究竟是什么
  • 创世神话 新中国的历史问题
  • 城管(一) 汽车的城市还是人的城市
  • 城管(二) 市容重要还是生计重要
  • 公共空间 谁是它的真正敌人
  • 血汗工厂 打工妹没有流血的自由
  • 企业责任 不下毒是做人责任,而非企业责任
  • 富豪 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资本家
  • 老师 一种基础的职业
  • 大学 宽容是大学的本质
  • 大学校长 校长的地位堪比国家元首
  • 大学生 要老妈送上学的一代人
  • 大学教授 学术辩论不用骂娘
  • 作协 政府供养艺术家的理由
  • 潜规则 真正的规则
  • “真” “范跑跑”的真性情
  • 足球 中国社会困境的折射
  • 刘翔 一个偶像吃掉了一个活人
  • 浮躁 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
  • 套话 老百姓的真心话
  • 空话 言语脱离现实之后的信任问题
  • 信任 最重要又最稀缺的社会资源
  • 极少数 只限于坏人的一种量词
  • 苦难 只有英雄,没有灾民;只有感动,没有伤心
  • 天灾 人的角色在哪里
  • 哀悼 与亡者和解
  • 抗灾 灾难不能对抗,只能与之共存
  • 民间(一) 政府的好帮手
  • 民间(二) 志愿者的崛起
  • 大同 地震中的慈悲
  • 万众一心 异议的消失
  • 第三空间 “淫照”照亮了公私之间的空白
  • 网友 两亿网民都成了朋友
  • 幽默 为什么我们笑不出来
  • 恶搞 谁不喜欢我们笑
  • 低俗 为什么当官的人品位特别好
  • 负面报道 为什么他们老是报道负面消息
  • 炒作 “宣传”的名与实
  • 诽谤 为什么政府控告传媒不是一个好主意
  • 信息不对称 中国特色的资讯匮乏
  • 下篇 窥视世界的局部角度
  • 政治激进派的豪赌
  • 温和派如何被迫走上了激进路线
  • 激进政治的自我繁殖
  • 战争不能取代建设
  • 民族分裂的巴尔干示范
  • 民族分裂的伊拉克示范
  • 朝鲜也是一个正常国家
  • 种族问题往往只是阶级问题的伪装
  • 缅甸比丘为什么要上街
  • 反对吸烟的纳粹党
  • 一个国家的梦想与现实
  • 右翼版本的美国人
  • 美国的右翼与上帝
  • 为什么美国就是不肯放过古巴
  • “自由”的朋友,民主的敌人
  • 第一世界里的第三世界——新奥尔良风灾
  • 爱国怎么毁了传媒
  • 奥巴马的修辞学
  • 奥巴马与美国梦的实现
  • 建立在一本书上的国家
  • 萨科齐如何背叛了法国的共和遗产
  • 泰王总是政变的赢家
  • 国王与我
  • 索尔仁尼琴的最后悲剧
  • 世界到底有多平
  • 政治游戏的规则
  • 气候的分配正义——美国与《京都议定书》
  • 美国的“世界银行”
  • 买军火好比买玩具
  • 有钱不一定有权
  • 富豪治国
  • 贝卢斯科尼——富豪政客启示录
  • 个人慈善取代不了社会公正
  • 传媒帝国的阴影
  • 超级财团垄断传媒的年代
  • 足球太圆了,政治抓不牢
  • 四年一度的四海一家
  • 鸣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常识

    #得到 / 电子书 / 常识 #书评刘润常说一句话,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这本简单的书(评论集)对别人来说是常识,对我来说却是顿悟。作为一个理科生,读书本来就少,人文社科的书读的就更少了,这本书还是在刘瑜《可能性的艺术》里发现的。这两本书都和政治有关系,对我来说都是好书,就像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要想实事求是地说话,从多使用动词开始!

      熟悉小卓子的人都知道,我是个哭点很高的人,可是最近的两周,我扎扎实实哭了好几次,因为我的领导总算可以调走了。不是舍不得,而是巴不得。巴望得太久了,不仅喜极而泣,还有压抑 3 年的一次性释放。因为,我就是那个被领导讨厌了 3 年的少数派。在这三年里,我没学会什么,就搞清楚二点:一是职场上,“少数派” 绝不是数量上的差异,这三个字直接界定一个人的对错,很可怕;二是很多人越来越爱玩这种 “少数派” 的文字游戏,更可怕。好在我还残存坚信尼采的信念,“杀不死我,我就会变得更坚强”,3 年的韬光养晦让我悟出一个理儿:所谓实事求是,就是管住嘴,切片式视角下只说切片式的话!01.“我是少数派” 恒等于 “我错了” 我究竟干了什么,让领导对我 “恨之入骨” 呢?故事发生在 3 年前的一个春天,我获得了一次遴选的资格,如果成功,就可以直接从县区级飞升省级。我拿着报名表问领导,可不可以让我去?领导大笔一挥,“人往高处走,很能理解,不过这样我们就少了一个人才啊。” 我看着报名表上 “同意” 两个字,心里暖暖的,领导真是好人啊!招人不易,还舍得放走一个熟练工!过五关斩六将,我杀入最后,可是领导变卦了,说什么也不放了。原来最初同意的时候,是想着我没那个本事,空头支票的人情不做白不做。遴选搞黄了,我被他结结实实骂了 20 分钟:你还真以为你能离开吗?告诉你,除非你辞职滚蛋,你还真以为我管不了你了。从此之后,领导在大小会议上都明确了一条:以后局里任何评优、好处都不用考虑她了。我就这样成为了一个让领导不待见的 “少数派”。“少数” 这个词,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中性词了吧?可是在职场中,它却变成了 “只限于坏人的代名词”。它牵扯着一个划界的问题,无论是否合作,从实效上说谁都不可能跑去团结 “极少数” 或者 “一小撮”,而跑去打击 “大多数”。同时,还有着一个局办里的局粹思想:凡是局领导说的大多数人都认可,大多数人认可的必然就是对的;自然,局领导否定的也应当是大多数人都会都否定的。于是,我就成为了那个 “错误” 的人,说什么错什么、不说什么也错什么;做什么错什么、不做什么也错什么。所有人只知道 “我错了”,却从没有人多问一句 “我错哪里了”。这样一句太过简单的总结陈词给我造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1、我在领导面前丧失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我很想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汇报工作。可是我越想说话,那句话就越在我脑海中捉迷藏一样,逃得无影无踪;我满头大汗,好不容易逮住了这句话开头的几个字,却发现这句话就像空中的焰火炸开了,后面的字和词瞬间消失。2、我面对伤害学会了不再反抗。诚如市川忧人《蓝玫瑰不会安眠》中那句伤人的话:被选中的枝条会变的更好,可是没被选中的枝条怎么办?就只能被剪掉,迎来死亡,把营养让给被选中的枝条吗?这 3 年里我换了两个科室,之所以频繁,是因为遇到构建制度体系的工作没人干,领导就把我送过去。当我搭建完成后,领导会让一个他喜欢的人接替我的位置,享受 “变革” 的红利。正确的时间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结局就是被人称赞 “有才”。经历过这些事情,我学会了沉默,怎么着都行啊。02. 最大的 “不公平” 源于只用形容词我们时不时就会被别人为我们 “总结” 一下,要么是一两句话、要么是一两个词。尤其是对我们影响力越大的人越爱 “总结” 我们,并且这个 “总结” 越容易要我们的命!你有没有发现,甭管是话还是词,无一例外都是形容词为主,什么态度端正、执行力欠佳、积极主动、不善沟通等等。有褒的、有贬的,独独没有动词。原本我也不觉得这事有问题,可是经历了这三年,一个 “少” 字就可以让我如此痛苦,那么,曾经对我们林林总总的总结上的形容词,怎么会没问题呢?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曾经都是好词儿,就不算问题了?第一,形容词,留足遐想空间。就举一个常见的词吧,风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将他的 "风流人物" 的形象推到了最高境界。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在音律方面也极有成就,《三国志・吴志》中写道 "曲有误,周郎顾" 正是对此的最好解答;他的爱惜人才及人格魅力,也受到多方称赞。不过,我相信还有一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另一个人,段正淳。金庸老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多次用 “风流” 二字刻画他:第二十回:马夫人道:“我曾听先夫说起过,镇南王段正淳风流好色,年纪一大把,却爱扮作少年人去勾引女子。他内功深湛,五六十岁的人,却练得四十来岁模样。” 新修版第二十二回,金庸老先生用叙述性语言说:“那中年人便是大理国皇太弟段正淳。他年轻时游历中原,风流自赏,不免到处留情。” 可见,同是 “风流”,却是不一样的含义。而这不一样的含义只能每个人在自己心里演电影,因为对一个词的理解映射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第二,形容词,具有绑架力量。去年我在读《浮生六记》的时候,脑海中始终浮现出一个场景,我把它叫做 “挑夫的诅咒”。山脚下,一位挑夫担起了两筐石头,准备上山。挑夫说:放心吧,不重,还好。所有的村民都觉得挑夫是个负责任的好人,一定可以顺利挑上山。挑夫启程了,行至半路,突然感到石头又生出了石头,挑夫觉得有些累,可是想想那句 “你是好人”,他决定坚持。又过了一程,石头又生出了石头,挑夫实在挑不动了,他放下的时候,石头说话了:你对得起好人这个称呼吗?村民也开始抱怨说挑夫是个言而无信的人。这位挑夫就是陈芸,所有的人读《浮生六记》都觉得陈芸是最可爱的女子,沈复也说陈芸是最好的妻,可是沈复做了什么呢?生活困难却依然想着纵情娱乐,以致陈芸不得不当掉珠钗满足他的饮酒作乐;和朋友广州做生意,结识了歌姬喜儿,缠绵悱恻于花艇几个月,耗费百金,苦了陈芸在萧爽楼省吃俭用。这位歌姬的事情,让两个返回家的时候,被公婆嫌弃,陈芸不得不拉着沈复投奔友人在乡下居住,半生流离!一个 “好” 字如此轻松,可是却让陈芸压上了沉沉的一生,以致终了都不知道自己做没做到真正的 “好”!第三,形容词,剥夺反驳权利。既然形容词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形成了绑架的力量,这二者一结合,就是剥夺了反驳权利。每个人面对同样的词在心里放的电影不一样,你要想从这个被绑架的高梯上下来,就要把每个人心中的小九九驳斥一番,这显然是做不到的。03. 多用动词去描述 Ta 一个人,可不可以只是做错事,而不是人本身就不好呢?该怎么兼顾 “事” 和 “人” 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对一个最好的态度,就是多用动词描述。道长在他的一档节目中聊了这么一个故事:晚上去一家面馆吃夜宵,邻桌有一家三口,妈妈表情凝重,在说教女儿,整个气氛很僵。当时道长的第一判断是:这妈妈好凶!一个情绪不好的妈妈精神状况就不会好,常常对着女儿很凶,这样的话,对女儿将来的影响很大。一个连自己的情绪都处理不好的妈妈,哎!但是很快,道长意识到 “我哪里知道真实情况呢?说不定妈妈平时都很好,只是今天女儿惹到她了呢。” 故事虽短,可是却带给我们三个启发:1、动词,把希望给了被描述的人。在道长刚刚的故事中,一个 “凶” 让他在脑海中成功塑造出这样一个女性:精神状况肯定不好、势必对女儿常常很凶、女儿将来一定很惨。可是一个 “妈妈在说女儿,女儿今天惹到了她” 的描述很难会让人联想到 “女儿未来一定很惨”。动词,是对当下一种行为的描述,切片式的阐述或许不会展现事实全貌,但是却更加贴近当下事实本身。即便是短短一分钟的迟疑、猜疑 “说不定妈妈平时都很好?我怎么会知道全部情况” 这都是好的,因为迟疑和猜疑的一分钟里对被描述的人而言,尚存 “被客观对待” 的一丝希望。2、动词,把判断权给了听话的人。在道长《常识》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公司办的一切活动,我们都在内部通讯上形容它是 “盛大” 的,到访的宾客一律 “尊贵”,他们和领导的谈话则必然 “亲切”。语言文字与真实世界的 “隔离” 何其严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判断事情的主动权,公司到底怎么办的活动?到访的嘉宾到底怎么和领导谈话的?可是在以上一堆形容词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别人咀嚼过后的信息,谁能根据一个形容词进行判断呢?只用通过动词的描述去还原,才能赋予听的人原原本本的判断权。3. 动词,把成长给了说话的人。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在信息时代成长呢?对自己的偏见要能够觉察。而一个人要想反思自己面对一个形容词就自动联想的行为,是需要动词来完成的。比如,我们要想推翻自己对于风流就是段正淳式的偏见,需要看到周瑜的所作所为,才知道原来 “风流” 不止是女人多。所以说,只有动词才能打破我们 “天天反刍同类联想,日日巩固原有主张” 的成长僵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多看看、多听听别人怎么做的,才知道世界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的原因。尾记:这 3 年的时间是痛苦的,也是我靠写作找到新生的 3 年。写作带给我希望,它在前面闪闪发亮。可是身后的痛苦就这样丢弃吗?不,只有经历过痛苦,才明白什么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用动词,就是我从痛苦的瓦砾中找到的对他人更加温柔、更加有力的方式!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十年之前,我假装不认识你;十年之后,我懒得认识你。

        第一次荐书,想了又想,希望从基础的谈起,最基础的莫过于常识。《现汉》对常识的解释也非常简单,四个字:普通知识。梁文道在《常识》里也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但可惜的是,常识往往最容易被人们忽视。


        梁文道的《常识》内容多是他 05 到 08 年的时事评论文章,09 年出版,距今也有十年光景了。按道理讲,十几年前的时事文章早就是明日黄花,了无新意了。但有些事情反过头看,反倒更有趣味,就好比强哥现在谈及的兄弟就不是多年前的兄弟了。十年不短,道长都能从文涛身边那个身穿汗衫的青年变身成为身着 Yohji 在帝都夜行的文青教主。可十年过去,常识仿佛仍没有被人们掌握。
        十年前,大家谈 “三鹿”“毒牙膏” 和 “有毒宠物食品” 等产品安全事件。从事情成因到善后处置,从责任监管到制度完善,大谈特谈,大书特书,好像大家一时间都明白了产品安全这一常识。十年后,大家继续谈 “长春长生疫苗” 事件,各种文章又蜂拥而至,各种评论又登上头条,可常识依然没有被人们牢记。
        十年前,大家谈矿难。面对死难者和他们的家属,无论从官方还是个人,都表示深切同情。大家一个个都痛定思痛,都表示今后要确保生产安全,要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好像大家又瞬间学到了生产安全这一常识。十年后,内蒙古、山西的矿难继续,生活继续,常识我们早已忘记。
        我说的这些在道长的《常识》里都能读到,大家不妨看一看,十年时间,涛声依旧,道长的文章依旧有现实意义,就像道长说的,“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

          1
          4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