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法学大家陈卫东有关刑事证据的研究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刑事诉讼证据出发,对证据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国内外经验作了细致的梳理。对我国证据立法的现状,以及采集、采纳和采信证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证据、证明和证据规则等方面予以回应,辅之以充分调研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认识我国最新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前提下,对我国的证据相关实践给出中肯的评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绪论篇
  • 第一章 刑事证据法的中国问题
  • 一、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新发展
  • 二、建立、完善证据制度的制约因素
  • 三、证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四、证据采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五、证据采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证据篇
  • 第二章 诉讼证据定义新论
  • 一、如何定义“证据”:以逻辑学为视角的考察
  • 二、认识层面的界分:证据是什么和证据应该是什么
  • 三、解释论上对证据概念的分析
  • 四、从功能层面对证据概念的分析
  • 五、证据的形式
  • 六、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证据概念解读的新思维
  • 第三章 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 引言
  • 一、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规定的“帝王条款”
  • 二、合法性原则——证据规则的社会属性
  • 三、关联性(相关性)原则——证据法则的逻辑基点
  • 四、直接、言词原则——事实发现的前提机制
  • 五、质证原则——真相查明的动态装置
  • 第四章 证据能力研究
  • 一、证据能力的概念
  • 二、国外证据能力规则的比较
  • 三、我国证据能力制度的现状和完善
  • 第五章 口供证据效力研究
  • 一、口供的基本概念
  • 二、口供的证据效力
  • 三、同案被告人口供的应用效力
  • 四、我国司法实践过分依赖口供的原因探析
  • 第六章 测谎结论的证据问题研究
  • 引言
  • 一、测谎结论的基本范畴
  • 二、测谎结论应用的比较研究
  • 三、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
  • 第七章 量刑证据研究
  • 引言
  • 一、量刑证据的研究价值
  • 二、量刑证据的宏观透视
  • 三、量刑证据的微观解析
  • 证明篇
  • 第八章 证据证明力问题
  • 一、证据证明力的概念解读
  • 二、证据证明力的决定因素
  • 三、判断证据证明力大小的标准
  • 第九章 刑事法上的证明责任与推定
  • 一、证明责任的本质
  • 二、证明责任的概念
  • 三、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 四、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
  • 五、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 第十章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若干思考
  • 一、质疑传统的证明标准理论
  • 二、各国刑事证明标准之比较与评价
  • 三、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之重塑
  • 第十一章 完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一种思路
  • 一、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 二、标准与规则之争:证明标准的建构是否可能
  • 三、定罪与量刑的分离:分而治之的前提
  • 四、排除合理怀疑:死刑案件定罪的证明标准
  • 五、排除一切怀疑:判处死刑的证明标准
  • 第十二章 司法认知
  • 一、司法认知的价值考量
  • 二、司法认知的对象
  • 三、对我国司法认知规则运用的建议
  • 证据规则篇
  • 第十三章 证据规则概论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二、口供自愿性规则与口供补强规则
  • 三、最佳证据规则
  • 四、传闻证据规则
  • 五、意见证据规则
  • 六、推定和司法认知
  • 第十四章 推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障碍与出路
  • 一、法律文化障碍透视及启示
  • 二、政治、法律体制障碍透视及启示
  • 三、犯罪形势障碍透视及启示
  • 四、法律观念障碍透视及启示[16]
  • 五、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几点建议
  • 第十五章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分析与建构
  • 一、谁有资格提起排除非法证据的动议
  • 二、如何提出非法证据排除动议
  • 三、非法证据如何被审查
  • 四、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之证明
  • 第十六章 我国刑事庭审中交叉询问规则的重构
  • 一、英美法系交叉询问的一般规则
  • 二、大陆法系对交叉询问规则的借鉴
  •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交叉询问制度的现状和困境
  • 四、重构我国刑事庭审中的交叉询问规则
  • 证据评论篇
  •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修改的宏观思考
  • 一、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偏失
  • 二、刑事证据制度修改的方法论问题
  • 三、刑事证据立法的体系化问题
  • 第十八章 刑事再审案件的证据评定
  • 第十九章 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评《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
  • 一、“两《规定》”的出台背景——一起冤案
  • 二、“两《规定》”出台的意义——两大进步
  • 三、“两《规定》”的亮点——三项突破
  • 四、“两《规定》”的不足——四个疑问
  • 五、“两《规定》”的未来——五点建议
  • 证据调研篇
  • 第二十章 寿光证据开示试点模式的理论阐释
  • 一、引言:选择证据开示而非阅卷制的理由
  • 二、试点工作的研究方法与改革对象
  • 三、寿光试点模式的具体内容
  • 四、寿光模式的理论评析
  • 第二十一章 “两个证据规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侧重于三项规定的研究
  • 引言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程序
  • 二、隐蔽性证据的使用
  • 三、特殊侦查措施获得的材料用作证据
  • 第二十二章 司法精神病鉴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 引言
  • 一、鉴定主体
  • 二、鉴定的程序
  • 三、公安、司法工作人员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 四、证明标准的操作
  • 五、对精神病人的安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