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的国学大师,他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本书可总览廖平经学全貌。
内容简介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四川井研县的廖平,无疑是一位值得高度重视的人物。他生当晚清、民国,治学勤奋,著述等身,声华盖代。他自经学而哲学,从人学而天学,“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他的思想学说经历了“平分今古”“尊今抑古”“大古小今”“人学天学”等多次转变,最后却在以“孔经哲学”包容天下一切学术的构建和沉思中,寿终正寝。
对于他的学术,有人说他“风疾马良,去道益远”,有人说他“离经叛道,穿凿附会”,也有人说他“转捩乾坤,思想革命”,评价悬殊若此,却集于一人之身,实乃世之奇观。僻处西川的廖平,何以实现这多重身份的复合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廖平全集》将为我们通观廖平的生平、治学、著述、思想等提供最直接的资料。
本书第一册收录:群经类:今古学考、古学考、经话(甲、乙)、知圣篇、知圣续篇、经学初程;
第二册收录:群经凡例、群经大义、群经总义讲义、尊经书院日课题目、经学六变记、尊孔篇;
第三册收录:伦理约编、孔经哲学发微、皇帝大同学革弊兴利百目、世界哲理笺释、家学树坊;周易类:周易类、易生行谱例言、四益易说、易经古本、易经经释、贞悔释例;
第四册收录:尚书类:书经大统凡例、尚书今文新义、书尚书弘道编、书中候弘道编、书经周礼皇帝疆域图表、经传九州通解;
第五册:诗经类:四益诗说、诗经经释;三礼类:王制订、王制集说、分撰两戴记章句、礼记识、礼运礼器郊特牲订、大学中庸演义、坊记新解、容经浅注、周礼订本略注、周礼新义凡例、周礼郑注商榷;
第六册:春秋类: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第七册:公羊春秋经传验推补证;
第八册:春秋左氏古经说义疏、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
第九册:起起谷梁废疾、释范、何氏公羊解诂三十论、拟大统春秋条例、左传古义凡例、五十凡驳例、左传杜氏五十凡驳例笺、箴箴左氏膏肓、左氏春秋考证辨正、左传经例长编、春秋图表、春秋三传折中;
第十册:杂著类:地球新义(戊戌本)、地球新义(丙子本)、六书旧义、文字源流考、庄子经说叙意、庄子新解、墨辩解故序、楚词讲义、楚词新解、会试硃卷;
第十一册:游戏文、四益馆杂著、四益馆文集、集外文;
第十二册:医书类:隋本黄帝内经明堂、内经平脉考、诊皮篇补证、诊筋篇补证、诊骨篇补证、诊络篇补证、人寸诊补证、分方异宜考;
第十三册:三部九候篇、营卫运行杨注补证、灵素五解篇、疟解补证、脉学辑要评、脉经考证、伤寒总论、伤寒古本订补、伤寒杂病论古本、伤寒古本考;
第十四册:伤寒平议、伤寒讲义、仲景三部九候诊法、药治通义辑要、难经经释补证、巢氏病源补养倡导法、真藏见考、素问灵台秘典论篇新解;
第十五册:术数类:地理辨正补证、地学答问、汉志三统历表、撼龙经传订本注;附録:四译馆外编、六译先生年谱、六译先生年谱补遗;
第十六册:六译先生追悼録、传记与评论、井研艺文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廖平全集 1
- 整理前言
- 一、廖平生平與事業
- 二、廖平學術及其變遷
- 三、廖平的著作
- 四、《廖平全集》的整理
- 群經類
- 今古學考
- 校點説明
- 今古學考原目
- 今古學考卷上
- 今古學統宗表
- 今古學宗旨不同表
- 今學損益古學禮制表 此專表今、古不同者。
- 今學因仍古學禮制表 此專表今、古相同者。
- 今古各經禮制同名異實表
- 今古學考卷下
- 古學考
- 校點説明
- 古學考
- 經話(甲、乙)
- 校點説明
- 經話甲編卷一
- 經話甲編卷二
- 經話乙編
- 知聖篇
- 校點説明
- 知聖篇自序
- 知聖篇
- 自跋
- 鄭跋
- 知聖續篇
- 知聖續篇序
- 知聖續篇
- 經學初程
- 校點説明
- 經學初程
- 廖平全集 2
- 群經凡例
- 校點説明
- 王制學凡例
- 孝經學凡例
- 今文詩古義疏證凡例
- 今文尚書要義凡例
- 公羊春秋補證凡例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凡例
- 春秋古經左氏説漢義補證凡例
- 春秋左氏傳漢義補證簡明凡例二十則
- 左氏春秋學外編凡例
- 禮經凡例
- 容經學凡例附《儀禮》後
- 兩戴記分撰凡例
- 周官考徵凡例
- 樂經凡例
- 易經新義疏證凡例
- 論語彙解凡例二十八條
- 國語義疏凡例
- 四代古制佚存凡例
- 群經大義
- 校點説明
- 群經大義序
- 群經大義凡例二十條
- 群經大義一
- 群經大義二
- 群經大義三
- 群經大義補題
- 〔附〕尚書今古文分編目録
- 群經總義講義
- 校點説明
- 群經總義講義
- 尊經書院日課題目
- 校點説明
- 尊經書院日課題目
- 尊經書院堂課題甲午三月
- 尊經書院堂課題甲午四月
- 尊經堂課題目甲午五月
- 尊經書院堂課題目甲午六月
- 尊經日課題目甲午夏季
- 經學六變記
- 校點説明
- 四益館經學四變記
- 五變記箋述卷上戊午之歲,改去“今古”名目,歸之“小大”,專就六經分“天人”、“大小”。
- 五變記箋述卷下
- 八十自壽文代序
- 經學六變記
- 尊孔篇
- 校點説明
- 尊孔篇
- 廖平全集 3
- 倫理約編
- 校點説明
- 倫理約編
- 倫理約編附録
- 孔經哲學發微
- 校點説明
- 孔經哲學發微序
- 凡例共十四條
- 尊孔總論
- 史有經削表此如《春秋》削例,舊史本有,經則削之。
- 經有史無表此如《春秋》筆例,修《春秋》,筆則筆,史所無者,經可筆之。
- 四益館經學四變記 己酉年本
- 撥亂觀
- 貴本觀
- 流演觀
- 小大觀
- 天人觀
- 宇宙觀
- 〔附〕孔經哲學發微續編(嗣出)目録
- 皇帝大同學革弊興利百目
- 校點説明
- 皇帝大同學革弊興利百目
- 世界哲理箋釋
- 校點説明
- 世界哲理進化退化演説
- 家學樹坊
- 校點説明
- 家學樹坊序
- 凡例
- 家學樹坊
- 周易類
- 易生行譜例言
- 校點説明
- 井研縣藝文志
- 易生行譜例言
- 四益易説
- 校點説明
- 四益易説
- 易經古本
- 校點説明
- 井研縣藝文志
- 易經古本序例
- 易經古本
- 易經經釋
- 校點説明
- 易經經釋卷上
- 易經經釋卷下
- 易經經釋提要
- 貞悔釋例
- 校點説明
- 井研縣藝文志
- 貞悔釋例序
- 乾初九姤變大衍圖 六十四卦,三十三年,甲子起中孚,乾坤爲丙寅,二卦一年。
- 貞悔釋例卷一
- 貞悔釋例卷二
- 廖平全集 4
- 尚書類
- 書經大統凡例
- 校點説明
- 書經大統凡例
- 尚書今文新義
- 校點説明
- 尚書今文新義
- 書尚書弘道編
- 校點説明
- 書尚書弘道編
- 書中候弘道編
- 校點説明
- 書中候弘道編《書緯·璇璣鈐》:孔子删《書》,以一十篇爲《尚書》,十八篇爲《中候》。候通侯,《開元占經》引作《中侯》,“中侯”謂中鵠。《孟子》稱孔子“集大成”,猶射于百步之外,即《論語》“執射”之義。經立正鵠,以待後王射中,故《中侯》乃俟後之書,託古周公、成王,推爲大統。《荀子·勸學篇》“《詩》、《書》故而不切”,《列子·仲尼篇》“吾脩《詩》、《書》,將以治天下,遺來世”,皆《中候》之説也。另詳《皇帝疆域圖》三十一。
- 書經周禮皇帝疆域圖表
- 校點説明
- 王制九州三服千里一州圖第一
- 帝州九服九千里爲九州圖第二
- 尚書四帝四鄰十五服九州圖第三
- 周禮九服九分天下圖第四九分天下,董子亦曰九皇。
- 周禮九畿九州圖第五
- 周禮九服兼藩爲萬里一州立法圖第六
- 周禮九畿合詩六畿圖第七
- 禹貢九州推廣爲八十一州圖第八
- 尚書十一篇法古表第九《書緯·璇璣鈐》曰:孔子求得黄帝元孫帝魁之書,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爲《尚書》,十八篇爲《中候》。按:百當爲十,十篇爲法古。王降爲伯,經據衰而作,追序往古時代,所謂皇降而帝,帝降而王。《史記》言尚者十餘見,皆由此起例。如數《皇篇》則爲十一,共爲二十九篇,與《藝文志》所列《尚書經》及大小夏侯章句解故合。
- 尚書四帝四鄰四表均分天下圖第十此圖已刊《哲學發微》中,今詳加考證,以發明之。
- 禹貢導山爲天九野圖第十一
- 禹貢導水爲地九淵表第十二舊圖水道皆在中國,今推而大之,不以九水囿於一隅,故但列表以解之。
- 職方九州内七外二圖第十三
- 尚書十夫與周禮五土合圖第十四
- 職方六裔配外十二州六氣六合圖第十五
- 周禮五土五民五動植即今全地球圖第十六
- 尚書五行五帝運圖第十七附論封禪
- 周禮五土五官均分五極圖第十八
- 土圭測地四方求地中總圖第十九
- 周禮帝制五官圖第二十
- 周公七篇圖第二十一
- 成王六篇圖第二十二六篇皆用“王曰”,爲主六府、六宗、六沴,凡言六者由此起例。
- 召誥素統洛誥緇統以西東方爲地中心圖第二十三
- 周五篇圖第二十四地統。《内經》:“天地之間,六合之内,不離乎五。”又:“地以五爲制。”
- 周禮十日十二辰辨方正位圖第二十五
- 帝典二十二人爲五運六氣圖第二十六
- 尚書皇篇六相圖第二十七
- 洪範五紀歲時月日星圖第二十八
- 禮運十二月還相爲本表第二十九
- 全球曆憲圖第三十
- 全球七憲圖
- 尚書五事圖第三十一
- 書經板詩周禮西東京十五畿之要圍圖第三十二
- 書經天下一家表第三十三
- 考工記輪輻三十以象月圖第三十四
- 尚書周禮七政會同圖第三十五
- 井田九區驗推爲大九州圖第三十六
- 周禮槷柯從衡求地中圖第三十七
- 夏殷周三統循環遷移干支圖第三十八
- 周禮吉凶齊十五服圖第三十九
- 召誥明堂位圖第四十
- 尚書四鄰萬五千里分二十一州圖第四十一
- 書經周禮小大分統表第四十二
- 《書經》采録經文,以先小後大爲次。
- 跋
- 經傳九州通解
- 校點説明
- 李光珠序
- 黄鎔自序
- 《春秋》《王制》《尚書》《周禮》九州疆域大小考
- 鄒衍爲《周禮》師説録四譯《地球新義》一段
- 《尚書·吕刑》屬於五極咸中有慶五極,皇極在中,配以四方之極,合爲五。
- 皇制第四圖説
- 皇制第五圖説
- 廖平全集 5
- 詩經類
- 四益詩説
- 校點説明
- 詩緯新解《詩緯》者,《詩》之秘密微言也。每以天星神真説《詩》,今略舉其文,以示大概,未能詳盡。
- 詩緯搜遺
- 詩學質疑
- 孔子閒居《禮記》篇目有相對成文之例。《坊記》爲人禽之分,《表記》爲士大夫之行。《孔子燕居》爲人學,《孔子閒居》爲天學,互文相起,各有淺深不同。
- 大學引詩爲天皇引書爲人帝考《中庸》天學,全引《詩》至數十見,不一引《書》。
- 詩經經釋
- 校點説明
- 詩經經釋原目
- 詩經經釋
- 三禮類
- 王制訂
- 校點説明
- 王制訂
- 王制集説
- 校點説明
- 王制集説凡例
- 王制集説一
- 王制集説二
- 王制集説三
- 分撰兩戴記章句
- 校點説明
- 分撰兩戴記章句凡例
- 宗派類
- 篇章類
- 義例類
- 禮記識
- 校點説明
- 禮記識卷上
- 禮記識卷下
- 禮運禮器郊特牲訂
- 校點説明
- 禮運禮器郊特牲訂子游大同學。○子游、子夏爲文學科,爲《中庸》之道。前定子夏言《詩》,爲君子儒,居北方,爲文侯師;子游言禮,傳大同學,居南方。二方二人各分居,故無所不統也。列子爲鄭人,去宋如楚,考《列》、《荘》所言,道家者流南人尤多。《論語》子游論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有末無本;子夏由君子以至聖人。是南北二大宗師,不妨斟酌,以求折中一是。
- 大學中庸演義
- 校點説明
- 大學中庸演義
- 坊記新解
- 校點説明
- 坊記新解序
- 坊記新解序例引《禮察》、《經解》、《度制》三篇注之,以當序例。
- 坊記鄭《目録》云:“名曰《坊記》者,以其記六藝之義,所以坊人之失者也。此於《别録》屬通論。”沈約曰:“《月令》取《吕氏春秋》,《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見《隋書·音樂志》。
- 容經淺注
- 校點説明
- 容經淺注
- 周禮訂本略注
- 校點説明
- 周禮訂本略注第一《周禮》爲《書》傳。如《王制》爲《春秋》傳,前已刊《王制訂本集説》,今爲《周禮訂本略注》,全與《書經弘道編》互相發明。
- 周禮訂本略注第二
- 周禮新義凡例
- 校點説明
- 周禮新義凡例四十七條
- 周禮鄭注商榷
- 校點説明
- 周禮鄭注商榷
- 廖平全集 6
- 春秋類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
- 校點説明
- 穀梁古義疏序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敘
- 重訂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自敘
- 重訂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凡例
- 重刻穀梁古義疏弁言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一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二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三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四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五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六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七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八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九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十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卷十一
- 重訂穀梁春秋經學外篇敘目
- 廖平全集 7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
- 校點説明
- 公羊春秋補證凡例
- 則柯軒經學叢書提要
- 公羊驗推補證凡例
- 序
- 素王制作宗旨三十問題
- 圖表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一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二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三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四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五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六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七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八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九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十
-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十一
- 公羊春秋補證後序
- 廖平全集 8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
- 校點説明
- 左氏古經説漢義補證十二卷序
- 左傳漢義證二十卷序
- 左氏古經説讀本二卷序見光緒《井研縣志·藝文二》。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一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二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三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四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五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六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七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八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九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十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十一
- 春秋左氏古經説義疏卷十二
- 春秋左氏古經説續篇附
-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
- 校點説明
-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二卷見《井研縣藝文志·經部》。
-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上卷
-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下卷
- 廖平全集 9
- 起起穀梁廢疾
- 校點説明
- 起起穀梁廢疾序
- 起起穀梁廢疾
- 起起穀梁廢疾跋
- 釋范
- 校點説明
- 釋范弁言
- 釋范
- 何氏公羊解詁三十論
- 校點説明
- 何氏公羊春秋十論
- 何氏公羊春秋續十論
- 何氏公羊春秋再續十論
- 擬大統春秋條例
- 校點説明
- 擬大統春秋條例
- 左傳古義凡例
- 校點説明
- 春秋左傳古義凡例五十則
- 五十凡駁例
- 校點説明
- 五十凡駁例廖季平未刊稿
- 左傳杜氏五十凡駁例箋
- 校點説明
- 左傳杜氏五十凡駁例箋廖季平未刊稿
- 箴箴左氏膏肓
- 校點説明
- 再箴左氏膏肓據清袁鈞輯《鄭氏佚書》本。
- 左氏春秋考證辨正
- 校點説明
- 左氏春秋考證辨正敘例
- 左氏春秋考證辨正卷上
- 左氏春秋考證辨正卷下
- 左傳經例長編
- 校點説明
- 左傳經例長編
- 春秋圖表
- 校點説明
- 春秋圖表敘
- 春秋圖表卷上
- 春秋圖表卷下
- 春秋三傳折中
- 校點説明
- 三傳折中敘
- 春秋三傳折中
- 宋曹殺大夫不名表
- 廖平全集 10
- 雜著類
- 地球新義戊戌本
- 校點説明
- 地球新義序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薛京卿《出使四國日記》一則
- 釋球
- 《樂記》《禮運》帝王論
- 《大雅·民勞》篇解
- 堯與三代九州無改革論
- 八行星繞日説
- 《周禮》師説陰祖大一統微言考
- 《百年一覺》書後
- 《易説》序
- 書《出使四國日記》論大九州後
- 地球兩京四嶽八伯十二牧説附圖
- 地球新義丙子本
- 校點説明
- 地球新義敘
- 《井研藝文志·地球新義二卷》廖平編
- 重訂地球新義凡例
- 地球新義卷上
- 地球新義卷下
- 跋
- 六書舊義
- 校點説明
- 總論六書名義
- 象形篇
- 象事篇
- 象意篇
- 象聲篇
- 轉注篇
- 轉注之字今略分爲十例
- 假借篇
- 假借十六例凡舊説已明者不録。
- 轉注假借對峙表
- 文字源流考
- 校點説明
- 叙一
- 叙二
- 文字源流考三十論
- 莊子經説叙意
- 校點説明
- 莊子經説叙意
- 莊子新解
- 校點説明
- 莊子新解
- 墨辯解故序
- 校點説明
- 墨辯解故序
- 楚詞講義
- 校點説明
- 楚詞講義
- 楚詞新解
- 校點説明
- 楚詞新解敘
- 凡例
- 離騷
- 會試硃卷
- 校點説明
- 會試硃卷 光緒己丑科
- 廖平全集 11
- 游戲文
- 校點説明
- 四益館游戲文篇敘
- 游戲文
- 四益館雜著
- 校點説明
- 闕里大會大成節講義 在聖廟奎文閣。
- 十翼爲大傳論
- 牧誓一名泰誓考
- 論詩序
- 續論詩序
- 山海經爲詩經舊傳考
- 《中庸》“君子之道章”解 此解爲《哲學發微》所遺,今補刊,以明其義。
- 孔子天學上達説
- 附 人天學説具於佛經説
- 墨家道家均孔學派别論
- 改文從質説 戊戌年作,曾刊《蜀報》。
- 大學平天下章説
- 哲學思想論
- 世界進化退化總表
- 災異論
- 天人論
- 忠敬文三代循環爲三等政體論
- 高唐賦新釋 “高唐”即下“高廣”,指天地言。《中庸》“高明配天,博厚配地”,博與廣義同,指上征下浮,即鳶飛魚逃之旨。又,高唐,《詩》作“高岡”,《易》作“高尚”,《蠱·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上天玄,下地黄,《詩》曰“陟彼高岡,我馬玄黄”,《易》曰“其血玄黄”。
- 佛學考原 《子史精華·釋部》
- 南皮纂輯左氏春秋説長編三十六門目録
- 荀子非十二子篇解 以十二子分六家,與《莊子·天下篇》、司馬《六家旨要》畧同。
- 中小學不讀經私議
- 洪氏隸釋跋 丙子年作
- 隸釋碑目表自序
- 隸釋碑目表
- 公羊春秋傳例序
- 治學大綱
- 重刻日本影北宋鈔本毛詩殘本跋
- 答江叔海論今古學考書并序
- 離騷釋例
- 四益館文集
- 校點説明
- 上南皮師相論易書
- 論學三書
- 譒譯名義三卷序
- 中華大字典序
- 圖書館書目序
- 省建秦蜀郡太守清封通佑王廟碑並頌
- 中外比較改良編序
- 孔教祆教之比較
- 清誥封朝議大夫張君曾恭人墓誌銘
- 清湖北勸業道鄒君墓誌銘
- 清授榮禄大夫江蘇候補道賀公暨元配謝夫人合葬墓誌銘
- 胡敬修先生及德配彭夫人七十雙壽徵言序
- 楊少泉夢語序
- 井研縣志序
- 縱横家叢書八卷自敘
- 駢文讀本序
- 文學處士嚴君家傳
- 何君俶尹六十壽序
- 集外文
- 校點説明
- 滎波既豬解
- 士冠禮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解
- 月令毋出九門解
- 廛無夫里之布解
- 爾雅舍人注考
- 六書説
- 史記列孔子於世家論
- 兩漢馭匈奴論
- 五代疆域論
- 論尊孔
- 論立德立功與立言之分
- 三五學會宗旨
- 優級師範選科學堂第一次畢業訓詞
- 子書出於寓言論上
- 子書出於寓言論下
- 五行論
- 歷禮篇
- 大學十圖
- 大同學説
- 書陰曆陽曆校誼後
- 經學改良表
- 詩經國風五帝分運考
- 左氏春秋論
- 春秋孔子改制本旨三十問題
- 與康長素書
- 再與康長素書 癸丑六月
- 評新學僞經考
- 覆劉申叔書
- 廖宋同致章太炎書
- 廖平先生十五人之條議
- 代廖季平答某君論學書 曾上珍
- 代廖季平答某君論學第二書 金銘勳
- 代廖季平答某君論學第三書 廖宗彜
- 史記無其德而用其事説
- 會典學十要
- 游峨眉日記
- 麗矚亭詞序
- 冷吟仙館詩餘序
- 陸香初目録學敘
- 讀甲乙經跋
- 中外解剖學説異同互相改良説
- 氣血二管即中國榮衛陰蹻陽蹻説
- 珍廷唐先生八十晉一讌集序
- 邑侯廖公芷材德政頌
- 清旌表節孝誥封宜人李母孫太宜人墓誌銘
- 祆教折中目録
- 重訂六譯館叢書總目
- 書札一通 民國十九年
- 廖平全集 12
- 醫書類
- 隋本黄帝内經明堂
- 校點説明
- 黄帝内經明堂序
- 黄帝内經明堂卷第一 手太陰
- 《黄帝内經太素》篇目
- 《靈樞》隋楊氏《太素注》本目録
- 《素問》隋楊氏《太素注》本目録
- 《黄帝内經明堂》敘
- 舊抄《太素經》校本敘
- 《黄帝内經九卷集注》敘
- 《黄帝内經素問重校正》敘
- 《圖書集成·醫部》總目表 共五百二十卷
- 〔附〕攝生消息論
- 内經平脈考
- 校點説明
- 平脈考
- 内經平脈考 中多與相法相參。
- 診皮篇補證
- 校點説明
- 靈樞論疾診尺 皮篇
- 古經診皮名詞序
- 古經診皮篇 四益館古診法九種之一
- 釋尺
- 仲景診皮法
- 〔附〕楊氏《太素》論診皮 楊注於“色脈”、“尺中”與“皮膚”之説,有離有合,又有爲後人誤改者,今彙爲一篇,以證隋以前古説。雖誤讀經文,而終與後人“寸、關、尺”懸殊也。
- 診筋篇補證
- 校點説明
- 古經診法序目
- 古經診法十二種目録
- 診筋篇補證
- 筋門 録《圖書集成》
- 十二筋病表
- 診骨篇補證
- 校點説明
- 診骨篇補證
- 骨髓門 録《圖書集成》。
- 周身名位骨 録日本《經穴纂要》。
- 慈谿劉廷楨《中西骨格辯正》
- 〔附〕釋骨篇
- 診絡篇補證
- 校點説明
- 《診絡篇補證》引用《内經》篇目
- 楊氏太素診絡篇補證卷上
- 楊氏太素診絡篇補證卷中
- 楊氏太素診絡篇補證卷下
- 人寸診補證
- 校點説明
- 序
- 黄帝太素人迎脈口診補證
- 人寸比類輯説
- 《内經》脈學部位考 《醫學六書》之一,成都刻本。
- 人迎寸口診補證 四益館古診法十二種之一。
- 人寸診法分病表
- 人寸比較合病表 案:前表陰陽分病,一正一變,此詳合病,陰陽俱病。如表。
- 《内經》人寸比較分表
- 《内經》人寸比較合表
- 仲景人寸比較表
- 《甲乙》人寸比較表
- 《脈經》真本人寸比較表
- 《千金方》人寸比較表
- 《外臺》人寸比較表
- 左爲人迎右爲寸口駁義
- 分方異宜考
- 校點説明
- 四時總論
- 《素問·異法方宜論》 《太素》作《知方地》。
- 《靈·師傳篇》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順四時
- 逆四時
- 四時分方脈象名詞
- 肝脈弦
- 心脈鈎
- 脾脈代
- 肺脈毛
- 腎脈石
- 廖平全集 13
- 三部九候篇
- 校點説明
- 三部篇序
- 楊氏《太素》三部診法補證
- 附三部少陰《診任衝篇》。
- 楊注《太素》九候篇診法補證
- 十二經動脈表《類經圖翼》。
- 《經穴纂要·十二經動脈》
- 營衛運行楊注補證
- 校點説明
- 《靈樞·脈度篇》
- 《靈樞·衛氣行篇》
- 《靈樞·邪客篇》 楊本在《營衛氣行篇》。
- 《靈樞·營氣篇》此篇專論營血運行,故名篇。
- 《靈樞·營衛生會篇》
- 《靈樞·根結篇》
- 《靈樞·五十營篇》營者,運也。脈之運營,行有五十度,故名篇。
- 《太素·陰陽蹻脈篇》《靈樞·脈度篇》、《素問·繆刺論》。
- 《靈樞·衛氣篇》
- 《靈樞·口問篇》
- 附表圖
- 《醫門法律》駁議
- 靈素五解篇
- 校點説明
- 靈素五解篇序
- 靈素五解篇
- 〔附〕散解凡鍼刺之散見諸篇、有一二段遥解他篇數句者附此。但多遺失,録以待補。
- 脈
- 〔附〕散解凡脈法之散見諸篇、有一二段遥解他篇者,附此。
- 病本篇
- 病傳篇
- 瘧解補證
- 校點説明
- 脈學輯要評
- 校點説明
- 脈學輯要原序
- 脈學輯要評序
- 脈學輯要評卷上
- 脈學輯要評卷中
- 脈學輯要評卷下
- 跋
- 脈經考證
- 校點説明
- 脈法《靈》《素》《八十一難》真僞派别表
- 《脈經》以陰陽分藏府三十六診駁義 此法百無一用者。
- 朱子跋長陽醫書郭書今刊本名《傷寒補亡》,有朱子此跋原文。
- 西晉王叔和《脈經》原注:《唐志》不著撰人,《隋志》、《通志》、《通考》、《宋志》均有。
- 傷寒總論
- 校點説明
- 傷寒總論録《外臺》第一卷。
- 附《太素》《内經》《傷寒總論》補證並論四時病。
- 熱病説
- 五藏熱病
- 邪中
- 邪客
- 傷寒古本訂補
- 校點説明
- 傷寒雜病論古本首卷
- 傷寒之雜病古本第六《翼》本十卷
- 太陽病用陷胸湯法第六上二十一証,方十六道。
- 太陽病用陷胸湯法第六下心下爲腹,陷胸爲四日病總方名。泄心與陷胸當爲一類,今從泄心以下分爲五日腹病。
- 傷寒雜病論古本
- 校點説明
- 傷寒雜病論古本卷一從《千金》補。
- 傷寒雜病論古本卷二 據《千金》補。
- 傷寒雜病論古本卷三六經引《太素注》,《病源》日數,成本叙例補。
- 《病源》日數部
- 傷寒古本考
- 校點説明
- 補傷寒首三卷序意
- 補卷首
- 補卷一
- 補卷二
- 卷九
- 第十卷
- 傷寒古本考《聖濟總録》卷二十一起,三十三卷止,原書共二百卷。
- 平脈法砭僞平議 原書在《傷寒雜病論類編》十卷。
- 傷寒論四本編次 以成注本爲原本。
- 傷寒論方條辨編次
- 傷寒論尚論篇編次
- 傷寒古本考
- 傷寒古本考
- 傷寒古本考《外臺秘要》中唐本
- 傷寒古本考唐初本
- 廖平全集 14
- 傷寒平議
- 校點説明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凡例
- 張隱菴《傷寒集注》凡例
- 柯韻伯《傷寒注》總論
- 黄坤載《傷寒説意》五目舊首‘六經解’、‘六氣解’,駁已别見,略之。
- 錢塘錢天來《溯源集》
- 王安道《溯洄集》
- 柯氏《傷寒翼》
- 柯韻伯《傷寒翼》
- 喻嘉言《尚論篇》
- 瘟證平議 喻嘉言
- 宋郭雍《傷寒補亡》郭氏多詳瘟疫。
- 瘟疫平議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 日本丹波元堅《傷寒述》
- 傷寒講義
- 校點説明
- 太陽篇六經傳變證誤太陽桂枝、麻黄文九首,‘少陽’篇二首,‘太陰’篇一首,宜汗五首,共十七首。
- 四時常病表 傷寒講義第一課
- 四時類病表
- 導引順時則四時不病表 傷寒第二課
- 四時正病由於所傷即病表 傷寒第三課
- 違時則留病内因表 傷寒第四課
- 四時外感所傷留病表 傷寒第五課
- 四時所傷間時而病表 傷寒第六課
- 吐法在胸經證《傷寒》正對法,其二爲吐。自三例之説,醫少用吐,亦不悉吐之專爲四日胸。今集經與隋唐舊説,以明吐法。吐法明,汗、下二法亦因之大顯矣。
- 桂枝原名陽旦湯條釋義顧尚之云:《脈經》九,《千金方》十卷,林億校《金匱》、成無己注本論並謂陽旦即桂枝湯,無可疑者。
- 傷寒講義
- 翼本桂枝當爲解肌條
- 桂枝湯講義三版
- 仲景三部九候診法
- 校點説明
- 仲景三部診法
- 仲景三部診法
- 仲景三部診法
- 仲景九候診法
- 辨厥陰病脈證篇
- 傷寒淺注讀法《金匱淺注·凡例》論脈條與此同,不再出。
- 藥治通義輯要
- 校點説明
- 藥治通義輯要卷一 原卷九
- 藥治通義輯要卷二 原卷十
- 難經經釋補證
- 校點説明
- 總論
- 難經經釋補證卷上
- 難經經釋補證卷下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校點説明
- 風病諸候上
- 風病諸候下
- 虚勞病諸候上
- 虚勞諸候下
- 腰背病諸候上
- 消渴諸痛候上
- 傷寒病諸候上
- 温病諸候
- 疫癘病諸候
- 冷熱病諸候
- 氣病諸候
- 腳氣病諸候
- 欬逆病諸候
- 五藏六府病諸候
- 腹痛病諸候
- 心腹痛病諸候
- 痢病諸候
- 濕病諸候
- 積聚病諸候
- 癥瘕病諸候
- 疝病諸候
- 痰飲病諸候
- 癖病諸候
- 脾胃諸病候
- 嘔噦諸病候
- 真藏見考
- 校點説明
- 真藏見考見爲用目望氣色診脈,經謂之捫循經脈,深不可見,經有明文。
- 素問靈臺秘典論篇新解
- 校點説明
- 素問靈臺秘典論篇新解天下一人例之本義。
- 廖平全集 15
- 術數類
- 地理辨正補證
- 校點説明
- 地理辨正補證序
- 地理辨正補證卷一
- 地理辨正補證卷二
- 地理辨正補證卷三
- 地理辨正補證卷四
- 地學答問
- 校點説明
- 地學答問
- 漢志三統曆表
- 校點説明
- 漢志三統曆表序
- 漢志三統曆表凡例
- 三統曆圖
- 三統曆表并圖
- 三統曆圖
- 撼龍經傳訂本注
- 校點説明
- 撼龍經傳訂本注
- 跋
- 附録
- 四譯館外編
- 校點説明
- 與廖季平書
- 廖氏學案序去秋在滬,屬作哲學史序,惟書名弗雅馴,故易稱《廖氏學案》。不知尊意以爲何如?
- 及門諸子書目序
- 四譯宬書目
- 中國文字問題
- 中國文字問題三十論題解
- 四譯宬經學穿鑿記二卷
- 命理支中藏干釋例
- 六譯先生年譜
- 校點説明
- 六譯先生年譜序例
- 廖氏世系表
- 六譯先生年譜卷首
- 六譯先生年譜卷一
- 六譯先生年譜卷二
- 六譯先生年譜卷三
- 六譯先生年譜卷四
- 六譯先生年譜卷五
- 六譯先生年譜卷六
- 六譯先生年譜卷七
- 六譯先生年譜補遺
- 校點説明
- 六譯先生年譜補遺
- 廖平全集 16
- 六譯先生追悼録
- 校點説明
- 褒揚文件 建議書 議決案 褒揚令
- 追悼會紀事成都 井研
- 誄詞 哀詞 哀讚 祭文
- 挽詩 外省 本省 本縣
- 挽聯 外省 本省 本縣
- 傳記與評論
- 校點説明
- 先王考府君行述
- 清故龍安府學教授廖君墓誌銘
- 井研廖先生墓表
- 廖季平先生評傳
- 廖季平先生傳
- 廖平
- 廖平先生評傳
- 我的父親廖平
- 井研廖季平師與近代今文學
- 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
- 井研廖師與漢代今古文學
- 議蜀學
- 錢穆論廖平
- 馮友蘭論廖平
- 廖季平論離騷
- 井研學案
- 與廖季平論今古學考書
- 寄懷廖季平先生
- 寄井研廖平
- 壽廖君季平同學
- 愛智廬隨筆
- 哭廖季平前輩
- 六譯先生已刻未刻各書目録表
- 井研藝文志
- 校點説明
- 光緒《井研縣志·藝文》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