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法律体系的核心是裁判,而裁判的核心又集中体现于如何解决疑难案件。能否妥当地应对疑难问题,成为检验一个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准。

内容简介

疑难案件作为一个“中介”,能够很好地沟通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本书所做的研究正是要尝试沟通这两个领域。

疑难案件的裁判依赖于理性化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的价值基础源于法律本身所提供的实质理由和价值,在极端情形下所为的看似超过法律的价值判断也应与实质法秩序保持一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法学研究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 一、 法教义学面临的难题
  • 二、 中国法教义学发展的实践困境
  • 三、 司法裁判中的后果考量与教义论证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教义学的知识及方法贡献
  • 一、 从“法条是否容许批判”说起
  • 二、 法教义学的概念再探
  • 三、 法教义学的性质和范围
  • 四、 法教义学能为我们做什么?
  • 五、 法学的社会科学化及其局限
  • 六、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德争议难题的法理反省
  • 一、 法律实践中的道德难题
  • 二、 法律道德主义的基本立场及困境
  • 三、 法律道德主义的实践检讨
  • 四、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疑难案件的法哲学之维
  • 一、 法哲学视野下的疑难案件
  • 二、 法概念论与裁判理论
  • 三、 疑难案件的法哲学争议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疑难案件的成因及裁判进路
  • 一、 案件为何疑难?
  • 二、 法官如何面对公共视野中的疑难案件?
  • 三、 裁判疑难案件的方法论迷思
  • 四、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思形式逻辑的功用与限度
  • 一、 对司法三段论的种种诘难
  • 二、 误解产生的根源
  • 三、 对几种替代性理论的检讨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
  • 一、 法教义学与价值判断
  • 二、 超越法律?
  • 三、 放弃司法裁判的确定性?
  • 四、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后果考量”与“法条主义”的较量
  • 一、 法官如何思考?
  • 二、 “社会效果论”到“后果主义裁判”的异化
  • 三、 法律适用的噩梦与美梦
  • 四、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类比推理的一般结构与运行方法
  • 一、 为什么需要类比推理?
  • 二、 两大法系中的类比推理
  • 三、 “区分技术”和“寻找相似性”
  • 四、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基于案例的司法推理
  • 一、 一个基本概念的追问
  • 二、 制约指导性案例使用的潜在因素
  • 三、 滥用指导性案例的诸种表现形式
  • 四、 指导性案例“指导性效力”发挥的难点
  • 五、 被遗忘和遮蔽的“相似性判断”
  • 六、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