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4千字
字数
2021-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文学概论属于基础理论课程,不论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分析,还是其他各式各类的文学研究,这门课程都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
本教材的编写,既有学科意识,体现文学的时代特征,又有学术立场,通过对文学实践的引导,建构适应本民族的生存状态、生存质量和发展前途需要的人文价值,即以高尚的人文精神渗透整个社会。教材的编写逻辑是:立足建设,追求创新,重在引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节 文学理论必须面对两种基本关系
- 第二节 文学理论基本范式
- 一、文学理论美学化
- 二、文学理论形式化
- 三、文学理论文化化
- 四、回到文学本身
- 第三节 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和体例
- 学术新观点
- 讨论提示
- 第一章 文学特征论
- 第一节 文学的形象特征
- 一、文学形象的内涵
- 二、文学形象的特征
- 三、文学形象的主要类型
- 第二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特征
- 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 二、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 三、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形态的关系
-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特征
- 一、文学的审美内涵
- 二、文学的审美形态
- 第四节 文学的文化特征
- 一、文化的内涵
- 二、文学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
- 三、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 四、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 学术新观点
- 讨论提示
- 第二章 文学对象论
- 第一节 文学的发生发展
- 一、文学的起源
- 二、文学的发展
- 第二节 作为文学对象的社会生活
- 一、文学源泉
- 二、文学真实
- 第三节 文学对象的构成
- 一、素材与题材
- 二、主题
- 三、母题
- 四、集体无意识
- 学术新观点
- 一、重形式的作品构成论
-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主题新解
- 三、文艺作品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 讨论提示
- 第三章 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
- 一、创作主体与客体
- 二、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
-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传达
- 一、文学构思
- 二、文学传达
- 第三节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 一、创作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 二、文学风格
- 第四节 创作共性与文学类型
- 一、文学思潮
- 二、文学流派
- 三、文学类型
- 学术新观点
- 一、关于文学的主体性
- 二、关于渗延
- 三、关于作家素材域的扩展
- 讨论提示
- 第四章 文学形式论
- 第一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 一、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
- 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类型
- 一、典型
- 二、意境
- 三、意象
- 第三节 文学文本
-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
- 二、文学文本的层次结构
- 第四节 文学体裁
- 一、文学体裁的划分
- 二、诗歌
- 三、散文
- 四、小说
- 五、戏剧文学
- 六、影视文学
- 第五节 通俗文学
- 一、文学的“雅”与“俗”
- 二、通俗文学的类型特征
- 三、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 学术新观点
- 一、关于文本
- 二、关于语言
- 三、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 讨论提示
- 第五章 文学接受论
-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意义
- 一、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 二、“二度创作”下的文学实现
-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主体
- 一、认识主体
- 二、审美主体
- 三、阐释主体
- 四、接受主体的身份整合
- 第三节 文学接受过程
-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 第四节 文学批评
-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 二、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
-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 四、文学批评家
- 学术新观点
- 一、“酷评”
- 二、“学院批评”
- 三、关于文学批评的一般性讨论
- 讨论提示
- 第六章 文学价值论
- 第一节 文学价值的生成
- 一、文学接受与文学价值的生成
- 二、人本前提与文学价值的功能表现
- 三、文学的“自律”与“他律”
- 第二节 文学价值的世俗表现
- 一、文学的游戏功能
- 二、文学的政治功能
- 三、文学的道德功能
- 四、文学的文化功能
- 第三节 文学价值的脱俗表现
- 一、终极关怀
- 二、心灵家园
- 学术新观点
- 一、海德格尔论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
- 二、关于文学与信仰的关系
- 三、T.S.艾略特论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 讨论提示
- 第七章 中外文学理论比较论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 一、感悟式
- 二、原人论
- 第二节 西方文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 一、理论化、系统性
- 二、逻辑性、形式化
-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文学理论
- 一、全球化的概念
- 二、全球化理论的后殖民特征
- 三、中华民族全面复兴背景下的文学理论实践
- 学术新观点
- 讨论提示
- 后记
- 第三版后记
- 第四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