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3千字
字数
2018-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有关1937~1941年中美关系的著作,甚少试图从中国的立场去探讨中国对美国的认知和政策取向,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缺。
内容简介
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1937-1941年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序
-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
- 一 国民政府在开战初期的作为
- 二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胡适的外交使命
- 三 中国早期战事失利对内政和外交的影响
- 四 对于抗战前途的展望
- 五 中国主动展开对美外交
-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
- 一 国民政府对美政策重点的具体化
- 二 政策成果的初步检查
- 三 中立法和禁运事务
- 四 对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
- 五 胡适对于中国坚持抗战的贡献
- 第三章 1937~1939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
- 一 胡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 二 陈光甫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
- 一 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 二 国内情势加速恶化
- 三 中国对美国观感的改变
- 四 中国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对美政策
-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
- 一 宋子文被任命的背景
- 二 宋子文使命的实质与权限
- 三 宋子文的新作风和新阻力
-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
- 一 促成重庆政府外交政策改变的背景和因素
- 二 中国对美外交实质上的扩展
- 三 越南和缅甸通道的关闭
- 四 中国争取国际合作的努力:时机、动机和展望
- 五 蒋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
-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
- 一 内外情势
- 二 中美关系开始质变
- 三 蒋介石个人在对美外交关系上角色的转变
- 四 宋子文推行“个人外交”的努力
- 五 1941年中国对美外交的几个里程碑
- 六 对个人外交的评估
- 七 个人外交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
- 一 租借法案:一个崭新的局面
- 二 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租借法案
- 三 中国对陆军武器的要求
- 四 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
- 五 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华
- 六 太平洋战争前租借法案军火援助的总检讨
-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 二 危机终于来临
- 三 中国开始全方位处理危机
- 四 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评价
- 五 危机回顾
- 第十章 结论
- 一 中国决心抗战和西方列强的反应
- 二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角色
- 三 中国的外交和外交官
- 四 历史评价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