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像英雄一样生活,不做受害者和反派。

内容简介

在故事中,有四种基本人物:受害者——感觉自己已无路可走;施害者——让他人受损;英雄——直面挑战,做出改变;导师——帮助英雄的人。

在读故事或者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会同情受害者,为英雄欢呼,僧恨施害者,尊敬导师。现实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那注定要失败。而如果我们扮演英雄或者导师的角色,我们的生命将欣欣向荣。困难的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自我认知,知道我们扮演的是哪一个角色。

在本书中,作者将这四种故事人物投影到现实的生活和人身上,让我们认清自己扮演的是哪一种人物,由此帮我们过上有意义的人生。本书将教你:

当你扮演受害者或施害者角色时,能够及时发现;创建一个简洁的人生计划,为你前方的目标带来清晰性和意义;做你自己的人生故事的英雄,拿握自己的人生;为你的人生带来创造力;不仅要过丰富多产的人生,还要体验深层次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将帮你发现成为英雄的机会,并且避免掉进成为受害者的陷阱。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的话
  • 引言
  • 第一幕 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1 受害者、反派、英雄和向导:我们在人生中扮演的四种角色
  • 受害者:感到自己无路可走的人
  • 反派:令他人变得渺小的人
  • 英雄:愿意直面自己的挑战并完成转变的人
  • 我们扮演的角色将决定我们故事的品质
  • 向导:帮助英雄的人
  • 活出一个故事并不是一种选择
  • 通往意义之路
  • 2 英雄承认他们自己的能动性
  • 控制点
  • 但是人生中我们真正可以掌控的部分有多少呢?
  • 但如果我们真是受害者怎么办?
  • 要是人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呢?
  • 3 英雄选择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 一个创造意义的配方
  • 意义发生在你让一个故事展开的时候
  • 一种有意义的人生的配方
  • 意义感觉起来像什么?
  • 我们可以决定去体验意义
  • 意义是我们每天都在创造的东西
  • 我们的故事可以证明人生有意义
  • 4 一个人转变的必备要素有哪些?
  • 活出一个故事是转变的唯一方式
  • 英雄必须有想要的东西
  • 英雄必须应对他们的挑战
  • 英雄从他们的错误和不幸中吸取教训
  • 转变是一条自然的路径
  • 5 英雄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 英雄不羞于想要某种东西
  • 英雄想要某种互惠互利的东西
  • 英雄想要分享
  • 英雄与他们的原始欲望保持联系
  • 英雄在他们想要的东西中做出选择
  • 英雄接受故事主题的指导
  • 英雄会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故事
  • 英雄问:“要是这样会怎样呢?”
  • 英雄可以加入另一个故事
  • 6 引导你的故事的晨间仪式
  • 英雄不会在他们的故事中迷失
  • 英雄让有意图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 第二幕 创建你的人生方案
  • 7 一篇悼词带你回首自己的完整一生,即便它尚未结束
  • 把我们的故事传递下去
  • 写下你自己的悼词
  • 嘀嗒作响的时钟制造一种紧迫感
  • 我们的悼词定义了我们的角色
  • 你的人生还有多久可活?
  • 8 一篇好的悼词会谈及英雄所爱之人和所爱之物
  • 背负使命的英雄关注世界
  • 你能创建一个社群吗?
  • 社群将滋养你的灵魂
  • 英雄与他人分享能动性
  • 9 一篇好的悼词会帮助你找到叙事牵引力
  •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 10 书写你的悼词
  • 你的悼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
  • 何时何地写你的悼词
  • 11 勾勒出你的长期和短期愿景
  • 背负使命的英雄一步一个脚印
  • 既然终将转变,不如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
  • 十年、五年和一年愿景活页表
  • 你的电影标题是什么?
  • 写下你的年龄并设定短期的截止日期
  • 开发子情节,你会讲出一个绝妙的故事
  • 英雄通过采取行动来进行转变
  • 英雄也通过决定不做什么来进行转变
  • 英雄没有留给虚无主义的时间
  • 12 英雄会把事情搞定
  • 达成目标需要一个方案
  • 帮助你达成目标的七个要素
  • 英雄采取行动
  • 13 “英雄之旅”每日计划表
  • 日常习惯是指挥自己的故事的根基
  • 每日晨间仪式
  • “英雄之旅”每日计划表
  • 14 最关键的角色
  • 向导的特征
  • 15 故事永恒
  • 故事发生,故事结束
  • 第三幕 你的人生方案和每日计划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将自主意识切换到正确的方向

    在这本书中,我首次接触到了 “意义治疗”(Logotherapy)这一新颖的概念,它是由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或奥地利知名的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于 1946 年正式提出的。弗兰克的这一理论深深植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土壤,他坚信人类并非仅仅是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简单集合,而是对生命意义有着永恒追求的存在。弗兰克指出,与弗洛伊德提出的追求快乐的意志和阿德勒所强调的追求权力的意志不同,人们内心深处更为本质的驱动力,是对生命意义的无尽追寻,即他所说的 “意义意志”。这种追求超越了简单的快乐和权力的获取,触及到了人类存在的核心价值与终极目的。在意义治疗的理论体系中,弗兰克提出了三个核心命题,它们共同构成了治疗的理论基石:意志的自由、意义意志以及生命的意义。他强调,尽管人类的自由在现实中受到种种限制,但精神层面的自由却能够让我们超越这些束缚,实现真正的意义自由。为了探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建议人们通过创造和工作、体验事物的价值以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来寻找。无论是投身于一项热爱的事业、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还是实现个人的潜能与价值,都是发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而本书的作者唐纳德・米勒,则以一种更加具象化、更具实践性的方式,将弗兰克的理论呈现在我们面前。他在书中以讲述故事为例,巧妙地将维克多所提到的意志的自由、意义意志以及生命的意义转化为四个类型的角色:受害者、反派、英雄和向导。作者指出,这四种角色之所以存在于故事中,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对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这四种角色之间切换。当我们遭遇不公平的挑战时,往往会扮演受害者,为自己感到难过;当我们受到他人的陷害时,则可能会像反派一样,满心复仇的念头;而当我们有了一个好点子并想要实现它时,就会切换到英雄模式,勇敢地采取行动;当有人向我们寻求建议时,我们则会扮演向导的角色,给予他们指引。然而,问题在于,这四个角色并非等同重要。其中两个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体会到深层的意义感,而另外两个则可能将我们引向毁灭的深渊。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畅销书作者唐纳德・米勒重磅新书,人生只有一次,做自己的英雄,献给每一个人的 “人生逆袭手册”。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