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30个判例,全面教导刑法知识,陈教授重视体系关联,保留基本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一年两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总论与各论共计收入30个判例,其中总论15个判例,各论15个判例,各讲一个学期。在修订当中,陈兴良教授注意刑法知识的体系性与关联性,在进行压缩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了涉及刑法知识基本内容的有关判例,从而满足判例教学的实际需求。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提要
  • 案例指导制度:以法律规则形成机制为线索的考察
  • 上篇:刑法总论
  • 第1章 组织男性从事同性性交易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争议问题及裁判理由
  • 三、刑法解释的立场探究
  • 四、刑法解释的方法分析
  • 第2章 使用骗取的合法证件出境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争议问题及裁判理由
  • 三、立法沿革
  • 四、理论评判
  • 五、补正解释
  • 第3章 妻子自杀不救助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案件事实的认定
  • 三、不作为之作为义务
  • 第4章 持刀追砍致人溺水死亡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方法论考察
  • 三、伤害行为的分析
  • 四、因果关系的论证
  • 第5章 患者明知他人没有医生执业资格而求医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裁判理由
  • 二、被害人承诺的法理分析
  • 三、医疗行为中的承诺
  • 四、周某某非法行医案的分析
  • 第6章 吸毒影响责任能力而实施杀人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归责根据的探寻
  • 三、罪刑法定的理解
  • 四、精神病人的定义
  • 五、结论
  • 第7章 不以骗取税款为目的的虚开发票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引论
  • 二、案情及诉讼过程
  • 三、争议及裁判理由
  • 四、裁判理由的评判
  • 五、相关问题的分析
  • 第8章 数额认识错误的盗窃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盗窃数额的法理分析
  • 三、盗窃物品价值的认识错误
  • 四、裁判理由的评判
  • 第9章 肇事交通工具单位主管人员管理不善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监督过失与管理过失的法理阐述
  • 三、监督过失在我国的适用
  • 四、裁判理由的评判
  • 第10章 误认尸块为毒品予以运输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不能犯理论:德日的比较
  • 三、不能犯理论:中国的嬗变
  • 四、危险的具体判断:以本案为例
  • 五、实质的未遂论之提倡
  • 第11章 基于索债目的帮助他人绑架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涉案罪名的法理分析
  • 三、共犯关系:承继性
  • 四、共犯关系:重合性
  • 五、结语
  • 第12章 内外勾结窃取银行现金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争议及裁判理由
  • 三、法律及司法解释的沿革
  • 四、共犯理论之展开
  • 五、裁判理由的评判
  • 第13章 冒充刑警骗取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法条竞合概念评述
  • 三、法条竞合的法律适用原则评述
  • 四、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的竞合关系
  • 五、结论
  • 第14章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之死刑裁量研究
  • 一、故意杀人罪中的被害与加害
  • 二、王勇案:被害人有明显过错
  • 三、刘加奎案: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
  • 四、被害人过错的认定
  • 五、如何对待被害人亲属的压力与民意
  • 六、被害人过错:酌定情节的法定化
  • 第15章 受雇佣为他人运输毒品犯罪之死刑裁量研究
  • 一、死囚李倬才来信
  • 二、唐友珍案的对比
  • 三、马俊海案的进一步对比
  • 四、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之论证
  • 五、死囚李倬才的命运
  • 六、补记
  • 下篇:刑法各论
  • 第16章 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涉案罪名的法理分析
  • 三、肇事后被害人是否死亡的认定
  • 四、交通肇事后误以为死亡而遗弃的定罪
  • 五、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定罪
  • 六、犯罪形态的界定
  • 第17章 合法贷款后采用欺诈手段拒不还贷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裁判理由
  • 三、理论分析
  • 四、拒不还贷行为的定性
  • 五、从裁判理由引发的思考
  • 第18章 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争议及评析
  • 三、理论分析
  • 四、进一步的思考
  • 第19章 杀害被绑架人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王建平案的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绑架罪加重构成的法理分析
  • 三、杀害被绑架人的理解
  • 四、王建平案裁判理由的评判
  • 五、绑架杀人未遂的处理:以吴德桥案为例的分析
  • 六、补记
  • 第20章 故意杀人后取财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争议及裁判理由
  • 三、理论分析
  • 四、补论
  • 第21章 拘禁他人并向其勒索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争议及裁判理由
  • 三、绑架罪的沿革及特征
  • 四、绑架罪与抢劫罪之区分
  • 五、裁判理由的评判
  • 第22章 捡拾存折后猜配密码冒名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分歧意见及裁判理由
  • 三、捡拾存折行为的性质
  • 四、本案存折的性质
  • 五、取款行为之定性
  • 六、补记
  • 第23章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民事不法抑或刑事犯罪
  • 三、侵占罪之非议
  • 四、诈骗罪之质疑
  • 五、盗窃罪之论证
  • 六、余论
  • 第24章 窃取被司法机关扣押的本人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窃取本人财物行为之定性
  • 三、陆惠忠案的评判
  • 四、王彬案的评判
  • 五、叶文言案的评判
  • 第25章 犯罪的掩盖行为与掩护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何起明案的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何起明案的分歧意见及裁判理由
  • 三、相关罪名的法理分析
  • 四、何起明案裁判理由的评判
  • 五、犯罪掩盖行为与掩护行为的定性:以陈平案与刘勤记案为例的分析
  • 第26章 故意毁坏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朱建勇案的案情及裁判理由
  • 二、朱建勇案裁判理由的评判
  • 三、孙静案的案情及裁判理由
  • 四、孙静案裁判理由的评判
  • 第27章 聚集多人进行斗殴造成重伤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聚众斗殴行为的认定
  • 三、聚众斗殴首要分子的认定
  • 四、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转化定罪
  • 五、余论
  • 第28章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之引诱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引言:陷罪律师来信
  • 二、案情及诉讼过程
  • 三、裁判理由
  • 四、理论分析
  • 五、引诱是否包括诱导性询问之辨析
  • 六、辩护人妨害作证罪之立法完善
  • 七、余论:没有答案的回信
  • 第29章 利用企业改制侵吞公共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主体分析
  • 三、行为定性
  • 四、数额认定
  • 第30章 没有事前约定的事后受财行为之定性研究
  • 一、案情及诉讼过程
  • 二、争议及其理由
  • 三、理论分析
  • 四、观点辩驳
  • 五、裁判理由评析
  • 附录1 案名索引
  • 附录2 主题索引
  • 附录3 案名与主题复合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