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相信诗里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运用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及其方法,吸收、借鉴中国文学欣赏和批评方法、西方其他文本解读方法,围绕15位新诗诗人文本展开细读。

所选诗人诗作涵盖新诗初创时期的徐玉诺,到新诗成熟期的冯至、卞之琳、艾青、穆旦,再到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当下诗歌界中坚力量的韩东、雷平阳、张执浩(三人均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等。

每位诗人依据具体情况,细读1-3文本。细读遵循由内(文本内部)向外(环绕文本的诸多因素)、由单个文本向多个文本延展,目的是让读者贴紧文本,领略诗歌语言和体式的独特魅力,从而引发阅读新诗的兴趣。

本书并不回避代表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如冯至的《十四行集》,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并力求读出新意。让文本开口说话,是细读的宗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什么是细读?
  • 第一讲 揭示现代人深层意识的标本
  • 倾心于黑暗与死亡的主题
  • 流布于散漫句法中的本真情感
  • 挣扎于未来与过去“之间”
  • 第二讲 沉思之诗与经验之歌
  • “眼的工作”与“心的事业”
  • “渺小的生活”与“伟大的骄傲”
  • “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 第三讲 新诗的叙事性及其散文化
  • 缘事以抒情
  • 托物而言志
  • 第四讲 传递现代人的“现代感觉性”
  • 偶得的闪念,交错的情思
  • 繁复的“现代感觉性”
  • 第五讲 “一切是无边的,无边的迟缓”
  • “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 第六讲 诗是心的歌
  • 于耻辱中诞生
  • 在病榻上继续旅程
  • 第七讲 “尘埃落定,大静呈祥”
  • 第八讲 在一刹那间攫取永恒
  • “细读”示例
  • “细读”的含义、特征和局限
  • “细读”的延伸和拓展
  • 第九讲 一个人和他的世界
  • 在回忆与梦境间漂浮
  • 于真实与虚无间迂回
  • 对不可思议的言说
  • 第十讲 “大诗”理想与诗人的宿命
  • “重建家园”与返璞归真
  • “大诗”理想与生存的夹缝状态
  • 第十一讲 凝视与凝神中的世界
  • 凝神中的专注与用心
  • 凝视中的反思与内省
  • 第十二讲 声音、气韵与结构
  • 情感的转换与结构的简约
  • 流动的气韵与身体的诗学
  • 第十三讲 那“孤单地悬着”的,是什么?
  • 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诗歌手法的兼容并蓄
  • 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漫游者
  • 第十四讲 口头叙事传统与小如针尖的美学
  • 叙事性诗的浓缩与展开
  • 口头叙事传统与旁观者身份
  • 小如针尖的美学
  • 第十五讲 把外部世界融入内心生活中
  • 意象的蜕变与语言的深度
  • 现代诗歌场域中的“物诗”及其蜕变
  • 结语 细读之后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