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8千字
字数
2020-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通过理厘定、文本分析,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进行探讨。
内容简介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当人们谈论“文学性”时,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从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文学的文本形式、表现对象,一是从中国传统文论出发,探讨文学的形象、风格、韵味等;这两个方面都对“文学创造力的强弱”“文化的整体性和创造的个体性”等命题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
本书意在突破中西方文论关于“文学性”的理论框架,通过学理厘定、文本分析,从四个方面追求“文学性”研究的新境:一、警惕当代文学理论经院化、自娱化的弊端,建立一种将文学理论与作家创作联系起来的新型关系;二、从“文学性局限”的角度切入,建构一种追根溯源式的文学批评方法;三、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依循“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独特的创作方法独特的形式形象”,判断“文学性”的高低;四、将“文学是什么”和“独创性文学是什么”联系起来考察,建立一种具有“中国整体性”的关于文学和文学性的提问方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论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
- 一 文学:从“承载”走向“穿越”
- 二 文学性:从“本质性”走向“程度性”
- 三 文学作品:从“意识形态”走向“体验形态”
- 四 文学发展:从“成为”走向“成为什么”
- 上编 “文学穿越现实”的提出
-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论的若干问题及理论期待
- 一 理论的“中国问题意识”
- 二 准文学性的文化批评
- 三 弱创造性的整合思维
- 四 去批判性的理论阐释
- 五 非程度性的文学观念
- 第二章 中国文艺学史局限分析
- 一 局限分析的史观
- 二 从《文心雕龙》的问题入手
- 三 言志说
- 四 载道说
- 五 缘情说
- 六 人学说
- 七 反映论
- 八 活动论
- 第三章 西方文艺学史局限分析
- 一 局限分析的尺度
- 二 艺术即摹仿
- 三 艺术即表现
- 四 艺术即形式
- 五 艺术符号说
- 六 艺术批判说
- 七 艺术复调说
- 八 艺术格式塔与艺术存在论
- 九 反本质主义
- 第四章 文学穿越论的中国文化经验
- 一 尊重现实又改造现实的文化创造经验
- 二 尊重生命和生命力的文化经验
- 三 一元内的多元对等的文化经验
- 四 超越·超脱·穿越
- 中编 “文学穿越现实”的基本内容
- 第五章 论“穿越”
- 一 “穿越”的哲学含义
- 二 “穿越”的中国性:对等性、不纯粹性、渗透性
- 三 “穿越”的现代性:尊重政治文化现实和独特思现实
- 四 “穿越”的结果:非对抗性的个体化世界
- 五 文学的穿越与文化的穿越
- 六 “穿越”的中国式现代文化意义
- 第六章 文学对观念现实的穿越
- 一 文与道:百年中国文论的流变及问题
- 二 为何是“文以穿道”?
- 三 “穿道”之初:突破现有文化观念后的个体化意蕴敞开
- 四 “穿道”之后:作品文化表象后的个体化理解建立
- 五 穿道张力为什么会消解观念?
- 六 穿越观念现实的文学意义
- 第七章 文学对生活现实的穿越
- 一 如何理解“生活现实”?
- 二 如何理解“尊重生活现实”?
- 三 如何理解“改变生活现实的结构”?
- 四 文学对欲望性生活的穿越
- 五 文学对感觉性生活的穿越
- 六 文学对情感化生活的穿越
- 七 “穿越生活现实”的中国意义
- 第八章 文学穿越文学现实
- 一 为什么提出“文学现实”?
- 二 穿越文学观念现实
- 三 穿越文学创作现实
- 四 穿越文学思潮现实
- 五 文学与文学:中国式的文学本体论
- 第九章 文学穿越现实的结果
- 一 “独创性文学”的提出
- 二 “独创性文学”是“根与叶”的有机生命体
- 三 “独创性文学”的“根”是哲学性理解而不是观念
- 四 “独创性文学”让文学批评尴尬
- 五 “独创性文学”对等、平衡于现实的文化功能
- 六 独创性作品作为“文学的个体化世界”
- 下编 “文学穿越现实的程度”及实践
- 第十章 论中国式当代文学性观念
- 一 “中国式文学性”出发:从“生生”到“境界”
- 二 “中国式文学性”审视:“生生”“境界”对“独创”的遮蔽
- 三 “中国式文学性”观念:文学穿越现实的“生生/独创”之程度
- 四 “中国式文学性”提问:准文学、差文学、常态文学、好文学
- 五 结语
- 第十一章 文学穿越现实的程度
- 一 文学性与穿越性
- 二 形象世界:对生存形状和概念现实的穿越
- 三 个象世界:对趋同的艺术表现现实的穿越
- 四 独象世界:对理解世界的“共性”和“他性”的穿越
- 五 在文学性的金字塔面前
- 第十二章 文学穿越现实的创作方法
- 一 文学经典启示怎样的独创方法
- 二 突破阶层和时代提出个体化问题
- 三 改造宗教与文化建立个体化理解
- 四 利用艺术资源创造个体化结构
- 五 穿越现实的方法与直觉、想象
- 第十三章 文学穿越现实的批评方法
- 一 文学批评独创性尺度的提出
- 二 独创性文学批评面对的中国文学问题
- 三 理解作品:完整的结构性把握
- 四 分析作品:文学要素如何促发了结构的生成
- 五 评价作品:全球视野中的个体化理解诊断
- 第十四章 文学穿越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创造史观
- 一 中国文学史写作的“文学性自觉”之问题
- 二 穿越文化、时代、思潮、地域制约的文学创造史思维
- 三 中国文学创造史的“大分期”和“小分期”
- 四 独创、潜创、依创、弱创的文学创造史分类
- 五 结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