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重评学衡派文化思想的翻案之作。

内容简介

20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该书的出版,在给读者展现当年轰轰烈烈的文化思想运动宏伟图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大家带来当年运动中出现的理性声音——学衡派。

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它的文化思想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对新文化运动多持批评态度,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守旧势力而倍受冷落。

本书不仅系统地考察了欧战后世界文化由东西方对立走向对话,以及缘是引起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而且也深入地探讨了19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人文主义的转型及以白璧德为代表的美国新人文主义的兴起。其目的是要为研究学衡派的崛起及其文化思想,提供愈形开阔的时代大背景。由是以进,本书复具体地探讨了学衡派的文化观、文学思想、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等,作者力图对学衡派及其文化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 一、“西方的没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
  • 二、马克思主义者、西化派、东方文化派
  • 三、“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再认识
  • 第二章 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和学衡派的兴起
  • 一、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
  • 二、美国的新人文主义
  • 三、白璧德与他的中国门生
  • 四、《学衡》创刊与学衡派的崛起
  • 第三章 “今古事无殊,东西迹岂两”
  • 一、文化运思的理路
  • 二、“以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为己任”
  • 三、中西文化观
  • 四、学衡派文化思考的得失
  • 第四章 “文学是人生的表现”
  • 一、文学与人生
  • 二、文言文与白话文
  • 三、旧文学与新文学
  • 四、旧体诗与新体诗
  • 第五章 “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 一、学衡派与西方史学思潮的变动
  • 二、“中国史学之双轨”
  • 三、“钻研古书,运以新法”
  • 四、论诸子学
  • 第六章 “教育之改造”
  • 一、“教育之目的,在造出真正之人”
  • 二、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宏通教育
  • 三、“创立我国独立之教育制度”
  • 第七章 “道德为体,科学为用”
  • 一、人性二元论
  • 二、“道德为体,科学为用”
  • 三、支持终极的信念:“宗教实为道德之根据”
  • 四、“天、人、物三界”与君子精神
  • 五、从学衡派说到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 第八章 “澄清之日不在现今,而在四五十年后”
  • 一、学衡派的终结与吴宓的期盼
  • 二、明确两个前提
  • 三、学衡派:新文化的一族
  • 附录
  •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 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
  • 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 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
  • 主要参考书目
  • 一、报刊资料
  • 二、专著
  • 三、文集、日记、年谱、回忆录
  • 四、资料汇编
  • 五、译著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