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是《百科知识》杂志2021年第22期。

内容简介

本期封面文章《中国考古地图——华北篇、华中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任重道远考古人
  • 中国考古地图
  • 玉润东方
  • 探寻5000年前的“紫禁城”
  • 吴越小冤家
  • 汉代诸侯王的地下世界
  • “食”话“食”说海昏侯
  • 六朝旧事如流水
  • 中国考古地图
  • 半坡遗址 还原远古生活画卷
  • 惊世“中国”青铜器之乡的大发现
  • 考古西北 盘点丝路遗珠
  • 帝陵之路 寻访王朝的荣耀与归宿
  • 石窟穿越 纵览崖壁上的艺术大观
  • 万里长城 屹立千年的守护者
  • 2021搞笑诺贝尔奖出炉
  • 科学流言榜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最早的长城出现在东周(目前推定为春秋战国之交,距今 2500 年),而国家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4000 年前的夏。可见,长城在国家形成之后很久才出现,这是有原因的。围绕国界线产生的争端在今天是一件牵动全国的外交大事,然而在 3000 多年前,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商周时期国家统治依靠的是同心圆式的臣服、归顺、同盟关系,此类关系主要通过朝聘盟会制度来维持。西周时期的族群往往聚居于城市或大型聚落。当时的城市影响范围有限,各个都邑、聚落之间存在大量的空白地带。从宏观来看,各族群呈点状分布,国土不过是城邑的集合。游牧、畜牧或者半农半牧的族群栖息在城邑之间的空白地带,如老牛坡戎人墓地距离周人的大本营 —— 周原只有两个小时车程。在这种华夷杂处的状态下,只要游牧部族不侵犯城邑的势力范围,两者就相安无事。寸土必争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比如秦王以 15 城求和氏璧、荆轲献督亢地图获得刺杀机会。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大幅增长,原来点状城邑之间的空隙渐次被迅速增加的人口填充,这使得各国疆域内土地连成一体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强盛的诸侯国吞并了周边的小国以及杂处于华夏之间的戎狄,比如秦并 14 国,灭骊戎;楚并 58 国,灭卢戎、蛮氏。也有部分戎狄在文化认同上趋近于华夏,如中山国本属于白狄,竟将自己的祖先归于姬姓。诸侯国的疆域逐渐扩大,城邑间的旷野越来越少,直接统治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多,最终疆域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而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最终被摈除在华夏各国疆域之外。春秋至战国时期,由于气候转凉、转干,草原与农耕区域的界限向南推进,以游牧或畜牧为生的戎狄南下,对中原诸侯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长城由此应运而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正所谓 “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缕”。面临威胁的燕、赵、秦三国选择了同样的防御策略 —— 置边郡、起长城。燕王派遣秦开击退东胡,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边郡,燕国的疆域达到历史最大范围。燕国为了巩固既往的战果,在其北部边疆(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辽宁北部)构筑长城与驻防城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东胡、林胡和楼烦后,赵国在阴山以南设置了代、云中、雁门三郡,并且修筑了赵北长城。现在考古调查探明赵北长城东起张家口市张北县,延伸至万全、尚义县,经尚义县南槽碾村南,伸入内蒙古兴和县,后随山势弯曲西行,进入呼和浩特市,最后终于巴彦淖尔市的乌拉山山麓。秦国长城修筑的背景也与燕、赵相似。秦昭王灭义渠后,秦国在义渠故地置陇西、北地、上郡,并且在这三个边郡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秦长城横亘在今天的甘肃中部、东北部,宁夏东南部,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秦长城的东段主要依照黄河走势修建,长城在陕北靖边出现分支,秦长城西起甘肃岷县,东止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神道石刻与石兽

      神道石刻是帝王陵墓中最为常见的地表建筑。东吴奠基者孙坚的高陵置有神道碑,“拔高陵树二株,石碑磋动”。西晋统一后,晋武帝司马炎力倡节俭,于是朝廷明发诏令,禁止在陵寝内置石兽碑表,这一做法持续至东晋覆灭。从考古发掘可知,东晋诸帝陵确实遵照祖制,未设有神道石刻。刘裕荣登大宝后,一改前朝禁令,开始在陵园内恢复神道石刻,并演绎为后世帝陵的 “标配物”。南朝(即宋、齐、梁、陈)帝陵大多依山麓而建,神道石刻位于陵前平地。迄今发现的南朝神道石刻中,尤以萧梁一代遗存最多,品类最全。多数帝陵石刻呈轴对称分布,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三组石刻群,即石兽、石柱(或华表)、石碑。在众多帝陵石刻中,石兽最具特色。综观六朝石兽形塑,尤以 “骐辚” 最为常见,《南齐书》《梁书》等均有记载。六朝时,“骐辚” 不仅作为石兽置于陵前,而且在墓内壁画或画像砖上亦可领略其风采。此外,六朝帝陵中还置有 “天禄”“辟邪” 等石兽形塑。从梁武帝至梁灭亡,帝陵的石兽形塑多为石狮。这是由于梁武帝萧衍久溺佛事,狮子作为佛教重要的象征,备受梁武帝青睐。在句容、丹阳的南梁陵墓中,还遗存有不少石狮,这些石狮头部雕饰繁复,身躯健硕,体形巨大,颇具神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代玉器的发现与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曾经指出:“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即中国、中美洲(墨西哥)和新西兰,其中以中国的最为源远流长。” 他在晚年陆续发表了三篇玉器论文,开创了考古学家研究玉器的先河。玉器及玉文化研究专家、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先生提出,玉文化研究应以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为第一手资料,以文献考证为参考,同时结合考古学科和其他学科,系统研究玉器和玉文化,并在 20 世纪末提出 “玉学” 概念。21 世纪初,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 “玉魂国魄” 说,倡导玉文化研究。之后,邓聪等人对东亚玉器起源与传播进行了系统考察,发现了东西方金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以出版百科全书和其他工具书为主,同时出版各种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的国家级大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