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林毅夫、扬·什维纳尔两位教授,邀约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论全球经济与政策,应对不确定的世界。

内容简介

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什么?人口是制约创新的重要因素吗?怎么正确理解贸易全球化?面对金融危机,不同国家的政策有何差异?世界秩序不断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数字经济对当前的全球经济政策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

北京大学新结构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扬·什维纳尔,共同邀约埃蒂沙姆·艾哈迈德、白重恩、陈平、罗伯特·库普曼、雅各布·卢、梁建章、卢锋、埃里克·马斯金、埃德蒙·菲尔普斯、宋敏等中西方知名学者和专家,从当前政策、贸易、局势和分工、创新、数字化和领导力等多个方面,共论全球经济与政策,以提供应对与思辨,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本书不仅希望提供各位作者的权威分析和观点,而且希望激发关于中国和西方共同未来的进一步思考和辩论。在如今受新冠疫情影响的世界中,这种思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作者团队
  • 引言
  • 第一部分 近期政策和表现
  • 第1章 繁荣之路:中国在过去40年间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路
  • 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后增长如此迅猛
  • 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前未能实现动态增长
  • 中国如何避免转型崩溃
  • 中国为它的成功付出了多少代价?
  • 中国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什么?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表现和前景
  • 主要挑战
  • 主要成就
  • 未来展望
  • 第3章 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 宏观经济政策
  • 法治
  • 公共产品投资和外部经济因素管理
  • 结论
  • 第4章 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中美政策比较
  • 前言
  • 中美经济背景迥然不同
  • 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的内生危机和中国的外部冲击
  • 中美两国的政策干预
  • 救市和刺激政策的积极影响:GDP增长快速恢复
  • 救市和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
  • 结论和反思
  • 第5章 中国结构性改革:通过再平衡实现强劲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 投资熟练技术工人,实现可持续增长
  • 公正转型
  • 清晰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可持续投资促进动态创新
  • 多层次融资——为当地服务提供融资和管理风险
  • 结论:持续的国内改革和再平衡可以促进中国国内外的强劲、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贸易、紧张局势和劳动分工
  • 第6章 国际贸易中合作与竞争的潜力:近期贸易增长和驱动因素
  • 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 贸易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
  • 是什么推动了贸易增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7章 2018年中美经贸争端概况
  • 引言
  • 中美经贸争端的来龙去脉
  • 中美经贸争端不断升级
  • 美国政策转变背后的驱动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8章 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所展现的代谢特征
  • 对斯密《国富论》的新认识
  • 现代化的范式转换与中国的新发展模式
  • 不断变化的全球化未来:危险与机遇
  • 参考文献
  • 第9章 全球经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背景下的印度和中国
  • 印度的经济简史
  • 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来自印度的教训
  • 美国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
  • 结束语
  • 第三部分 数字化与领导力
  • 第10章 创新与数字经济的作用:中美欧经济政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 创新的作用
  • 美国、法国和中国的近期变化
  • 数字经济的影响
  • 第11章 欧洲经济的数字化进展
  • 欧洲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
  • 数字化对欧洲生产率增长和竞争力的重要性
  • 什么阻碍了欧洲的数字化?
  • 欧洲协调一致的政策应对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 第12章 从人口结构视角看中国创新驱动的前景
  • “人口创新”
  • 中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 政策建议
  • 结论
  • 第13章 中国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
  • 地方政府的成功与失败
  • 现有的地方领导干部激励机制
  • 重新设计政绩考核体系的原则
  • 对政绩考核的具体功能的建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很专业的政策解读,对中国发展道路分析透彻,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有精辟见解。本书信息密度大,知识点密集,能学到政策要点。首先是林毅夫讲解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思路,聚焦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批判华盛顿共识,强调制定符合本土实际的政策。政策千万条,不忘本才是首要的。书里不乏对中国政策和道路的正反面评析。扬・什维纳尔聚焦中国道路的经验,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率等方面总结中国道路的经验,并指出体制的优势。而雅各布・卢则注重从宏观经济政策、法治、公共物品、消费者和环境保护,来分析论证美国优势,对中国市场化改革提出建议。接下来是中美贸易争端、2008 年金融危机等事件分析,从财政政策、法律体系、公共物品等方面剖析形势。宋敏对于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出对比,分析各自利弊和得失。看懂过去,才能过好现在,看到未来趋势。关于分工与贸易,陈平对《国富论》提出质疑,认为市场份额竞争破坏了全球市场在国际分工方面的协调力,“看不见的手” 不是那么有效,借此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提出美国需要强化协作思维,并且需要把更多资金用在国内建设,让看得见的手起作用。最后是数字化、人口问题,以及中国地方领导的绩效考核。专家认为,数字化意味着对外的竞争力和对内治理水平提高。人口是市场红利但也是治理难题,梁建章从教育、交通以及生育政策给出解决措施。而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对于营商环境有着显著影响,比方说投资过热造成产能过剩的后遗症,并分析了重新设计考核机制的原则,把职权明晰和考核项目全面作为主要原则。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加规范和开放

      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段,即将穿越历史的三峡,然而,当前的中国在创新激励机制,与创新机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体制,人口发展激励政策,地方领导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与西方

        美中贸易关系的最新发展表明,中国将需要继续退出美国市场。即使目前的姿态不会导致两国对彼此进行明确的贸易限制,但对未来出现此类结果的担忧将使中国远离美国市场。印度在同时期的崛起为印度和中国带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机会。两国不但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同时也有开展合作的地缘政治原因。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上涨,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企业发现它们很难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美国削减双边贸易顺差的压力构成了这方面的另一个压力来源。事实上,就连印度也一直在抱怨它的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因此,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大型中国企业迁往印度才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这些公司可以在印度获得低薪资的劳动力,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中国对美国和印度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会受到实质性限制。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讲,当前的事态发展为迅速完成与中印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将使印度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生产基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因此,免税进入这个市场将吸引全球公司前来印度投资。同样,中国也可以免税进入印度庞大且不断增长的高科技产品市场。毫无疑问,再过十年,印度几乎肯定会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将大大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平衡。随着美国和欧洲逐渐转向封闭,而中国也要面临减少对这些地区出口的巨大压力,印中加强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背景下,成功缔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可以成为有效的工具,有助促进地区繁荣,并缓解因美国和欧洲转向封闭而引起的紧张局势。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