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嬗变的新闻》解读中国新闻经典报道,见证六十年社会变革。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的是我国最近六十年来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新闻。它像一支体温计,灵敏地度量出六十年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常温或高烧;还有各种人的情感:呐喊、悲愤、激昂、和谐、希冀,各种人间喜剧、悲剧和闹剧;它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公开的或隐晦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幽默的或无奈的,乐观的或理想的,日复一日地展现着,消逝着。在中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内容,甚至词句的变动,都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征兆。在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面前解剖这只小麻雀,相当于再次经历这段历史,但这次不再茫然,而是一种理智的对社会和生活真谛的解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让历史告诉未来
  • 第1章 引论: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新闻
  • 1.1 换一种角度看新闻
  • 1.2 从叙述到新闻叙述
  • 1.3 症候阅读:一种新闻文本解读方法
  • 1.4 新闻经典的意义与变化
  • 1.5 小结
  • 第2章新闻叙述选择的嬗变
  • 2.1 谁为“典型”?——典型报道的兴起、困境与转型
  • 吴满有报道:“典型”选择的价值与隐忧
  • “文革”前典型报道:繁荣与问题并存
  • “文革”时期的典型报道:选择机制的失败
  • 新时期典型报道:调整与现状
  • 典型选择:一个未竟的话题
  • 2.2 建构“知识分子”:从政策导向到结构转型
  • 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报道的影响
  • 社会结构转型对知识分子报道的影响
  • 两种建构模式下的媒体选择
  • 2.3 “雷锋”——一个精神符号的演变
  • 关于雷锋生平事迹的新闻叙述
  • 阐释“雷锋精神”的新闻叙述
  • 雷锋报道中新闻选择标准的改变
  • 2.4 小结
  • 第3章新闻叙述主题的嬗变
  • 3.1 “结婚”新闻主题中“公私”观念的改变
  • 新旧对比中的婚姻
  • 政治仪式化的结婚报道
  • 从社会道德到情感伦理
  • 被“观看”的私事
  • 3.2 体育比赛报道主题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 逐渐意识形态化的体育赛事报道
  • 从政治胜利到民族尊严
  • 把体育的还给体育
  • 3.3 领导人活动报道主题中“神性”的消退
  • 作为“神圣仪式”的领导人活动报道
  • “神性”消退之后
  • 3.4 小结
  • 第4章新闻叙述逻辑的嬗变
  • 4.1 成就报道中的“推动力”
  • 成就与信心
  • “卫星”为何越放越大
  • 成就报道逻辑的“去模式化”
  • 4.2 英模报道中的“动机”
  • 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 劳动模范报道中的逻辑演变
  • 4.3 灾害报道中的“归因”与“应对”
  • 4.4 小结
  • 第5章新闻叙述方式的嬗变
  • 5.1 媒体“叙述转换”方式的变化
  • “超视角”叙述策略
  • “现场化”叙述策略
  • 5.2 媒体“评价”方式的变化
  • 从直接评论到“无形的意见”
  • 从“偏向”到“相对中立”
  • 5.3 小结
  • 第6章新闻叙述风格的嬗变
  • 6.1 理想化的叙述风格
  • 6.2 非理性的叙述风格
  • 6.3 抒情与思辨的叙述风格
  • 6.4 平衡与趣味的叙述风格
  • 6.5 小结
  • 第7章新闻叙述六十年
  • 7.1 新闻叙述的结构性变化
  • 7.2 错综复杂的社会动因
  • 7.3 未完成的范式转换:对新闻叙述变化的历史解读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