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专业兼有趣,带你读懂日本学者眼中的魏晋南北朝。

内容简介

本文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中文版自序
  • 前言
  • 长达四百年的大分裂时期
  • 活跃于乡村社会和中央政界的贵族阶层
  • 汉民族与非汉民族之间对立与融合的历史
  • “中国化”浪潮及其历史意义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 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
  • 公权力之私有化与“公”之再建构趋势
  • 东汉末年爆发的民众大叛乱:“黄巾之乱”
  • 从肃清宦官势力到群雄割据
  •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
  • 地方长官握有军事权力的政治体制
  • 九品官人法
  • 司马氏时期
  • 司马懿的登场
  • 虚虚实实明争暗斗七旬老翁夺取权力
  •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时期
  • 蜀国灭亡与司马昭进封晋王
  • 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
  • 司马炎的登场
  • 吴的灭亡与天下复归统一
  • 军备撤废与户调式
  • 除掉齐王司马攸的计划
  • 愚昧的皇帝司马衷
  • 司马氏三代之功过
  • 第二章 胡汉的抗争
  • 五胡十六国时期
  • 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
  • 五胡十六国的各个政权
  • 匈奴的政权
  • 羯族石勒的登场
  • 佛教与后赵
  • 鲜卑的崛起
  • 胡汉双方的情结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胡族的意识结构
  • 胡汉相互之间的他者认识
  • 汉族和胡族所产生的变化
  • 华北士大夫与江南政权
  • 宋的正统性
  • 汉族士大夫追求的道路
  • 胡族与正统王朝
  • 第三章 跨越胡汉之壁垒
  • 苻坚的时代
  • 冉魏的兴亡
  • 苻坚的登场
  • 苻坚的政策
  • 民族融合政策之功过
  • 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
  • 北魏建国
  • 拓跋珪的部族解散
  • 非汉族国家北魏与汉族士大夫
  • 汉族的变化与崔浩
  • 士大夫出现的变化
  • 崔浩的意识
  • 普通汉族士大夫的意识
  • 太武帝与皇太子
  • 太武帝与时局
  • 太武帝的意识结构
  • 皇太子所处的位置
  • 帝权扩大与抵抗势力
  • 皇太子拓跋晃之死
  • 普通胡族的意识
  • 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 东晋的贵族制社会
  • 张昌、石冰之乱
  • 司马睿政权的建立
  • 不稳定的政权
  • 苏峻之乱
  • 北府、西府的斗争与通向南朝政权成立之路
  • 北府、西府的形成
  • 桓温的崛起
  • 桓温与拯救东晋的名相谢安
  • 王导再世般的谢安施政
  • 孙恩之乱
  • 桓玄霸权
  • 刘裕的崛起
  • 刘裕的北伐
  • 土断的实施
  • 向贵族制的转变与宋齐军事政权
  • 军人政权宋朝的建立
  • 文帝的政治
  • 元嘉之治的终结
  • 疑心生暗鬼的连锁反应
  • 社会中普遍出现的“以下犯上”的倾向
  • 货币经济的发展
  • 极为活跃的货币经济的局限
  • 南齐的兴亡
  • 第五章 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 梁武帝的时代
  • 梁的建国
  • 梁武帝的改革
  • 学术文化的繁荣
  • 武帝及其虔诚的佛教信仰
  • 武帝践行的四次“舍身”
  • 武帝的失政
  • 武帝的通货政策
  • 侯景之乱
  • 建康的陷落
  • 元帝与江陵的陷落
  • 击溃侯景、萧绎成为元帝
  • 江陵陷落的悲剧
  •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
  • 俘虏之后的命运
  • 陈朝的兴亡
  • 陈霸先与陈朝
  • 梁末陈初的叛乱
  • 陈朝的灭亡与隋再次统一中国
  • 第六章 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
  • 孙吴与山越
  • 六朝有象存在
  • 山越与短人
  • 江南的“矮奴”
  •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 长江中游的非汉民族
  • 多山之地福建的情况
  • 四川地区的情况
  • 非汉民族中国化的契机
  • 以国家权力之名义进行的大讨伐战
  • 蛮与普通汉族的交流
  • 蛮汉结合与土豪
  • 蛮族出仕为官
  • 何为蛮?
  • 关于汉族的蛮化
  • 桃花源的时代背景
  • 关于蛮汉之别
  •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北魏前期的各种制度
  • 北魏前期的国家制度
  • 作为拓跋皇帝侍臣集团的内朝
  • 鲜卑集团团结的象征——祀天仪式
  • 孝文帝的改革
  • 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孝文帝
  • 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 废除内朝的原因
  • 国家祭祀改革
  • 分定姓族
  • 改变风俗和习惯
  • 首创均田制
  • 孝文帝的改革?文明太后的改革?
  • 孝文帝的个性
  • 为何实行颠覆王朝基础的改革?
  • 探究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母子说”
  • 胡族婚姻中的收继婚风俗
  • 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
  • 孝文帝的阶级意识
  • 阶级意识与孝文帝的民族意识
  • 成为中华皇帝的志向
  • 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称谓的原理
  • 第八章 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 洛阳的繁荣
  • 北魏与佛教
  • 太和谋反事件
  • 北魏末的动乱
  • 北族中下层的不满
  • 北镇之乱
  • 尔朱荣的登场
  • 高欢的出身
  • 西魏和北周统治下的新动向
  • 北魏分裂成东、西魏
  • 东魏、西魏的角逐
  • 采用周礼
  • 胡汉融合的状况
  • 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
  • 东魏、北齐的动向
  • 北周武帝统一华北
  • 第九章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形成
  • 倭国与邪马台国
  • 东亚的历史发展与古代日本
  • 倭国的出现
  • 亲魏倭王卑弥呼的时期
  • 谜一般的四世纪
  • 邪马台国以后
  • 中断遣使的原因
  • 谜一般的四世纪
  • 倭五王时期
  • 遣使恢复与东亚的国际局势
  • 古代日中往返路线
  • 高句丽恢复遣使
  • 稻荷山的铁剑
  • 《宋书·倭国传》的记载
  • 倭国与天下
  • 古代日本中华意识的形成
  • 获加多支卤时期倭国的天下观
  • 倭国视野中的“天”
  • 第十章 中华世界的扩大与“新”世界秩序
  •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关系
  • 世界秩序的相互克制
  • 高句丽的中华意识
  • 高句丽对中国政治思想的接受
  • 百济的中华意识
  • 新罗的中华意识
  • 古代日本、朝鲜的中华意识形成的先驱
  • 五胡中华意识的形成
  • 北朝的中华意识
  • 中国的巨大影响
  • 征夷大将军与中华意识
  • 中国政治思想的传播
  • 传播中国政治思想的人士
  • “部”的制度
  • 《翰苑》与“部”
  • 倭国与百济的上表
  • 旧人与新人
  • 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与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
  • 外臣的内臣化与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
  • 华夷秩序的变貌
  • 附录
  • 主要人物略传
  • 历史关键词解说
  • 参考文献
  • 历史年表
  • 封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