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剖析日本战争之路,揭秘日本战争背后的外交失误。

内容简介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世界曾经通过三次外交事件考验日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然而,日本最终都没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以外交交涉为切入点,围绕日本历史上的三次选择,即如何处理“九一八”事变、是否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对美关系是战还是和?详述日本最终“滑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旋涡的来龙去脉。

作者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和广泛的档案资料,深入分析日本的政治、外交和媒体环境,剖析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决策失误,揭示了日本在近代史上多次选择战争的道路,尤其是在二战期间选择与美国对抗并最终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者言
  • 佳评推荐
  • 中译本序
  • 第一章 国家书写历史之时,历史诞生之时
  • 一 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世界
  • 讲授的内容不受年龄限制
  •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态度
  • 二 将现代的史料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对照
  • 战争是政治与外交的延续
  • 不同的“战后”,模糊的“牺牲”
  • 历史中的冲绳
  • 天皇在全国战殁者追悼式上的致辞
  • 国民与天皇的关系
  • 日本政府向国民与国际社会传达了什么?
  • 首相谈话中的日本近代历史
  • 对日本来说何谓战后?
  • 殖民帝国日本的经济实力
  • 日本帝国与占领地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 三 当历史被书写时
  • 国家如何创造历史?
  • 7世纪发生在东亚的中日战争
  • “日本国使”
  • 四 历史的开端
  • 在公元前5世纪发出的历史之问
  • 通过话语去接近事实
  • 当历史以国民为对象被书写
  • 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 是否应当放任北美殖民地独立?
  • 世界面临的重大选择
  • 第二章 人们的选择与周边环境:阅读李顿报告书
  • 一 日本站在“世界道路”前
  • 日本与世界交锋的瞬间
  • 选择
  • “九一八”事变:为了准备未来的战争而产生的占领计划
  • 是非将随史料留存
  • 派遣李顿调查团的经过
  • 李顿在结束调查后说的话
  • 李顿要告诉日本的是战争的历史
  • 李顿提出的“世界道路”
  • 李顿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 李顿提出的10项条件
  • 李顿写给姐姐的信
  • 查塔姆研究所里的赞成意见:现实的处方
  • “中国没有做出任何牺牲就收复了满洲”
  • “大众并不知晓事件的真相”
  • 二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选项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 日本在等待报告书过程中的反应
  • 溥仪与“满洲国”
  • 中国方面的反应
  • 日本所忌惮的
  • 关东军所厌恶的
  • 理解选择的困难所在
  • 继续占领还是归还土地?
  • 日本给出的选项,李顿给出的选项
  • 李顿的设问:东三省还是全中国?
  • 三 当日本做出选择时,当权者在考虑什么?
  • 被“压制”和“煽动”这两个关键词所掩盖的问题
  • 什么因素制约着政府和当权者的主张?
  • 牧野伸显:满族人也进行了呼应
  • 天皇:可以做到中日亲善吗?
  • 西园寺公望:要成为裁判员
  • 松冈洋右要确保的底线
  • 松冈洋右的努力交涉
  • “世界道路”再次被摆到日本面前
  • 第三章 军事同盟的含义:在20天里缔结的三国军事同盟
  • 一 军事同盟的含义
  • 迫使人类做出重大选择的军事同盟
  • 时间对德国不利
  • 对军事同盟的讨论已成为日本的现实问题
  • 枢密院的审查只用了一天
  • 军事同盟需要哪些要素?
  • 二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都那么着急?
  • 英国的第二选择
  • 当国家消失时会发生什么?
  • 仅用了20天签署的条约
  • 大众媒体收到的审查标准
  • 同意加入三国同盟的御前会议
  • 为什么首相和外相的预测不如军部准确?
  • “取毅然之态度则战争可避”
  • 在条约签订前更迭海军大臣
  • 阅读条文
  • 条约第三条以委婉的方式将美国作为假想敌
  • 所谓“大东亚”是指什么地方?
  • 德国是否理解了条约前文的意思?
  • 三 “不要错过公共汽车”
  • 为什么日本没有拒绝?
  • 日本希望缔结三国同盟、加强与德国关系的理由
  • 为了牵制德国而与德国结盟
  • 使用“大东亚共荣圈”概念的理由
  • 五角大楼的尤达大师关注的问题
  • 中日和平工作
  • 中国的选择
  • 陆海军各占多少军事预算?
  • 陆海军是否认真探讨了日美战争的前景?
  • 选择所需的时间
  • 第四章 日本人为何孤注一掷地发动战争:日美交涉的深意
  • 一 两个敌对国为何在战争前夜坐到谈判桌前?
  • 负责日美交涉的野村与赫尔
  • 敌对双方在战争前夜谈判的意义何在?
  • 关于日美交涉,大家会查些什么?
  • 日本是被《赫尔备忘录》逼迫的吗?
  • 美国为什么要与日本谈判?
  • 日本为什么要与美国谈判?
  • 丘吉尔写给松冈洋右的信
  • 德国大使奥托写给松冈洋右的信
  • 二 史料中的痕迹
  • 《日美谅解案》
  • 日本与美国的目标
  • 首脑会谈计划,美国与近卫的关系
  • 日美交涉舞台背后的主角
  • 日美交涉背后的深意
  • 三 日本为何没能预测到美国的制裁?
  • 中日战争解决方案的变迁
  • 行使武力的条件
  • 被动的一方
  • 为何要加上“对英美开战也在所不辞”这句话?
  • 日本为何在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一事上失算了?
  • 美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反应
  • 美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反应
  • 四 民众被教导只有那一条道路
  • 外相人选与近卫的文书
  • 制约交涉的问题
  • 尾崎秀实与天皇的民众观
  • 五 并非因陷入绝望而开战
  • 何谓“日中新协议”?
  • 达成妥协时对国内舆论的指导方针
  • “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未及时通告美国”是神话
  • 美国的失败
  • 如何看待开战及战败之后的日美交涉?
  • 日本人最终选择战争的理由
  • 终章 战败与宪法
  • 总结
  • 使国民陷入存亡危机的战争
  • 束缚冲绳民众思想的“共生共死”
  • 在溶洞里宣读的传单
  • 在中国投降
  • 孤注一掷发动战争的日本败在何处?
  • 百年前的旧伤依然隐隐作痛
  • 大东亚战争调查会
  • 让日本战败的记录成为献给世界的礼物
  • 讲座的最后
  • 后记
  • 谢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类图书。 作为一家优秀的地方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06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引领,出版了《之江新语》《红船精神问答》《心无百姓莫为官》《读懂“八八战略”》《中国模范生》《东方启动点》《人民公开课》《中华传世藏书》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5种图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12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10年至今,共15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多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 在“思想引领时代、知识服务用户”价值观引领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产品线建设,着力打造时政、财经、文史三大板块特色品牌,出版了《之江新语》《大数据时代》等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最好的告别》《上帝的手术刀》《星际穿越》等图书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