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专业法律案例集,助力司法人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法院2019年度案例系列》(全23册)的一个分册。内容包含专利纠纷、商标纠纷、著作权纠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等案件。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8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必备参考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 专利纠纷
  • 1 等同原则适用的限制规则
  • 2 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技术启示的认定
  • 3 评价专利创造性, 有必要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以明确其保护范围
  • 4 突破专利侵权法定赔偿的考虑因素
  • 5 区别技术特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显而易见的认定应以整体技术方案为基础
  • 6 解释权利要求应符合发明目的及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7 瑞士型权利要求创造性判断标准的分析
  • 8 能够证明真实销售行为的公证书可以认定使用公开构成现有技术的优势证据
  • 9 当事人申请管辖异议不当然视为对仲裁协议条款的放弃
  • 二、 商标纠纷
  • 10 不规范使用注册商标时的权利冲突
  • 11 驰名商标跨类保护力度的确定
  • 12 驰名商标认定及其跨类保护的范围
  • 13 恶意注册并行使商标权的行为构成商标权滥用
  • 14 不得恶意抢注他人字号作为商标
  • 15 涉电视节目名称的商标侵权判定
  • 16 商标、企业名称及域名权利冲突的解决规则
  • 17 楼盘名称侵害商标权的认定
  • 18 奥运会有关的特殊标志是否可以作为商标予以申请注册
  • 19 以非使用为目的注册商标提起侵权诉讼的认定
  • 20 涉外定牌加工中的侵权问题
  • 21 攀附行为应当认定为侵害商标权
  • 22 商业标识的在先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权冲突的认定
  • 23 老字号前身对商标的使用不能直接推定构成在后主体的在先使用
  • 24 商标侵权行为认定的混淆标准
  • 25 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信息披露义务及采取必要技术措施的条件
  • 26 商标网络侵权的管辖认定
  • 27 商标标识的具体使用方式存在混淆可能性
  • 28 单纯的售前混淆仅构成不正当竞争
  • 29 商标侵权案件中“合法来源抗辩”的正确认定
  • 三、 著作权纠纷
  • 30 符合一定要件的辩护词受著作权法保护
  • 31 抄录古籍未进行独创性的选择和编排不构成汇编作品
  • 32 对作品“转码”后的存储与提供构成著作权侵权
  • 33 作品独创性的认定应当排除公共领域元素
  • 34 电影中动画形象及电影名称的保护
  • 35 卡通美术作品的实质性相似比对规则
  • 36 美术作品个别画面元素著作权侵权判定
  • 37 所有权人将作品拍照上传至微信朋友圈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
  • 38 美术作品的认定标准
  • 39 室外公共场所艺术作品合理使用的认定
  • 40“ 深度链接”构成著作权侵权
  • 四、 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 41 精准再现美术作品的照片不应认定为摄影作品
  • 42 影视作品截图可否作为摄影作品单独保护
  • 43 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责任认定
  • 44 版式设计权的权利范围仅限于复制权
  • 45 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审理思路
  • 46 时间戳证据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 47 裁量性赔偿作为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
  • 五、 不正当竞争纠纷
  • 48 串通投标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浅析
  • 49 购物助手破坏购物网站用户粘性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 50 广告语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认定
  • 51 将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购买竞价排名的不正当竞争认定
  • 52 员工离职后创办企业使用与原任职的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相同的字号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 53 企业字号和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保护
  • 54 个体工商户的字号获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路径辨析
  • 55 仅体现功能性设计的界面不受专有权保护
  • 56 名人姓名权中的财产性权利可以被继承
  • 57 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认定
  • 58 企业字号依法核准注册不能成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抗辩理由
  • 59 商业诋毁案件的认定标准及举证责任分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