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六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本书为第六辑,设有“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研究”“中日美学交流”“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北京审美文化研究”六个栏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编委会
  • 主编的话
  • 节俗的缘起与价值
  • 麈尾:形制、功能与六朝文人美学
  • 中国画论中的“习气”说
  • 杜甫绘画美学思想综述
  • 美的传承
  • 女红之雅
  • 苏派门楼匾额用语审美文化探微
  • 论晚唐五代对含蓄蕴藉之美的追求
  • 潇湘图与潇湘母题诗文意象之人文精神审美探析
  • 二十余年来顿悟美学研究综述
  • 从比较的视角看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
  • 意趣神色:生生观念与汤显祖的曲律观
  • 刘勰《文心雕龙》的审美理想
  • 朱熹与康德三种美学范畴之比较
  • 人格主义与移情美学
  • 《最终讲义》:感性学(美学)中的快乐与情感
  • 莫言的异托邦空间想象与生存寓言
  • 建立汉语新诗的美学体系
  • 20世纪90年代北京审美文化的表现特征
  • 从沈从文创作看京派小说的审美风格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沿流讨源、辩证偏重,重建风格的对立平衡

    习气的另一个特点是放驰情性而导致风格的极端化和失衡偏重。习气矫枉的另一个路径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沿流讨源,寻找相反的画风资源以济失衡之偏,从而促就画风新变。一种健康的、有生命力的风格往往是泛滥诸家而来。树立鲜明自我风格的同时,往往还搜采广博,多学习相反风格的辩证因素,来防止出现自身风格倾向容易滑向的问题,故不易生习气。《小蓬莱阁画鉴》说:“顾学宋必失之匠,而学元者又失之野。如以唐之韵行宋之板,以宋之格行元之散,则大成矣。” 这是指针对宋画、元画的风格倾向,要辩证平衡,维持风格的活力。事实上大家风格无不从此而来。如董其昌的松秀之格,本是与律法森严的宋人血战而来,而后人举手便是松江派头,自然习气丛生。所以《石涛画跋》中说:“古人虽善一家,不知临摹皆备。不然,何有法度渊源?岂似今之学者,作枯骨死灰相乎?知此,即为书画中龙矣。” 健康的风格往往是画中龙的产物。而事实上,后之学者却少有画中龙者,而每每心目为一家所压,株守自域而流为习气。反观浙派、吴门、松江、娄东、虞山诸派末流习气,皆从此处而来。《溪山卧游录》批评娄东末流习气时说:“司农画法,吾乡后进皆步武前型。然不善领会,则重滞窒塞,亦所不免。盖无炼金成液之功,则必有剑拔弩张之象;无包举浑沦之气,则必有繁复琐碎之形。司农出入百家,成此绝诣。今人专学司农,不复沿讨其源流,是以形体具而神气耗也。…… 学司农者,不可不兼综诸家,以观其会通矣。” 所以,为去习气,往往需要沿流讨源、虚衷集益而出入百家求之,以保持、维护风格的平衡和品质。所以习气矫枉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针对风格的极端化和失衡之习气反其道而行之,寻求风格的辩证资源去进行矫枉,而求画风新变以挽救颓势。“但工怕匠,意防野,逸笔则忌板实,没骨则愁稚弱,即山水所谓细幼求力,僻涩求才是也。” 细幼求力、僻涩求才,以及常见的以力救弱、以涩救甜等辩证的习气矫枉的路径,不仅指明了风格嬗变的方向,而且为风格的嬗变提供了动力。这从吴门 — 松江 — 四王的风格嬗变路径可以清晰见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