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书主要介绍和分析发生于中国商周时期至清朝前期的主要政治思潮与思想流派,帮你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代表的“思想者”。

内容简介

书主要介绍和分析发生于中国商周时期至清朝前期的主要政治思潮与思想流派。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代表的“思想者”们,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政治情境,提出什么样的政治问题,以及他们怎样思考和解决这些政治问题。在读懂文本、大致完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拼图”的基础上,本书将尝试运用当代政治学的知识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对古人的这些政治思想成果进行“评头品足”,评判其思想的高下得失、经验教训,把握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乃至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地位。

本书每讲之后特别增加了“讨论”环节,以便引起读者更深、更开放的思考。在内容上力求详略得当,在语言和语气上凸显交流、对话特色,以及轻松平实、深入浅出的讲述风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什么
  • (一)什么是“政治思想”
  •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史”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
  • 二、知识与智慧:学习政治思想史的目的与意义
  • 三、“神入”与“超然”:研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方法
  • (一)“神入”——移情式理解
  • (二)外部审视与“概念化”处理
  • 四、本书的内容与特色
  • 第一讲 萌芽与发端——商朝与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 一、新兴大国的治理问题与政治思想特点
  • 二、天道与人道:政治的起源与目标
  • (一)商朝的天道观
  • (二)尚德爱民:西周天道观的变化
  • 三、西周时期的主要施政理念
  • (一)“明德慎罚”思想
  • (二)“贵贵”“亲亲”之道与“大一统”国家思想
  • (三)《洪范》中的政治观念
  • 总结与讨论
  •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二讲 争鸣与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上)
  • 一、社会变革与思想动向
  • (一)秩序与文明问题
  • (二)社会条件
  • (三)一般思想动向与政治知识水平
  • 二、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
  • (一)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贡献
  • (二)“仁”为政治的最高目标与原则
  • (三)“克己复礼”:行仁的外在条件
  • (四)“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过程观
  • (五)“以道事君”式的“公忠”伦理
  • 三、儒家的政治思想——孟子
  • (一)孟子的生平简介
  • (二)性善论:仁政的哲学基础
  • (三)仁政与王道
  • (四)君臣、“道”“势”之间
  • 四、儒家的政治思想——荀子
  • (一)荀子思想的特点
  • (二)荀子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方法
  • (三)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学说
  • 总结与讨论
  •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三讲 争鸣与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下)
  • 一、墨子的政治思想
  •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基本理论
  • (二)尚同与敬天:兼爱的条件与保证
  • 二、道家的政治思想
  • (一)道家的特点与代表人物
  • (二)老子“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
  • (三)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 三、法家的政治思想
  • (一)法家的特点与代表人物
  • (二)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 (三)法家思想中的“人”与“政治”
  • (四)绝对君主专制思想
  • (五)“以法为本”的政治过程论
  • (六)耕战为本的基本国策
  • 总结与讨论
  •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四讲 “独尊”儒家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 一、从“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
  • (一)秦帝国的覆灭与法家思想的流变
  • (二)汉初的“黄老之治”
  • (三)《吕氏春秋》《淮南子》与秦汉思想的过渡
  • (四)“独尊”儒家的过程与背景
  • 二、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政治学说
  • (一)董仲舒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人类社会与政治秩序的起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三)法天行道、以仁为本的最高政治原则
  • (四)君主的职责与“君为臣纲”的政治伦理观
  • (五)“受命”说与“谴告”说
  • (六)董仲舒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 三、董仲舒以后的汉代政治思想
  • (一)思想脉络与特点
  • (二)“天人感应”思想的演变与汉代政治斗争
  • (三)桓谭的政治思想
  • (四)王充的政治思想
  • (五)东汉后期政论家的思想
  • (六)东汉党锢之祸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
  • 总结与讨论
  •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五讲 “名教”“自然”之争与儒家文化的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 一、玄学的兴起与儒家思想的危机
  • (一)玄学产生的原因
  • (二)佛教的传入与流行
  • 二、魏晋时期的主要政治思潮
  • (一)玄学温和派的“无为而治”思想
  • (二)阮籍、鲍敬言等激进反体制的“无君”论
  • (三)葛洪对君主制的辩护
  • (四)批评郡县制、维护分封制的主张
  • (五)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夷夏之辨”
  • 三、儒家文化传统的延续
  • (一)恢复儒家“名教”的努力
  • (二)儒家的“体制化”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 总结与讨论
  •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六讲 政治行动中的儒家——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思想
  • 一、隋唐政治思想概观
  • (一)政治思想演变的脉络与特点
  • (二)儒学的复兴
  • 二、王通与隋唐政治思想的转型
  • (一)回归“周孔之道”与“三代之法”
  • (二)“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的贵民思想
  • (三)“无为而治”的时代内涵
  • (四)突破“华”“夷”之别的新正统观
  • 三、中唐以后的政治思想动向
  • (一)安史之乱后“尊王攘夷”意识的产生
  • (二)韩愈的“道统”说与“尊君”思想
  • (三)柳宗元的国家起源观与郡县制度论
  • (四)唐末五代反体制思想的再度兴起
  • 总结与讨论
  •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七讲 事功与义理之间——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 一、宋元时期政治思想演变大势
  • (一)政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 (二)思想演变大势
  • 二、北宋的事功思想及其争论
  • (一)李觏的政治思想
  • (二)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 (三)司马光等反变法派的政治思想
  • 三、南宋理学家的政治思想——以朱熹为代表
  • (一)朱熹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 (二)朱熹的政治思想
  • 四、南宋事功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陈亮、叶适为代表
  • (一)陈亮的事功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二)叶适的制度主义事功思想
  • 五、金元之际政治思想的动向
  •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学官学化
  • (二)理学的自我调适与元代的“用夏变夷”思想
  • 总结与讨论
  •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八讲 反思与突破——明清时期的社会批判思想
  •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情势与思想变化
  • (一)明清政治思想发生的背景与条件
  • (二)明清政治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与特点
  • 二、明代方孝孺、王阳明、李贽的政治思想
  • (一)方孝孺的“君职”说与正统论
  • (二)王阳明的“良知”说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
  • (三)李贽的“异端”思想
  • 三、反专制思想的新高潮:清代前期的政治思想
  • (一)黄宗羲
  • (二)顾炎武
  • (三)王夫之
  • 总结与讨论
  •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