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5辑。

内容简介

《全球史评论》是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组稿,专门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交流平台的学术性论文集。由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齐世荣教授和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主编、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著名全球史专家杰里·本特利(Jerry H.Bentley)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总主编刘新成。

本书收录国内外学者有关全球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学术信息。其内容目前包括“全球史理论与方法”“全球史专题研究”“全球史/世界史教学”“学人评介”“书评”“学术动态”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帝国”概念在西方和中国:历史渊源和当代争鸣
  • 互动视角下东亚文明史的空间结构
  • 全球史视野下的元明清“译”与“驿”
  • 泰西与远东之外:在华耶稣会士学术中的印度、美洲与中亚
  • 闽南华侨的跨境流动与追求“幸福”的家庭策略
  • 20世纪初中国革命辩论中的“亚洲故事”
  • 古犹太人入华时间考论
  • 白鸽长音:卫三畏与美国排华运动
  • 民族海洋与海洋民族:近代以来的韩国海洋史研究
  • 西方全球史中的中国书写:学术史视角的思考
  • 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明互动的多维阐释
  • 历史社会学视域下的亚洲传统与未来
  • 评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评科朗克《法律与发展的徒劳:中国与输出美国法的危险》
  • 评杰弗里·冈恩《第一次全球化:1500—1800年亚欧大陆的交流》
  • 评羽田正《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海洋》
  • 评阿斯特丽德·斯温森《文化遗产的兴起:保存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的过去(1789—1914年)》
  • 评基兰·佩特尔《新政:一部全球史》
  • 评葛兰丁《必要的帝国:新世界的奴隶制、自由和欺骗》
  • 评埃里克·R.杜斯特勒《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早期近代地中海的民族、认同和共存》
  • “全球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 全球史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思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西方 “帝国” 观念中的普世主义,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最早源于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将希腊文明视为一种普世文明,它遍布于 “文明世界”(oikoumene)。到罗马时代,罗马人相信 “罗马治下的和平” 会给各民族带来和平、秩序和正义,其范围包括整个已知的世界(orbis terrarium)。中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也都强调 “罗马世界”(orbis romanus)和 “基督教世界”(orbis christianus)的统一,认为这种具有双重因素的帝国可以实现基督教的普世文明。到了近代,以法兰西帝国和大英帝国为代表的帝国统治者则以 “教化”“野蛮民族” 为使命,以 “文明化使命”(civilizing mission)和 “白人的负担”(White Man's Burden)为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行为寻找合法性。同时,大英帝国的统治者也有一种 “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的理想。克里尚・库马对此指出:“帝国通常以一种普世‘使命’的形式来力图描绘自己,以证明他们的统治和扩张的正当性,帝国的所有民族都可以参与其中。这种方式通常以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的形式出现;有时它是世俗的,就像法国的‘文明使命’(mission civilisatrice)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来说,越晚的帝国,其使命越世俗。但我们也应该记住,最初的‘文明使命’倡导者正是罗马人。有些使命是永恒的(transhistorical)。” 因此,正是将 “帝国” 置于普世主义理念下,我们才能够从文化上理解欧洲帝国从古至今的扩张行为。因此,“帝国” 概念从罗马时代的 imperium 延续到中世纪,对中世纪及近代早期帝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要素:统治者至上统治权(或权威)的合法性、作为帝国意识形态的普世统治观念。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