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7千字
字数
2019-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有关网络犯罪与安全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全书共由21篇高质量的学术文章组成,主题包括有关网络犯罪的研究综述、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新的网络犯罪罪名的理解与适用、网络犯罪的证据及证明等内容,反映了最新的网络犯罪研究成果,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适用、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罪名适用等问题都从理论上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体现了刑法学研究在网络犯罪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在对网络犯罪的实体法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于网络犯罪中的热点难点如网络犯罪的证明、电子数据的评价等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书中各篇论文的观点及论证过程对于网络犯罪研究者以及司法实务人员都很好的参考意义。增加了刑法学研究在网络犯罪的领域的知识供给。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中国网络犯罪研究的轨迹探寻
- 一、问题缘起
- 二、网络犯罪现象之正视
- 三、网络犯罪范围之界定
- 四、网络犯罪治理之践行
- 五、小结
- 热点与展望: 我国网络犯罪问题研究的动态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网络犯罪综述性计量研究的必要性
- 二、分析基底:数据库及数据的样本检索获取
- 三、样本统计分析:文献量、高产作者、高产机构数据
- 四、研究重点:基于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
- 五、未来展望:基于关键词聚类的战略坐标分析
- 六、结论
- 网络犯罪治理的基本理念与逻辑展开
- 一、网络犯罪的相对中立价值判断立场
- 二、网络犯罪的控制理念
- 三、网络犯罪治理的政策安排
- 四、网络犯罪现象治理的工作清单
- 互联网犯罪的跨境趋势
- 一、跨境互联网犯罪的特点
- 二、跨境互联网犯罪的治理困难
- 三、跨境互联网犯罪治理的对策建议
- 网络违法行为的规制与惩罚
- 一、引言
- 二、如何处理网络治理中规制与刑事惩罚的关系
- 三、如何解决信息保护与网络犯罪治理的关系
- 四、如何看待并应对网络中的有组织化犯罪
- 五、代结语:惩治网络犯罪的刑事政策
- 人工智能时代刑法归责的走向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可能的解决路径
- 三、人工智能归责间隙的刑法应对
- 四、代结语
-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 一、大数据时代法律保护的冲突和挑战
- 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分析
- 三、比较法视野下的立法思考
- 四、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信息立法建议
-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对象
-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路径是统一的
-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边界是流动的
- 三、“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本质上是风险判断
- 四、“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信息不是公民个人信息
- 五、结论
- 网络中财产性利益的刑法保护路径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网络空间中财产性利益的属性分析
- 三、网络财产性利益财产罪保护模式的局限性
- 四、网络中财产性利益的应然刑法保护模式
- 规范维护视角下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 一、刑法保护虚拟财产的困境及其原因
- 二、民刑分界视角下的刑法任务
- 三、刑法保护虚拟财产的规范视角解读
- 四、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司法惩治
-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司法实践分析与刑法规范调适
- 一、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之司法现状透视
- 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之问题原因分析
- 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之刑法规范调适
- 《刑法》与《网络安全法》的衔接
- 一、“自己的孩子自己抱”
- 二、义务犯的法理与“不履行安全管理义务”
- 三、“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使本罪不再是中立帮助行为
- 四、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适用的其他问题
-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刑事责任
- 一、问题提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刑事责任
-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刑事责任的实定法考察
- 三、正当根基的反思:积极一般预防与预防性司法
- 四、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与非刑事法律责任的衔接
- 五、结语
- 网络服务提供者协助管理义务及刑事责任的边界
- 一、“快播案”引出的问题
- 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适度设定
-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的合理界定
- 四、结论
- 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中的“经监管部门责令改正”
- 一、合格的责令改正主体
- 二、明确的法定监管权限
- 三、完整的责令改正通知内容
- 四、合理的通知方式
- 五、合规的异议处理
- 六、结语
-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理解与适用
- 一、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适用前提
- 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适用范围
- 三、为实施诈骗发布信息行为的认定
- 四、结语
-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当前学界的解读方案
- 三、单一制视角下该罪的性质
- 互联网医药中的犯罪问题研究
- 一、引言
- 二、互联网与医疗过失犯罪
- 三、互联网与药品犯罪
- 四、余论
- 英国网络欺凌的刑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一、引言
- 二、违反通讯法案类犯罪
- 三、骚扰追踪类犯罪
- 四、涉及他人私密、不雅照片、影片类犯罪
- 五、中英刑法对于网络欺凌刑法规制之比较
- 六、结语
- 网络犯罪证明简化论
- 一、网络犯罪证明难的类型化归因
- 二、网络犯罪证明难的体系化应对
- 三、网络犯罪证明难的中国式聚焦
- 四、结论
- 电子数据证据评价问题研究
- 一、引言
- 二、电子数据证据评价的疑难
- 三、电子数据证据评价的范围
- 四、电子数据证据的评价指标
- 五、电子数据证据的评价方法
- 六、电子数据证据评价结果的解释
- 七、结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