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通过研究“边缘”,探索表达权研究地图中的大片未探明地区。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表达权的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表达权“中心”以外的“边缘”。

表达权的“中心”以“街角发言者”经典范式为代表。针对中心概念和元素,本书分别以“内与外”、“政与文”、“质与器”、“旧与新”和“本与变”为主题,考察公共对话外表达的逻辑和正当性基础、表达权的文化维度、媒介对表达权的影响、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经典范式的挑战以及算法、人工智能对“言论”的突破和颠覆。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边缘与中心
  • 第一章 内与外:公共对话外的言论与表达
  • 1.1 引言
  • 1.2 新《广告法》与保护消费者
  • 1.2.1 内容规制与保护消费者
  • 1.2.2 新广告法的“纲”:保护消费者不受欺骗和误导
  • 1.3 公共对话之外的言论与表达:广告、学术言论和专业言论
  • 1.3.1 公共对话与超越“公共对话中心主义”
  • 1.3.2 公共对话外的逻辑:不平等的主体、内容规制和公共利益
  • 1.4 结语
  • 第二章 政与文:宪法第47条与“二元”表达权保护
  • 2.1 引言
  • 2.2 横向解读:现行宪法对表达权的保护
  • 2.2.1 宪法序言与“人民当家做主”
  • 2.2.2 宪法的结构与正文
  • 2.2.3 第35+第47条:对表达权的“二元”保护
  • 2.3 纵向解读:表达权宪法保护的历史演变
  • 2.3.1 之前几部宪法中与表达权有关的规定
  • 2.3.2 一个佐证:1953年草案第20条
  • 2.4 结语
  • 第三章 质与器:“基于媒介”模式与大众传播时代的表达权
  • 3.1 引言
  • 3.2 两种模式之争:“街角发言者”vs.“基于媒介”
  • 3.2.1 红狮案
  • 3.2.2 托尼罗案
  • 3.2.3 两种模式之争:“街角发言者”vs.“基于媒介”
  • 3.3 “基于媒介”模式的确立:从广播到有线电视
  • 3.3.1 帕西菲卡广播案
  • 3.3.2 特纳Ⅰ案
  • 3.3.3 特纳Ⅱ案
  • 3.3.4 总结:“基于媒介”模式的延续
  • 3.4 再次面临选择:网络时代的到来
  • 3.4.1 雷诺案
  • 3.4.2 后雷诺案时代
  • 3.4.3 未完待续:互联网与表达自由
  • 第四章 旧与新:告别“街角发言者” ——网络时代的表达权
  • 4.1 引言
  • 4.2 前网络时代的表达权:“街角发言者”范式
  • 4.2.1 “街角发言者”范式与“申克—布兰登伯格”主线
  • 4.2.2 “街角发言者”的影响力:作为思考模式与历史叙事
  • 4.2.3 “街角发言者”范式的三大特点
  • 4.3 网络时代的表达权:告别“街角发言者”
  • 4.3.1 从“街角”到互联网:表达自由的“基础设施”
  • 4.3.2 对政治言论的扩展和超越:一种更“民主”的表达自由
  • 4.3.3 从“政府vs.个人”二元关系转向“个人—企业—政府”三角关系
  • 4.4 结语:表达自由的“想象力”
  • 第五章 本与变:算法、人工智能与言论
  • 5.1 引言
  • 5.2 问题的提出:搜索王案、兰登案和百度案
  • 5.2.1 搜索王诉谷歌案
  • 5.2.2 兰登诉谷歌案
  • 5.2.3 张(音)诉百度案
  • 5.3 问题的展开:算法受表达自由保护吗?
  • 5.3.1 表达自由的主体要件:算法是发言者吗?
  • 5.3.2 表达自由的客体要件:算法是言论吗?
  • 5.4 问题的延伸:发言者本位、听众本位与强人工智能的言论
  • 5.5 结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