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曾经作为陈思和先生主编的“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之一,于2010年9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第一版,至今已逾七载。
内容简介
本书曾经作为陈思和先生主编的“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之一,此次重版,有所调整。增加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论争的五个阶段》一文冠于“上编”(也是全书)之首。删去“上编”最末的《百年未完的命运之争》,以避免内容的重复。
“下编”改为“中编”,并新添《“文学的国语”怎样炼成》《素芳之哭及其他》《汪曾祺写沪语》三篇。原属“中编”的《为什么粗糙?》《文体学的小说批评方法》移至“下编 余论”。“余论”部分增加了新写的三篇:《文学是借助文字来发挥语言奥妙的艺术》《什么是好的汉语》《道术必为天下裂,语言尚待弥缝者》。
总计删一篇,添七篇,保留原来的序跋,并订正了原版几处错字。这三十篇文章最早写于1992年,最迟写于2017年,跨越二十五个春秋。倘若用现代作家常见的感伤口气来说,就是弹指一挥,整整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而我在“现代汉语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互动关系”题目下的“研究成果”,除开札记随笔集《时文琐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剩下的全在这里了,也可发一叹。
过去四五年间,围绕相关话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召开过四次,国内外同行的新说新见更不断涌现,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是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时能够想到的。之所以还敢拿出这些半新半旧、粗疏空洞的文章,绝非自谓可以“预流”,只是觉得今后也许不会再集中精力做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裒集散落的文字公诸同好,一则歇了过去的辛苦,二则也想以此献于继续前行者,给他们鼓鼓劲。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版自序
- 旧版自序:“研究语言”和“经历语言”
- 上编 信念的纠葛
- 一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论争的五个阶段
- 二 母语的陷落
- 三 “同一”与“差异”——现代汉语的现实构造与未来信念
- 四 “工具”与“本体”——现代汉语的功能与本质
- 五 “音本位”与“字本位”——中国文学中的“说”与“写”
- 中编 文体的试验
- 一 “胡适之体”和“鲁迅风”
- 二 “二周”文章
- 三 鲁迅与当代中国的语言问题
- 四 周作人的语言论述
- 五 1942年的汉语
- 六 方言、普通话及中国文学南北语言不同论——从上海话说起
- 七 “文学的国语”怎样炼成: 《围城》的语言策略
- 八 “次殖民地”·“文字游戏国”
- 九 千古一哭有素芳——读《创业史》札记
- 十 汉语的被忽略与汪曾祺的抗议
- 十一 汪曾祺写沪语
- 十二 声音、文字及当代汉语写作
- 十三 李锐:“自己说话”及其限度
- 十四 孙甘露:酿造语言的烈酒
- 十五 韩少功:超越修辞学
- 十六 王蒙文体之一:戏弄与谋杀
- 十七 王蒙文体之二:说话的精神
- 十八 离开诗——关于诗篇、诗人、传统和语言的一次讲演
- 十九 中国作家的“外语”和“母语”
- 二十 指尖上的汉语
- 下编 余论
- 一 文学是借助文字来发挥语言奥妙的艺术
- 二 什么是好的汉语
- 三 为什么粗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与现当代文学之关系”引论
- 四 文体学的小说批评方法
- 五 道术必为天下裂,语言尚待弥缝者——中国现代学术的语文认同
- 原跋:我怎么“研究”起语言来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