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法律问答直奔主题,案例辅助清晰明了。

内容简介

爱问法律百科系列丛书,是一批法律专业人士为广大读者撰写的必备法律知识读物,关注民生热点,通俗易懂。

本书设置了与工伤保险主题相关的200个问题,涵盖工伤法律常识(工伤和劳动关系、职业病、劳动者权利、用人单位的保护责任),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的法定情形、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法律常识(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基金、工伤预防、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工伤医疗待遇、伤残待遇、抚恤金、认定与处理、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工伤救济(调解、仲裁、诉讼、申领)等内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CHAPTER 1 工伤法律常识
  • 第一节 工伤和劳动关系
  • 1.什么是劳动关系?
  • 2.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是不是一回事?
  • 3.什么是认定劳资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形式标准?
  • 4.什么是认定劳资双方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的实质标准?
  • 5.劳动关系从何时起算?
  • 6.什么是工伤?
  • 7.工伤与人身损害有何区别?
  • 8.工伤与人身损害发生竞合后怎么办?
  • 9.工伤与劳动过程中的伤亡事故有什么不同?
  • 10.工伤与公伤是一回事吗?
  • 11.如何理解工伤认定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 12.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什么区别?
  • 13.劳动合同中约定工伤概不负责是否有效?
  • 14.发生工伤后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 第二节 职业病
  • 15.什么是职业病?
  • 16.职业病分为哪几类?
  • 17.哪些情形能够被认定为职业病?
  • 18.检查职业病要去哪儿?
  • 19.如何开展职业病诊断?
  • 20.职业病诊断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 21.哪些情形下,职业病鉴定专家应当回避?
  • 22.开展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 23.对职业病诊断结果有异议应当如何处理?
  • 24.对职业病二次诊断结果仍有异议应当如何处理?
  • 25.谁应当为职业病买单?
  • 26.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将会承担怎样的后果?
  • 27.医疗机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将会承担怎样的后果?
  • 28.职业病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将会承担怎样的后果?
  • 29.行政机关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将会承担怎样的后果?
  • 30.各级政府在职业健康检查中承担什么样的职能?
  • 31.违规开展职业病检查将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 第三节 劳动者权利与用人单位的保护责任
  • 32.在劳动安全保护上,劳动者可以享受哪些权利?
  • 33.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保护上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 34.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保护上可以采取哪些先期举措?
  • 35.用人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举措以提供职业卫生保护?
  • 36.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哪些安全卫生要求?
  • 37.什么是职业健康检查?
  • 38.用人单位应当如何履行职业健康检查义务?
  • 39.用人单位对女性职工应当采取哪些特殊保护?
  • 第二章 CHAPTER 2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
  • 第一节 工伤认定的法定情形
  • 40.工伤认定时要考虑哪些要素?
  • 41.哪些情形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 42.哪些情形视同工伤?
  • 43.哪些情形不被认定为工伤?
  • 44.哪些人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 45.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 46.哪些主体可以提请工伤认定?
  • 47.工伤认定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 48.劳动部门认定工伤的程序是什么?
  • 49.《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哪些事项?
  • 50.《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哪些事项?
  • 第二节 实践中常见工伤认定情形
  • 51.未签订劳动合同能否认定为工伤?
  • 52.职工早退发生交通事故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 53.员工提前到单位并在单位内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 54.员工提前到单位工作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 55.职工在宿舍猝死能否认定为工伤?
  • 56.职工因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而受伤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 57.违章操作造成的伤害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 58.从事非本职工作而受伤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 59.职工因醉酒而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 60.违法驾驶能否认定为工伤?
  • 61.出国(境)人员在国(境)外发生工伤应该怎么办?
  • 62.退休后被单位返聘,因工作而受伤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 63.尚未毕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因工受伤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 第三节 劳动能力鉴定
  • 64.什么是劳动能力鉴定?
  • 65.劳动能力鉴定有何意义?
  • 66.劳动能力鉴定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 67.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 68.谁能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 69.申请劳动能力鉴定要提交哪些材料?
  • 70.劳动能力鉴定的流程是什么?
  • 71.劳动能力鉴定的依据是什么?
  • 72.劳动能力鉴定如何收费?
  • 73.由谁支付劳动能力鉴定费用?
  • 74.什么是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 75.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职责是什么?
  • 76.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的任职条件是什么?
  • 77.在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履职的专家要受到哪些约束?
  • 78.什么是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 79.提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应当符合什么条件?
  • 第三章 CHAPTER 3 工伤保险法律常识
  • 第一节 工伤保险
  • 80.什么是工伤保险?
  • 81.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 82.工伤保险的作用是什么?
  • 83.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是什么?
  • 84.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履职时要受到哪些约束?
  • 85.工伤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的区别是什么?
  • 86.单位只缴纳了意外伤害保险,工伤职工还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 87.什么是工伤保险的无过失补偿原则?
  • 88.工伤保险赔偿是否区分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
  • 89.工伤保险赔偿中的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分别指的是什么?
  • 90.什么是工伤保险的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
  • 91.什么是职业康复?
  • 92.什么是社会康复?
  • 第二节 工伤保险基金
  • 93.什么是工伤保险基金?
  • 94.如何使用和管理工伤保险基金?
  • 95.工伤保险基金的主要支出项目有哪些?
  • 96.什么是工伤保险储备金?
  • 97.如何确定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统筹区?
  • 98.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是什么?
  • 99.如何确定工伤保险费率?
  • 100.如何缴纳工伤保险费用?
  • 101.工伤保险基金如何监管?
  • 第三节 工伤预防
  • 102.什么是工伤预防?
  • 103.工伤预防费如何管理?
  • 104.工伤预防的项目如何确定?
  • 105.工伤预防的项目如何实施?
  • 106.工伤预防的项目如何结项、费用如何支付?
  • 第四节 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
  • 107.用人单位在工伤保险中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 108.用人单位必须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吗?
  • 109.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该怎么办?
  • 110.用人单位欠缴、不缴工伤保险有何后果?
  • 111.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因未缴纳工伤保险而应承担的工伤赔偿时,应该如何解决?
  • 112.对于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之前发生的工伤事故,用人单位是否承担责任?
  • 113.用人单位破产的,工伤保险待遇由谁承担?
  • 114.用人单位合并、分立、转让的,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谁来承担?
  • 115.职工借调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谁承担?
  • 116.在两个以上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发生工伤时应当如何处理?
  • 117.工人在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务工,其工伤保险待遇由谁承担?
  • 118.用人单位能否辞退因工致残的职工?
  • 119.用人单位能否主动解除与受伤职工的劳动合同?
  • 120.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关于工伤赔偿的“私了协议”是否有效?
  • 第四章 CHAPTER 4 工伤保险待遇
  • 第一节 工伤保险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
  • 121.工伤保险待遇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区别是什么?
  • 122.第三人侵害的情况下,劳动者能否在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同时获得民事赔偿?
  • 123.因第三人侵害造成工伤时,用人单位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后能否向第三人追偿?
  • 第二节 工伤保险待遇基础知识
  • 124.工伤赔偿项目金额如何计算?
  • 125.非法用工人员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 126.在工伤发生后,职工可以同时获得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报销吗?
  • 127.什么是一次性赔偿?
  • 128.一次性伤亡赔偿金包括哪些项目?
  • 129.非法用工单位拒不支付一次性伤亡赔偿金的怎么办?
  • 130.因工死亡的职工近亲属可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 131.发生工伤时,职工是否有权提出精神损害赔偿?
  • 132.工伤保险待遇是否一成不变?
  • 133.工伤保险待遇应当如何调整?
  • 134.工伤复发后职工能否再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 135.建筑业职工应当如何参加工伤保险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 136.哪些行为属于骗取工伤保险的行为?
  • 137.用人单位、职工或其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的,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 138.员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
  • 139.工伤职工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条件是什么?
  • 第三节 工伤医疗待遇
  • 140.什么是工伤医疗待遇?
  • 141.什么是停工留薪期?
  • 142.停工留薪期的确认程序是什么?
  • 143.什么是医疗依赖和护理依赖?
  • 第四节 伤残待遇
  • 144.职工被鉴定为伤残后可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 145.伤残等级的分级原则是什么?
  • 146.工伤职工的伤残等级发生变化时,应当如何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 第五节 抚恤金
  • 147.国家建立抚恤金制度有何意义?
  • 148.哪些人可以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
  • 149.工亡职工配偶再婚的,其随生存配偶生活的子女是否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
  • 150.工亡职工亲属被判刑的,其供养亲属抚恤金是否停止发放?
  • 第六节 实践中常见工伤保险待遇?认定与处理情形
  • 151.试用期内的劳动者能够享受工伤待遇吗?
  • 152.非全日制用工能否享受工伤待遇?
  • 153.已届退休年龄的劳动者能否享受工伤待遇?
  • 154.职工因工外出受伤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时,工伤保险待遇应当如何处理?
  • 155.发生工伤后,已与单位达成赔偿协议的劳动者能否再要求工伤保险待遇?
  • 156.工伤职工及其亲属获得的工伤保险待遇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 第七节 工伤保险先行支付
  • 157.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类型是什么?
  • 158.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项目包括哪些?
  • 159.申请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 160.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申请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 161.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应当如何追偿?
  • 162.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可能涉及哪些法律责任?
  • 第五章 CHAPTER 5 工伤救济
  • 第一节 工伤劳动争议解决
  • 163.工伤争议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 164.解决工伤争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165.工伤认定中的证据包括哪些?
  • 166.哪些事实不需要工伤劳动争议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 167.什么是工伤争议协商和解?
  • 168.什么是工伤争议行政投诉?
  • 169.什么是工伤争议调解?
  • 170.什么是工伤争议仲裁?
  • 171.什么是工伤争议诉讼?
  • 第二节 工伤劳动争议调解
  • 172.工伤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是什么?
  • 173.哪些组织可以对工伤劳动争议进行调解?
  • 174.工伤争议调解协议的生效要件是什么?
  • 175.工伤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 第三节 工伤劳动争议仲裁
  • 176.什么是工伤劳动争议仲裁?
  • 177.工伤劳动争议仲裁的特殊性在哪里?
  • 178.劳动仲裁委员会是如何组建的?
  • 179.工伤争议仲裁的流程是什么?
  • 180.工伤争议当事人想要申请仲裁时,应当如何确定具有管辖权限的仲裁机构?
  • 181.哪些人能够参与工伤劳动争议仲裁?
  • 182.一般应在多久申请工伤争议仲裁?
  • 183.在哪些情形下,仲裁员应当回避?
  • 184.生效的劳动仲裁有何约束力?
  • 185.哪些情形可以申请撤销劳动仲裁裁决?
  • 186.哪些劳动仲裁裁决会被人民法院认定为不予执行?
  • 第四节 工伤劳动争议诉讼
  • 187.什么是工伤劳动争议诉讼?
  • 188.工伤劳动争议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有何区别?
  • 189.哪些情形下,工伤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可以申请由人民法院调取证据?
  • 190.哪些情形下,人民法院可以主动收集与工伤劳动争议案件有关的证据?
  • 191.能否在工伤劳动争议案件中申请证据保全?
  • 192.如何确定工伤劳动争议诉讼中的当事人?
  • 193.如何提起工伤劳动争议诉讼?
  • 194.工伤争议能否适用集团诉讼?
  • 195.工伤劳动争议诉讼的一审程序是什么?
  • 196.对工伤争议诉讼一审程序不服的,如何处理?
  • 第五节 工伤保险待遇的申领
  • 197.工伤医疗费应当如何报销?
  • 198.工伤职工报销个人医药费用需要报送哪些资料?
  • 199.辅助器具的申请、审核和配置程序是什么?
  • 200.如何对辅助器具配置进行监督与管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