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一代文学批评,以笔下之微光,洞烛变迁之文字,映照中国转型与前进。

内容简介

自“五四”以来,民间文化一直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抗战以后,成为构造民族形式的重要资源。

文学批评的民间范式,将民间作为一种诗学形态和想象力的源泉,有助于发现和激活文学书写及批评的诗性活力、现实动力以及面向未来的想象力。

本书在陈思和文学史民间理论范式的基础上,自觉从审美的、想象的维度理解、阐释文学活动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创造性关系,在百年文学的发展脉络中思考乡土中国的变迁与重建,是民间批评的一次集中、系统性的尝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策划人语
  • 当代文学民间研究的旧问题与新思考(代序)
  • 民间的诗学
  • 地方性、国民性和共同体修辞
  • 战争、新村与启蒙的界限
  • 劳工何以神圣?
  • 生活空间与左翼想象
  • 战时中国与乡土叙事
  • 民族形式和传奇体的生成
  • 现代的异乡
  • 虚构与禁忌
  • 乡土摩登:《朝阳沟》的理想、“时尚”和爱情
  • 香草之恋与寂静之声
  • 伦理危机与代际关系的未来
  • 戴厚英的青年史书写
  • 碎裂的镜子
  • 新乡土写作“新”在何处
  • 何以解乡愁:田园诗、思乡病与理想国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行吟➕物语,乡土中国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农业、土地、乡村抚养喂大了中国的乡土文化。但是慢慢的,城市扩展,这一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精神形态被轻视被忽略被淡化,它自身强大的内在生命仍悄悄孕育着,繁衍着,因为文化是积累和沉淀,这个没有变,就如精血融入灵魂。去不同的地方,都能多少感受那种外人模仿不来的气息。比如我们去少数民族地区,多是一种风景风俗画,举凡村社塞乡,民俗事象,节庆礼仪,服饰饮食,婚丧嫁娶,耕获稼穑,尽是风俗画浓墨重彩。有人对这种风俗画不以为然,认为它是长期以来使乡土诗目光局限,殊不知他们只见其浅俗一面,却忘记了风俗仍是一个具有巨大容量的历史范畴,任何风俗都随社会历史变化而打上历史文化的胎记,因而领会了风俗,便领会了历史的轨迹。春风得意时乡土在心里,侘傺失意时乡土亦在心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不管社会变化,但是对一个乡土的中国人来说,乡土土地仍是亲切的,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密切割不断的,乡土本色仍是中国人心中的根……

      5
      8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