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北宋后期出现的“文字禅”和“以文字为诗”的现象,这是宋代文化全面繁荣的产物。
内容简介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所谓“文字禅”时代。佛经律论的疏解、语录灯录的编纂、颂古拈古的制作、诗词文赋的吟诵,一时空前繁荣。号称“不立文字”的禅宗,一变而为“不离文字”的禅宗,玄言妙语、绮文丽句都成了禅的体现,中国禅宗史上出现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宗教文化景观。
与“文字禅”的兴盛相对应,北宋中叶以后的诗歌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所谓“以文字为诗”的时代。唐诗中的兴象意境,一变而为宋诗的诗眼句法。无论是王安石的工整、苏轼的新颖,还是黄庭坚的奇崛,都致力于语言的选择与安排。宋诗学中的许多命题,如“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句中有眼”等等,都着眼于文字的讨论。
宋代禅学与诗学这种同步的“语言学转向”并非偶合,而有一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借用佛教术语来说,即二者缔结了文字因缘。无论是禅学立场的“以诗语禅”,还是诗学立场的“以禅喻诗”,都可见出这一点。事实上,尽管诗与禅相互渗透的过程开始于唐代,但二者真正的融合却完成于北宋中叶以后。可以说,“文字”是诗与禅最终融合的唯一中介。换言之,诗与禅其他相似的内在机制,如价值取向的非功利性、思维方式的非分析性、肯定和表现主观心性等,只提供诗禅融合的可能性,而二者相似的语言表达方式才将可能性真正转化为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禅”和“以文字为诗”提供了诗禅相融的最佳范本。
在考察大量的禅宗、诗歌文献以及禅僧与士大夫的活动史实后认为,禅宗与诗歌的这一次“语言学转向”,体现了宋人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更深刻的认识,是宋代文化全面繁荣的产物,而禅与诗在文字上的相互渗透和深层对应,在文化史上尤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禅宗言意观的演变: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
- 一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早期农禅宗教语言观
- 二 以笔砚为佛事:宋代士大夫禅学术语言观
- 三 “文字禅”发微:用例、定义与范畴
- 第二章 “文字禅”的阐释学语境:宋代士大夫的禅悦倾向
- 一 参禅学佛与文化整合
- 二 禅门宗风与宋诗派别
- 三 梦幻与真如:苏、黄代表的两种禅悦类型
- 四 诗学、禅学与理学的结盟
- 第三章 话语的转换:“文字禅”与宋代诗论
- 一 法眼:理一分殊和出位之思
- 二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
- 三 悟入:文字形式中的抽象精神
- 第四章 语言艺术:禅语机锋与诗歌句法
- 一 游戏三昧:从宗教解脱到艺术创造
- 二 反常合道:曲喻与佯谬
- 三 绕路说禅:从禅的阐释到诗的表达
- 四 翻案法:语言点化与意义翻转
- 五 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对宋诗的启示与渗透
- 六 理诣词达:辩才三昧与禅悟机括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重版说明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