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科学史的角度,依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有史以来具有突破性的50个重大数学发现。这些发现不仅是数学这门学科的飞跃,也影响着人类生活和世界科技的发展。

内容简介

1分钟为什么有60秒?两千多年前的人如何测量地球的周长?计算机与程序员的真正鼻祖分别是谁?猴子多了就能写出莎士比亚吗?一只蝴蝶如何引发龙卷风?

从远古人类在骨头上留下的计数刻痕,到只需按下按钮就能自行运算的机器,现代社会的几乎每一个进程和模式都以数学为核心。在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和解决中,数学的纯粹和逻辑之美尽数体现。

不论你感兴趣的是算术、几何、统计、逻辑学还是计算机科学,这本书都能让你找到许多有趣且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翻开这本书,你就能进入这个用头脑构建出的世界,感受数学家们的奇思妙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1. 摸索前行:公元前20000—前400年
  • 约公元前20000年 伊尚戈骨上刻的是什么?
  • 公元前20000—前3400年 为什么是数到“10”?
  • 约公元前2700年 为什么1分钟有60秒?
  • 约公元前1650年 可以化圆为方吗?
  • 约公元前1500年 埃及分数怎么表示?
  • 约公元前530年 何谓证明?
  • 约公元前400年 无限有多大?
  • 2. 问题和解题:公元前399—公元628年
  • 约公元前300年 谁需要逻辑?
  • 约公元前300年 质数有多少?
  • 约公元前250年 何谓π?
  • 约公元前240年 地球有多大?
  • 约公元250年 代数之父多少岁?
  • 约公元628年 何谓无?
  • 3. 兔子与现实:公元629—1665年
  • 约公元820年 不用数字能运算吗?
  • 1202年 有多少只兔子?
  • 1572年 数字都是实数吗?
  • 1614年 如何用骨头做加法?
  • 1615年 酒桶有多大?
  • 1637年 何谓笛卡儿坐标?
  • 1653年 何谓概率?
  • 1665年 如何计算寸步之速?
  • 4. 弥合数学中的鸿沟:1666—1796年
  • 1728年 何谓欧拉数?
  • 1736年 你能一次性走完7座桥吗?
  • 1742年 偶数能被分成质数吗?
  • 1752年 如何计算流量?
  • 1772年 浩瀚宇宙,何处停留?
  • 1796年 蚂蚁知道自己在球上吗?
  • 5. 救生、逻辑和实验:1797—1899年
  • 1807年 波如何导致温室效应?
  • 1815年 振动如何产生图案?
  • 1832年 何以为解?
  • 1837年 机器能制表吗?
  • 1847年 何谓思维定律?
  • 1856年 统计数据如何救死扶伤?
  • 1858年 几个侧面和几条边?
  • 1881年 归入哪个圆?
  • 1899年 为什么存在混沌系统?
  • 6. 在思想和宇宙中:1900—1949年
  • 1913年 猴子多了就能写出莎士比亚吗?
  • 1918年 能量始终守恒吗?
  • 1918年 的士数趣味知多少?
  • 1928年 取胜的最佳方法?
  • 1931年 是否完备?
  • 1948年 何谓反馈回路?
  • 1948年 传输信息的最佳方式?
  • 1949年 该不该改变策略?
  • 7. 现代计算机时代:1950年至今
  • 1950年 机器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 1963年 蝴蝶如何引发龙卷风?
  • 1974年 飞镖和风筝铺就了什么?
  • 1994年 费马真的证明了吗?
  • 2014年 物体如何沿曲面运动?
  • 2018年 何谓盾状棱柱?
  • 名词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92 “啊哈”时刻和“卧槽”时刻

    据说中国的大部分学生都不怎么喜欢数学。这不是一个新鲜事,因为确实是这样。那些在高考后撕掉书本的孩子,那些在大学毕业后再也不看书的成年人,他们很多人想起曾经学习的数学课,心中是 “卧槽” 的。很多堪称学霸的人也是如此。相反美式教育下的孩子,在数学基础学习上看起来要比中国孩子慢一拍,据说他们的数学 “基础” 之差,一个中国普通中学生的成绩都是可以碾压大多数美国中学生。但在成年以后的成就来看,美国涌现出来的数学天才、诺贝尔奖理工科人才,都是全面领先世界的。嗯,还是据说,据说,他们的学生是从上大学以后,经常有 “啊哈” 时刻的。什么是 “啊哈” 时刻?就是困扰多年不解的疑团突然豁然开朗,就是发现自己突然疯狂着迷于原本不太感冒的事情,就是仿佛突然听到了神的召唤,找到自己这辈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不对,这里应该用使命这个词!一句 “啊哈”,是一个新生的开始,是开了一扇门。一句 “卧槽”,是对过去的否定,是关上了一扇窗。从此南辕北辙,一个通向星辰大海,一个通向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当然我们中也有很多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大多数人似乎很难从学习本身找到足够的乐趣。这是为什么?本书与市面上很多书类似,是对数学史的简要梳理。我们曾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今天无一例外,全部用在了高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那些说数学没有用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理解的。本书适合有远见的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探索。探索的过程绝对不是照着诵读,一定是顺着孩子的兴趣一点点探索。偶有一得便已足够。期待他长大后的某一天,也能 “啊哈” 一声,发现数学原来挺有趣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不推荐

      不推荐。书中真正关于数学发现的部分惜墨如金,读起来好像作者编者认定读者已经对这些数学概念和其中妙趣谙熟;几乎所有的插图都不知所云,而对于需要借由图像说明的数学概念,又都一笔带过。总之,从任何类型角度来说,这本充满矛盾的书都是不合格的。很难想象这是一本 2021 年出版的书。要知道有多少科学家一生的兴趣和志向都是源自于儿时从某个书架上偶然抽出的那本书。从这个角度来讲,出版这样的书是不负责任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