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思考中德文化关系认同变化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思索的是在中德文化关系中德国的自我认同与中国作为“异在”之间的张力问题,由此梳理出德国文化史中的中国形象发展历程,即一个“异”与“同”从博弈到融合的历史过程:由17世纪以前在德国文化中作为“异国”的中国,到17世纪作为“异教国”的中国,到18世纪 “异国”和“隐喻”两种中国形象的并存,再到19世纪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最后达到20世纪德国对中国认识的“自我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走向一种形象学——“异”的解释学研究
  • 第一章 从“Seres”“Kitai”(Cathay)到“Tschina”——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前史研究
  • 一、中国形象的史前史
  •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 三、门多萨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
  • 第二章 圣经情调与救世史——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利马窦和卫匡国卫匡国的中国观
  • 二、新的世界图景:巴洛克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 三、流浪汉寻找乌托邦:巴洛克流浪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 四、中国作为战场和情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 第三章 中国情调的生成——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和艺术中的中国形象
  • 一、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沃尔夫的中国观
  • 二、洛可可艺术中的中国情调
  • 三、康德和赫尔德赫尔德的中国观
  • 第四章 中国作为异国——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讽刺书札中的中国形象
  • 二、哈勒哈勒和维兰的中国观
  • 三、中国作为伦理之邦:道德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 四、中国作为感伤之地:十八世纪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 第五章 从异国到隐喻——席勒席勒和歌德歌德笔下的中国形象
  • 一、席勒席勒的中国观
  • 二、早期歌德歌德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 三、《中德晨昏四季咏》中的“中国主义”
  • 第六章 从异国到他者——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中国作为异国:德国浪漫派笔下的中国形象
  • 二、异国图景的急剧扩张:青年德意志笔下的中国形象
  • 三、中国处于历史进程之外:黑格尔黑格尔的否定性中国观
  • 四、走向解构的中国形象:冯塔纳冯塔纳及其《艾菲·布里斯特》
  • 第七章 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在他物与他者之间——卡尔·迈卡尔·迈前后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比较研究
  • 二、由他物向他者的转型——海京和凯泽林笔下的“中国形象”
  • 三、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德布林德布林和克拉朋德的“中国形象”
  • 四、转向自我的中国形象——卫礼贤卫礼贤和黑塞黑塞的中国观
  • 第八章 中国作为大写的自我——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 二、“Im Grunde bin ich ja Chinese”——卡夫卡卡夫卡笔下的中国形象
  • 三、寻求“世界”与“头脑”的统一——卡奈蒂卡奈蒂《迷惘》中的中国形象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