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古代皇帝们的枕边书,今天领导者的工具书。翻开本书,探究百年王朝覆灭的根源,读懂强大组织要避开哪些弯路。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以来,这本书却因为晦涩难懂,而令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用大白话轻松解读《资治通鉴》的故事,并用深刻点评,让你领悟历史背后的古人智慧。

本书是系列解读丛书的第七本。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 孝安皇帝下
  • 孝顺皇帝上
  •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 孝顺皇帝下
  • 孝冲皇帝
  •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 孝质皇帝
  • 孝桓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 孝桓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 孝桓皇帝中
  •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 孝桓皇帝下
  • 孝灵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 孝灵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
  • 孝灵皇帝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荡气回肠

    后汉的历史,越看越憋屈,忠臣前仆后继。但是儒家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值得肯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第七本

      11 月 12 日开始阅读华杉讲透《资治通鉴》7 ,11 月 22 日读完。这一本时间线是公元 125 年–公元 187 年,共 63 年;是 51-58 卷,共八卷。是东汉汉安帝刘祜、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时期。东汉在走下坡路了。东汉之亡,祸始于桓帝、灵帝,而溃烂于献帝。读历史,我们能读到很多古人的智慧,而古人的智慧,往往在现代管理学中都有对应的方法,要结合起来学习,就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摘几点记录。一、工作 1. 不要急于 “就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有两点我们需要学习:第一,不要急于 “解决问题”,特别是不要急于就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的举措,往往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更大的问题,这制造出的问题,往往比原来的问题还大一百倍,那还不如不解决。第二,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发生的 “真因”,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然后从真因入手,才能解决。这是一个管理学问题,相当于丰田生产方式的 “五个为什么分析法”,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连问五个为什么,一直穿透到其真因 —— 根本原因。2. 人性让人 “为了反对而反对”。如果你想制造出你的敌人,你就给工作提建议,任何一点小小的建议都行,反对者就会像快闪族一样,从地底下冒出来,以各种各样你意想不到的理由反对你的建议。为什么呢?他们反对的原因,都不是他们嘴里所说的理由,而是人性。首先,他们对你的建议能否成功,并不感兴趣。或者说,并不希望你获得成功,因为任何一个比他们成功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任何一件不是因为他的功劳而可能获得成功的事,都是他要极力反对的。其次,为刷存在感而习惯性反对。因为赞同你的意见,就是他没有 “自己的思想” 了,唯有反对,才是他存在的价值。越是反对,越是体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忠诚。最后,你的建议要求做出改变,而他也在被改变的范围内,他不愿意改变。或者说,采纳你的建议,就要制订行动计划,其中一些行动任务,必然会分配给他,而他懒惰,不愿意增加新的工作。3. 领导者要学习张居正的 “宽严之道”。什么是宽?什么是严?后世之论治者,对宽严二字的意思,并没有搞清楚,所以说得都不对。所谓宽,并不就是放纵松弛,也包含了敦厚宽大,赦免失误,去除烦苛的法令,这个叫作宽。严呢,也不是刚猛暴戾,而是励精图治,整顿纲纪,齐明法度,这个叫作严。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就像春生秋杀,相代而成一岁之功,雨露雪霜,并效而行天地之化育。二者缺一不可。4. 能同甘共苦是领导力的体现,也是团队凝聚力、战斗力的体现。领导不是发号施令和决定奖惩就行,如果是那样,就太容易了。领导是带头人,万事都要率先垂范,如果有劳苦,就要与大家共苦;如果要享受,就带着大家一起享受享受。这就是同甘共苦。同甘共苦,是人人都熟悉的词,但是要知行合一,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5. 领导可以平易近人,但不能骄纵下属。“士卒可下,而不可骄。” 你可以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但不可骄纵下属。恩以养士,谦和待人,这叫 “可下”;制之以法,这叫 “不可骄”。又,唐代大将李靖说:“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 怕将领的,不怕敌人;怕敌人的,不怕将领。所以将领一定要比敌人更可怕。二、学习 1.“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是学习的核心态度。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不管你选择学什么,核心就是这八个字。笃信,是深厚牢固,深厚、牢固、坚定地相信。比如学《论语》,你必是对孔子的思想,深厚牢固地坚信,那你才学。如果只是为了 “提高国学素养”,那你最好不要浪费时间。提高素养,听起来跟增加谈资差不多,浅薄无聊。守死善道,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你学了这道,就要践行,按这道去做,死而后已。所以你不能根据形势变化而灵活调整,那就不是坚持原则了。我就行我的道,除非我死了,那才能停止,其他任何事,都不能动摇我。2. 读书而不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就是一种玩物丧志。读书也可能是一种玩物丧志!为什么呢,看你怎么读书,以及读什么书。为什么呢?读书求背诵,还要 “倒背如流”,那是为了表演,不是真正去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也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哪个要你背得?是要你晓得。你若背得,未必晓得。你若晓得,未必背得。” 这是讲怎么读书,不是徒事讲说,而是学以润身,学到自己身上去。那么,读什么书呢?读圣贤书。因为读书是因为自己有志向,一旦胸中有志向,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根本顾不上别的。三、生活 1. 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人性的弱点是,时常被感情的好恶所左右,而不能以理性的是非为标准。评判是非时,要避免以好恶为标准。《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讲到修身在于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修身之道,首先在于正心,心不正,情绪有偏倚,行为就不正。心中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喜好,有所忧虑,都是心不正。我们评判是非,往往都是被自己的好恶所左右,就是心不正。2. 对人过分的好就是害人害己。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情,想要让我们的亲朋好友过得更好,但是,当这种感情和恩赏超出了他们的本分,也就改变了他们的预期和欲望,让他们变得欲壑难填了,就像 “升米恩,斗米仇” 的道理一样,最终害人害己。3. 天下权势,天下英雄,在生命面前,也有一种无力感,虽然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但是往往上天就只给五十年。梁商唱《薤露歌》,薤 [xiè] 露歌,是一曲挽歌,词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薤,是一种草。那薤草上的露珠啊,转眼就没了,但是明早又会再回来,但是人死了,就永不复还!曹操唱《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也是将人生比作朝露。日本战国英雄织田信长,一生最爱唱的歌就是《人生五十年》:“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4. 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一切都要不断获取。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之间的距离。我们还是重复那两句老话:“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5. 树立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遵守原则。《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先后次序,就接近大道了。这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所有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先后次序。先后次序,就是选择的原则,决策的原则。但是,确立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按原则去做。要始终按原则去做,就要对事物运行的原理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才能知行合一。家人和朋友,谁先谁后?没有一个人会说朋友在先,但是,在实际选择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去应酬一个莫名其妙的朋友,而不回家吃饭。你说是为了工作吗?也没什么工作,就是一些盲目的应酬,甚至自己也不想去,只不过是人家来约,就不好意思拒绝。就算是要拒绝,也是找一些其他理由借口,不能明明白白地说:“不好意思,今天我要回家吃饭。”6. 君子小人,本来人人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我们通常都假定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就算如此,或许只是你君子的一面多些,他小人的一面多些。我们对自己,对任何人,首先是体现自己君子的一面,然后是激励对方君子的一面,不要把别人往坏处推。你当他是君子,他君子的一面就转向你。你当他是小人,他还要展现他的恶,要你好看!7. 君子不轻易显山露水,小人则喜欢卖弄。《中庸》说,君子衣锦尚絅,穿着锦衣,却套一件麻衣在外面,不要显露出来。所以,君子之道,闇(同 “暗”)然而日章,不显山露水,但是,时间越长,越会彰显,且为天下所尊,因为里面是锦衣嘛。而小人呢,如黄允,有十五件不可告人之事,就是里面有十五件破衣,而外面薄薄地套了一件锦衣,随时露馅。8. 做人要居上不骄,居下不倍。居上位之道,是居上不骄。居上位,便兢兢业业,尽那为上的道理,不可恃其富贵,而至于骄矜。居下位之道,是居下不倍。倍,是违背。居于下位,便要安分守己,尽那为下的道理,不要自干法纪,违背上级。居上不骄和居下不倍是配套的。在下级面前不骄肆的人,在他的上级面前也必然本分。相反,对下级骄肆的人,对上级也必然违背,因为他的理念就是上一定欺压下,下一定期瞒上。9.《诗经》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这是明哲保身的成语出处。明哲,明是明于理,哲是察于事,就是既明白理,又明白事。人们往往只明白理,不明白事,这在国有道的时候可以,在国无道的时候,就很危险。明哲保身,这保身,不光是苟且偷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不同流合污,不跟着做坏事,保持自己的清白,这是底线,你要做坏事,那我是宁死不屈。第二层,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第三层,是以待天时,是为国家保存忠良,到新君即位,国家有道的时候,还得靠人干活呢!10.“好好先生” 并非真好人。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人不鬼说神话,跟谁都亲热,跟谁的立场观点都一致。因为人们的立场观点是不一致的,如果他跟谁都一致,那他一定是欺骗了其中一些人,或者欺骗了所有人。而如果一个人,他对谁都附和,跟谁都一致,他图什么呢?他肯定有所图,无非是欺世盗名,想要谋利。一个人,他应该立场坚定,形象鲜明,表里如一,一以贯之,始终不变,这样,与我志同道合者,我们一起来!与我道不同者,我们敬而远之,这才叫个人。见谁都想取悦,或者色厉内荏,只要有利益他就能妥协,孔子说,德之贼也,那是贼。11. 仪式没有了,那么文化精神也会消失。“礼有烦而不可省者,此之谓也”。有些礼仪,虽然烦琐,但是不可图省事去掉。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有很大现实意义,因为我们是越来越没有礼节仪式了,大家都图省事。而礼节仪式没了,慢慢地精神也就没了,文化也就没了,本质也就没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

        文中两次提到,永远,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所谓,应得六分,只取四分。个人创业,一直劝慰自己,要做长期主义,用三到五年挣别人一年的钱,多出来的,一部分用来提高员工的收入和工作环境,一部分用来回馈客户,把品质做上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