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莱绅通灵创始人沈东军三十年经营管理智慧分享,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员工和企业相互成就的飞轮效应。

内容简介

“成就员工”既是莱绅通灵的企业愿景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本书的核心立意点,是企业管理中“利他”思想的体现。所谓“成就员工”,就是要真心帮助员工成长,形成可持续的员工和企业相互成就的飞轮效应。本书围绕“成就员工”的主题,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员工如何实现个人成长?管理者如何成就员工?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员工和企业相互成就的飞轮效应?作者在展开写作时紧扣企业一线管理者都会面对的棘手问题,每篇文章都是“真问题、真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 个人成长篇 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
  • 第1课 我们为什么总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摇摆
  • 目标管理不是万能的
  • 意志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 意志力是有限的,用一点少一点
  • 把养成习惯当作目标,而不是把结果当作目标
  • 要想成功,就要重新定义自己
  • 如何养成习惯
  • 小习惯改变人生
  • 不仅要关注KPI,更要关注习惯
  • 第2课 破解“增长焦虑”的良药是打破“成长上限”
  • 莱绅通灵的“增长焦虑”
  • 成长上限,赢者的诅咒
  • 很多成长上限是假上限
  • 第3课 用无限游戏消解时代焦虑
  • 两种游戏观的启示
  • 用无限游戏心态去玩有限游戏
  • 牢记使命,玩一场无限游戏
  • 第4课 六个人才档次,你在哪个级别
  • 员工价值究竟如何衡量
  • 价值来源于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 员工价值=能力×价值观×心智模式
  • 第5课 复盘,让你精进每一天
  • 复盘四步骤
  • 复盘提升团队凝聚力,发现问题的本质
  • 要避免复盘流于形式
  • 第6课 优秀员工,都具有阿甘的“傻”和曾国藩的“呆”
  • 什么是阿甘精神
  •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 心智提升篇 人生高度取决于心智模式
  • 第7课 什么是心智模式
  • 知识与心智模式
  • 心智模式是直接向理性迈进
  • 三层心智模式
  • 建立结构化的心智模式
  • 第8课 你和大师的差距只是心智模式的差距
  • 心智模式,让你的时间折叠、生命延展
  • 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人生
  • 第9课 271是大自然法则
  • 风靡全球的271活力曲线
  • 进化就是适者生存
  • 不遵循大自然法则,就会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
  • 不淘汰“垃圾股”,自己就成“垃圾股”
  • 第10课 向死而生,逆向思维
  • “向死而生”让人活得更健康
  • 逆向思维,让成功变得轻松
  • 从“成功结果”逆向思维
  • 从“失败结果”逆向思维
  • 高手都是“填坑”能手
  • 逆向思维,成功者的心智
  • 第11课 做对,而不是没做错
  • 没做错,是阻止你成为精英的羁绊
  • “没做错”也会死
  • “没做错”是根深蒂固的习惯
  • 你的做对指数是多少
  • 第12课 消灭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 扁鹊三兄弟谁最厉害
  • 高手消灭问题,普通人解决问题
  • 策略力就是消灭问题的能力
  • 第13课 模型,战胜动物性思维的利器
  • 高手魔法的核心:构建模型、反复练习、及时反馈
  • 成功,原来是按图索骥
  • 思维模型决定行为模型
  • 模型是战胜动物性思维的重要工具
  • 管理者的价值体现在输出优质模型上
  • 手把手教你如何设计模型
  • 掌握模型,你就可以成为“价值放大器”
  • 第14课 防熵增是生死命题
  • 组织必须防熵增
  • 防熵增,就是要新陈代谢
  • 防熵增,组织必须走向开放
  • 小心自己成为熵
  • 防熵增,没有策略力犹如假药
  • 防熵增,人生最终要算总账
  • 成就员工篇 管理就是经营人
  • 第15课 人才裂变,管理者的使命
  • 管理者最大的价值是培养员工
  • 将人才裂变纳入管理人员考核
  • 人才裂变,让公司、管理者、员工多赢
  • 第16课 人才五力模型让“识才”不再难
  • 人人都有“虚幻的优越感”
  • 评估维度,不能多也不能太少
  • 莱绅通灵的管理人员五力模型
  • 人才五力评估,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动态追踪
  • 人才五力评估,统一企业和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认识
  • 第17课 比KPI更重要的,是人才价值评估
  • 价值评估须抽象化
  • 员工自我举证,让评估更客观
  • 绩效背后是能力
  • 五力模型前置,贯穿始终
  • 第18课 精英小团队让组织更健康
  • 什么是精英小团队
  • 精英小团队,赛出更多乔木型员工
  • 警惕被藤类植物“绞杀”
  • 第19课 好上级都是躬身入局者
  • 成事者须具备躬身入局、挺膺(胸)负责的精神
  • 躬身入局,既要入客户的局,也要入下属的局
  • 第20课 我把同事变同学,长期陪伴,深度影响
  • 跨部门、跨职级长期陪伴
  • 课程聚焦“底层逻辑”
  • 他们是员工,更是“人”
  • 第21课 游戏化,领导者的新装备
  • 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游戏化让学习变成全员狂欢
  • 不愿工作是因为缺乏游戏感
  • 游戏化管理的重点
  • 领导者需要补上“游戏课”
  • 第22课 提升领导力的四项修炼
  • 卓越领导力需要结构化行为
  • 第一项修炼:领导自己
  • 第二项修炼:使命探寻
  • 第三项修炼:成为导师
  • 第四项修炼:及时反馈
  •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相互成就的
  • 成就组织篇 好组织才能“长”出好绩效
  • 第23课 从金字塔型组织走向罗盘型组织
  • 权力导向的金字塔型组织
  • 赋能导向的罗盘型组织
  • 多数企业不敢重用“后浪”的原因
  • CEO是固定水桶木板的铁箍
  • 罗盘型组织,躬身入局成必然
  • 第24课 管理者,千万别把好经念歪了
  • 考核员工还是成就员工
  • PK就是最大限度挖掘员工潜能
  • 271排序使潜规则变明规则
  • 好经常被念歪
  • 第25课 好绩效,是从好组织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 管理者很难既当爹又当娘
  • 好绩效是怎么“生长”出来的
  • 把部门当成一个公司来经营
  • 把虚做实,落实“四个关键”
  • 第26课 源头思维,高手的思维模式
  • 一个部门为何四易其名
  • 企业文化是“文化疫苗”
  • 前置性指标比目标更重要
  • 源头思维遇到的挑战
  • 如何强化源头思维
  • 反求诸己是源头思维的开始
  • 第27课 企业管理之道:管理用机械论,发现用进化论
  • 两种世界观对应两种管理模式
  • 机械论是骨架,进化论是神经
  • 有效管理必须将机械论和进化论相结合
  • 提炼关键成功要素,让偶然变必然
  • 第28课 管理最重要的两件事:调整结构和设计模型
  • 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 三个层次看待世界
  • 模型让管理变为科学
  • 优秀组织殊途同归
  • 第29课 最好的管理是“不管理”
  • 道法自然
  • 复杂源于简单
  • 组织也有“遗传算法”
  • 领导者做园丁,而不是做英雄
  • 第30课 关注亮点员工,用他们去点亮组织
  • 找到“相信”的人
  • 标杆引领
  • 用机制激活更多亮点员工
  • 相信不是盲目的相信
  • 飞轮效应篇 从“做事”跃升到“做势”
  • 第31课 想成功,就要从“做事”跃升到“做势”
  • “事”和“势”的区别
  • 构建飞轮,把“做事”升级到“做势”
  • 飞轮效应无处不在
  • 从“做事”到“做势”,构建战略优势
  • “做势”的人稀缺,“坏势”的人不少
  • “做势”的人往往是孤独的
  • 第32课 成功不难,只要找到你的小飞轮
  • 大三角飞轮效应
  • 飞轮效应的核心是相互赋能
  • 你的飞轮在哪里
  • 双赢思想是形成飞轮效应的开始
  • 第33课 揭秘莱绅通灵战略飞轮
  • 飞轮效应六要素
  • 飞轮效应是互为杠杆
  • 揭秘莱绅通灵战略飞轮
  • 第34课 要么成为爆款,要么被爆款消灭
  • 产品设计,必须理念先行
  • 超级符号“王后婚戒”成爆款
  • IPD让爆款由偶然变必然
  • 爆款的底层逻辑
  • 第35课 怎样用“意外感”升级品牌
  • 流行源于“熟悉的意外感”
  • 品牌深度区隔,制造意外感
  • 人、货、场的深度区隔
  • 品牌降维打击
  • 区隔思维是稀缺资源
  • 使命出发篇 使命是职场人的灵魂
  • 第36课 使命,人生能量的管理
  • 使命的内涵
  • 创造性思维属于有使命的人
  • 有使命才能“从0到1”
  • 使命决定你的大脑会进化还是变得平庸
  • 第37课 使命,让实现梦想有了阶梯
  • 伟大的组织和人都有自己的愿景和使命
  • 找到事业支点,不做可有可无的人
  • 第38课 企业通过使命打造核心竞争力
  • 使命引导企业战略
  • 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的使命
  • 第39课 员工通过使命练就职场绝活
  • 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小微企业
  • 找到使命,就找到了撬动事业的杠杆
  • 职场人士如何找到自己的杠杆
  • 用进废退,有了使命你也能创造奇迹
  • 第40课 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
  • 使命是人生意义感的来源
  • 工作职责是使命吗
  • 向前迈一步就是“使命”
  • 联结使命的名称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师
  • 探寻“优势的我”
  • 拥抱内部竞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