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无论学者,还是普通百姓,如果理解了中央银行的逻辑,那么对于它每一次貌似细微的“举动”,都能预见更多。

内容简介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尽管名称不尽相同,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未来中央银行制度会有哪些变化趋势?中央银行制度从诞生到现在,再到未来,其发展的逻辑是什么?特别是如何理解我国中央银行制定的政策和各项统计指标,本书将对此展开讨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1章 主要国家(地区)中央银行简史
  • 1.1 英格兰银行简史
  • 1.1.1 英格兰银行成立的背景
  • 1.1.2 1797年英格兰银行暂停银行券兑换黄金与“金块论争”
  • 1.1.3 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地位的确立
  • 1.2 日本银行简史
  • 1.2.1 明治政府发行纸币和金属货币
  • 1.2.2 日本国立银行制度的实施与国立银行券的发行
  • 1.2.3 日本西南战争和通货膨胀的治理
  • 1.2.4 日本银行的银行券发行与货币统一
  • 1.2.5 甲午战争与清政府的对日赔款
  • 1.2.6 日本金本位的实施与放弃
  • 1.2.7 通货紧缩与安倍经济学
  • 1.3 美联储简史
  • 1.3.1 美国对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探索
  • 1.3.2 1907年美国金融恐慌
  • 1.3.3 美联储成立及其机构设置
  • 1.3.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 1.4 欧洲中央银行简史
  • 1.4.1 欧元区的成员国
  • 1.4.2 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制
  • 1.5 中国人民银行简史
  • 1.5.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工字银元的铸造与发行
  • 1.5.2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金融的发端
  • 1.5.3 抗日战争时期: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发行
  • 1.5.4 抗日战争时期:边币的发行
  • 1.5.5 抗日战争时期: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的发行
  • 1.5.6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货币的逐步统一
  • 1.5.7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诞生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从资产负债表来认识中央银行
  • 2.1 金融机构分类以及部门分类
  • 2.1.1 金融机构的分类
  • 2.1.2 部门机构的分类
  • 2.2 资产方科目
  • 2.2.1 外汇储备
  • 2.2.2 货币黄金
  • 2.2.3 国内资产
  • 2.3 负债方科目
  • 2.3.1 储备货币
  • 2.3.2 政府存款
  • 2.3.3 中央银行发行的证券
  • 2.3.4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负债
  • 2.4 资本金科目
  • 2.4.1 中央政府出资
  • 2.4.2 私人部门出资
  • 2.4.3 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出资
  • 2.4.4 成员国政府出资
  • 2.4.5 无资本金
  • 2.5 中央银行的收益与风险特征
  • 2.6 货币局制度
  • 2.6.1 香港联系汇率制的特征
  • 2.6.2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及其破产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央银行的职能之一:发行的银行
  • 3.1 人类历史上的货币演进
  • 3.2 中国历史上的铸币
  • 3.2.1 中国历史上全国范围流通的铜钱
  • 3.2.2 汉文帝的放铸政策:一次成功的货币实践
  • 3.2.3 王莽篡汉前后的币制改革: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 3.2.4 清政府传统的银两制度:混乱、复杂且落后
  • 3.2.5 明清外国银元的流入:改变中国币制的重要力量
  • 3.2.6 清末民初的币制改革:货币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
  • 3.3 中国历史上的纸币
  • 3.3.1 宋朝的交子: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 3.3.2 元朝的纸币:世界上最早通行全国的纸币
  • 3.3.3 明朝的纸币:封建强权下的盲动与掠夺
  • 3.3.4 清政府的纸币: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喘息
  • 3.3.5 塑料钞票的问世:换汤不换药的戏法
  • 3.4 自由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制度与货币局制度
  • 3.5 不同发行机构发行的货币
  • 3.5.1 财政部发行纸币的机制
  • 3.5.2 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机制及其约束制度
  • 3.5.3 不同官方机构发行纸币的差异
  • 3.6 人民币(现钞)是如何发行出来的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央银行的职能之二:政府的银行
  • 4.1 向政府提供融资
  • 4.2 管理政府债券
  • 4.3 管理政府存款(国库现金管理)
  • 4.3.1 政府国库制度的发展
  • 4.3.2 中国的国库经理制及其争论
  • 4.3.3 国库现金管理
  • 4.4 管理外汇储备与汇率
  • 4.4.1 中央银行干预方式
  • 4.4.2 财政部(外汇平准基金)干预方式
  • 4.5 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央银行的职能之三:金融机构的银行
  • 5.1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 5.1.1 准备金制度
  • 5.1.2 中央银行票据制度
  • 5.2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 5.2.1 “最后贷款人”职能
  • 5.2.2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功能
  • 5.3 中央银行主导清算业务
  • 5.3.1 相互开立往来账户模式
  • 5.3.2 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模式
  • 5.3.3 超额准备金与同业拆借
  • 5.3.4 支付、支付工具与支付机构
  • 5.3.5 结算与清算
  • 5.4 实施金融监管
  • 5.4.1 微观审慎监管及其不足
  • 5.4.2 宏观审慎监管
  • 5.5 中央银行的其他特征
  • 5.5.1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5.5.2 中央银行的解释义务和透明度
  • 5.6 货币当局和中央银行的差异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从资产负债的性质认识货币
  • 6.1 几个术语的辨析
  • 6.1.1 “Legal Tender”
  • 6.1.2 “Fiat Currency”或“Fiat Money”
  • 6.1.3 “Fiduciary Currency”
  • 6.1.4 “Banknote”
  • 6.2 美国金本位制度演变的曲折经历
  • 6.2.1 金银复本位时期(1792~1861年)
  • 6.2.2 绿背钞票时期(1861~1879年)
  • 6.2.3 金本位的最终确立与运行(1879~1933年)
  • 6.2.4 受限制的金块本位制度(1934~1971年)
  • 6.3 货币是资产还是负债
  • 6.3.1 从货币币材的角度认识货币
  • 6.3.2 从发行者的角度认识货币
  • 6.3.3 从资产和负债的性质认识货币
  • 6.4 不同金融工具货币属性的探讨
  • 6.4.1 购物卡和国债是不是货币
  • 6.4.2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 6.4.3 特别提款权是不是货币
  • 6.4.4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银根与流动性
  • 7.1 银根和流动性
  • 7.1.1 银根的含义与演变
  • 7.1.2 流动性的多重含义
  • 7.2 流动性的供求影响因素与失衡
  • 7.2.1 流动性的供给与需求
  • 7.2.2 流动性过剩
  • 7.2.3 钱荒
  • 7.3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 7.3.1 国内教科书的传统观点
  • 7.3.2 三个视角的统一解释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
  • 8.1 货币统计的三大要素
  • 8.1.1 金融工具及其特征
  • 8.1.2 狭义(广义)货币及其特征
  • 8.1.3 货币发行部门
  • 8.1.4 货币持有部门
  • 8.1.5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 8.2 如何统计货币供应量
  • 8.2.1 存款性公司概览的钩稽关系
  • 8.2.2 如何避免货币供应量的重复统计
  • 8.2.3 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析思路
  • 8.3 迪维西亚货币指数
  • 8.4 储蓄率、储蓄存款与货币供应量
  • 8.4.1 消费率与消费贡献率
  • 8.4.2 储蓄率、储蓄存款与“笼中虎”
  • 8.5 社会融资规模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货币的价格
  • 9.1 通胀率
  • 9.2 利率
  • 9.2.1 利率的种类
  • 9.2.2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 9.2.3 国债收益率以及风险溢价
  • 9.3 汇率
  • 9.3.1 汇率的表示方法和变化率
  • 9.3.2 实际汇率及其含义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货币价格之间的关系
  • 10.1 费雪效应
  • 10.2 购买力平价
  • 10.3 利率平价
  • 10.3.1 抵补利率平价
  • 10.3.2 非抵补利率平价
  • 10.3.3 实际利率平价
  • 10.4 各种平价的相互关系
  • 10.5 本章小结
  • 第11章 货币政策目标
  • 11.1 货币政策框架
  • 11.1.1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阶段性特征
  • 11.1.2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内生矛盾
  • 11.1.3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新挑战
  • 11.1.4 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及其解释
  • 11.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 11.2.1 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
  • 11.2.2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 11.2.3 “货币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11.2.4 货币政策目标多重性引发的问题
  • 11.3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 11.3.1 价格型的中间目标
  • 11.3.2 数量型的中间目标
  • 11.3.3 选择中间目标的原则
  • 11.4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 11.4.1 价格型操作目标
  • 11.4.2 数量型操作目标
  • 11.4.3 负利率政策及其影响
  • 11.5 本章小结
  • 第12章 货币政策工具
  • 12.1 法定准备金制度
  • 12.1.1 历史渊源
  • 12.1.2 主要功能
  • 12.1.3 主要内容
  • 12.2 公开市场操作
  • 12.3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 12.3.1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独特性
  • 12.3.2 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对比
  • 12.4 外币公开市场操作
  • 12.4.1 中央银行与本国商业银行进行交易
  • 12.4.2 中央银行与外国商业银行进行交易
  • 12.5 再贷款和再贴现
  • 12.5.1 21世纪以来再贷款的业务发展创新
  • 12.5.2 再贴现的功能定位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12.6 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临时借贷便利
  • 12.6.1 常备借贷便利
  • 12.6.2 中期借贷便利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 12.6.3 临时借贷便利和央行票据互换
  • 12.7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 12.7.1 定期拍卖便利
  • 12.7.2 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
  • 12.7.3 定期证券借贷便利
  • 12.7.4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
  • 12.7.5 商业票据融资便利
  • 12.7.6 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便利
  • 12.7.7 定期资产支持证券信贷便利
  • 12.7.8 大规模资产购买
  • 12.7.9 中央银行流动性互换额度
  • 12.7.10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
  • 12.8 本章小结
  • 第13章 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
  • 13.1 金属货币本位下的铸币税
  • 13.2 信用货币的铸币税问题
  • 13.2.1 以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为视角
  • 13.2.2 政府视角下的铸币税
  • 13.2.3 铸币税特征总结
  • 13.3 不同货币制度下铸币税含义的演化
  • 13.3.1 一般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铸币税
  • 13.3.2 货币局制度下的铸币税
  • 13.3.3 “美元化”条件下的铸币税
  • 13.4 实际铸币税、通货膨胀税与成本视角的铸币税
  • 13.4.1 实际铸币税
  • 13.4.2 通货膨胀税
  • 13.4.3 成本视角的铸币税
  • 13.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