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7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摄影史,讲述摄影在近代社会发展的同时,融入了中国本身的视觉文化。
内容简介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1839 年诞生,随后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项新发明便随着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从西方旅行家早的摄影记录开始,到后的实验摄影,摄影在中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生发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或者与瞬息万变的政治社会情势相关,或者表现个人的心灵世界,抑或以此为媒介直接与艺术本身对话。
巫鸿教授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选取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探索中国摄影表现的多重历史,在对事实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摄影形式、图像、技术和社会语境的研究,结合近距离视觉分析和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摄影师及其作品,开掘中国摄影的多元视觉传统,并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引言
- 第一部分 以影像表现中国与自我
- 一 创造“中国式”肖像风格:以弥尔顿·米勒为例
- 照片中的人是谁?
- 照片反映的是谁的个性?
- 再造中国肖像风格
- 作为“程式”的中国肖像风格
- 二 摄影征服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照片的一部“宏伟影集”[1]
- “影集”
- 香港和广州
- 战场
- 北京
- 尾声:摄影征服中国
- 三 剪辫子:民族与自我在影像中诞生
- 历史背景
- 重塑中国
- 剪辫前留影
- 剪辫后留影
- 尾声:辫子之死
- 四 关于摄影的摄影:金石声和他的内部空间
- 第二部分 重访多元视觉传统
- 五 寻觅仙山:中国山水摄影的美学和源流
- 创造仙山
- 图绘仙山
- 拍摄黄山
- 六 “老照片热”与当代艺术:精英与流行文化的协商
- “老照片热”和《老照片》丛刊
- 照片 / 文本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老照片
- 结论
- 第三部分 摄影当代性的建构
- 七 莫毅:一个城市民俗学者
- 背景
- 《街道的表情》
- 城市的表演
- 《我居住地的风景》
- 八 刘铮和他的《国人》
- 中国的戴安·阿勃丝
- 《国人》
- 残疾人与蒙羞者的图像
- 死亡将之合为一体
- 死亡的过程与结果
- 九 荣荣:废墟中的自传
- 北京东村
- 逃离
- 重返现在
- 废墟照片
- 婚纱
- 十 缪晓春的时空之旅
- 出洋与归国
- 与传统和社会的协商
- 《虚拟最后审判》
- 内部视点
- 外部视点
- 作为表演的视觉转译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