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稍微有点过誉了
咱们把作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本书区分开。作者 —— 积极心理学的大拿(甚至是开山鼻祖),非常值得尊敬。他的为人也很有意思,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据身边人讲,跟他聊天总是觉得如沐春风。作者的「哈佛幸福课」视频一共有数十多小时,非常治愈。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强烈推荐你去学习,YouTube 和 Bilibili 都有。你可以扫一眼评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表示感谢,甚至治好了不少人的抑郁症本书 —— 真不太行。一方面是翻译原因,另一方面是写得有点太零散了,阅读起来没有流畅感。如果你问我「本书写了什么?」,我会告诉你「积极心理学」。如果你再问我「本书由哪些 keypoint 构成?」,我发现我答不出来。如果你想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推荐看本书作者的同名视频或者 TED 演讲。如果你想更快一点了解,推荐一本比本书写得更好的书 ——《幸福的方法》,殊途同归。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如果某一个观点具有能够推动其自身传播的特性,那么这个观点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任何信息,即使是错误的信息,只要能够增进交流,就有机会被一再传播。恰巧能够提高社会稳定性的错误信息一般会被广泛传播,因为传播这种信息的人更有可能生活在稳定的社会中,这又为这些错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渠道。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了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他们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财富可以将人们从可悲的穷人变为中产阶层时,它是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的,在这以后,它让人更幸福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年收入 5 万美元的美国人也许比年收入 1 万美元的美国人幸福,但是,年收入 500 万美元的美国人却不见得比年收入 10 万美元的美国人幸福多少。贫困国家的人不如一般富裕国家的人幸福,但是,一般富裕国家的人并不比极富裕国家的人的幸福感少多少。经济学家解释说,财富具有 “边际效益递减” 的属性,这是一种很好听的说法,更通俗的说法是,如果感到饥饿、寒冷、身体不适、疲惫不堪且惊慌不安,你的确会很痛苦,但是,一旦用金钱把自己从这些麻烦中拯救出来,你额外赚的钱就不过是越来越没用的一堆废纸。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写道:“每个人对食物的渴望都受到人类胃部狭小空间的限制,但是,人们对建筑、衣着、豪华马车还有家具的便利性和装饰作用的渴望,则是不受限制和没有特定范围的。” 简而言之,创造财富不一定会让个体幸福,但是,它的确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确保了社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又为关于幸福和财富的虚幻观念提供了传播的体系。当个体努力工作时,经济才会繁荣,然而,个体只会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所以必须让他们错误地认为生产和消费是通往个人幸福的必经之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中至少要作出三个最重要的决定:住在哪里、做什么以及和谁一起做这些事。我们选择自己居住的城市和社区,我们选择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爱好,我们选择自己的配偶和朋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