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最得体的纪念与想念
今年 2021 年是鲁迅诞辰 140 周年。这位在 85 年前离开我们的老人,用他的笔,用他笔下的人、事、物,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少年闰土》《一件小事》,从《狂人日记》《阿 Q 正传》《孔乙己》再到《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贯穿与陪伴了我们整个求学阶段,从少年到青年。但恰恰是人到中年,这位老人的文字更值得我们重读,而这位老人也更值得我们在今天物质这样丰饶,信息如此庞杂,思想不甚独立与淳厚的时代重新认识,听听这位老人家多年前的批判性思考。也许你会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必听 “过时” 的指引,但正如这位老人深入人性幽微处的观察后所说:“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人到中年,积蓄起足够的勇气与力量来重读鲁迅,借此审视自己,觉察自己是否是个装死的人,并把这位老人家点燃的亮光接过来,照见自己的前路,往前走,是否就是最得体的纪念与想念?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三十年代的上海之所以是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因为上海很看得起鲁迅,而鲁迅不很看得起上海,上海容纳鲁迅,而鲁迅远远地躲开上海 —— 这就是一座城市与一位文人的风流关系,传奇关系。巴黎出了雨果和波德莱尔,巴黎所以风流;伦敦住着狄更斯与王尔德,伦敦所以风流;彼得堡给陀思妥耶夫斯基详详细细描述了,于是彼得堡风流;东京有过芥川龙之介与三岛由纪夫,于是东京风流;纽约有过伍迪・艾伦和安迪・沃霍尔,于是纽约风流…… 我们不能想象这些城市不曾遭遇这样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选择了这样的城市,然后跟她过不去,跟她闹着玩,城市则不动声色,包容文化叛徒,持续地给他们想象的空间,给他们创作的灵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书时,不太喜欢鲁迅。陈丹青说鲁迅长的 “好看”,小时候只觉得相片里八字胡大叔,有些冷峻。直到高三时,每天早读,课本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几遍。读到最后,只有鲁迅的文章值得翻来覆的读,这才 “咂嚒” 出鲁迅的好。陈丹青还说鲁迅 “好玩”。细细想来,还真是。这种 “好玩” 透露在字里行间;也显现在他的生活中。过去,我们总以为鲁迅是个斗士,读到在上海那一段才知道,即便在 “白色恐怖” 下,即便是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鲁迅还是坚持收集画册,张罗办培训班。可见,兴趣很重要,有兴趣所在,不至于无聊、无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