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守良知,做实事,弃虚名
我是一直崇尚庄子的思想的,隔三差五翻翻【逍遥游】其实很治愈,治疗浮躁情绪,还得是我庄爷。有很多时候我是想得开的,生命无不遵循自然的法则,但与此同时,也都活在各自的限制当中。在庄子的眼中,万物皆平等。小动物的选择和大鹏的选择,本质上并无优劣、对错之分。如果生命都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那么就无异于坐井观天。这个世界很大,大到超出我们的想象,可每个人却只能活在自己的局限中。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太过执着于 "有用",我们的生活围绕 "有用" 展开,我们的目光停留在追求的目标之上。庄子看到了人类的纠结与困惑,于是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我可以是鱼,也可以是鸟;我可以是鲲,也可以是鹏;我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空中飞。我可以就做自己,也可以成为向往中的自己。这,便是逍遥 —— 打破偏见、从不设限,给你的心灵彻底的自由。世间喧喧闹闹,我自悠然自得。
1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3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寂泊忘怀 方能应物庄子之学听起来海阔天空,令人无限神往,但真正学起来却是另一回儿事。或许一直以来,我都只是在庄子的外围皮毛打转。所以,他 —— 庄子是我心中永恒的白月光!成长至今,读书无数。若说哪些人的作品对我影响深且远,无外乎:三毛、周国平、卢梭、叔本华、尼采了,而这些人的思想或多或少都能和庄子扯上点关系。我一直都很膜拜庄子,可其实一直以来,我知道自己也仅仅只是了解庄子思想的皮毛而已。也不知大学毕业时是怎样的心境,历史学专业的我竟有胆识写如此文学化的毕业论文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悖论》,现在想来,都心有戚戚焉。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心心念念的将解读其思想的书,留伴身边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过近十年来好像也仅限于 “拂拭” 了。俗世多纷扰,前尘莫再提!近日再读神秘隐士熊逸的作品,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文笔,但却一样的引人入胜。认同与批驳的同时,我再次沉浸于庄子的意境,不忍退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心有天游先借一段熊逸《纸上卧游记》的文字:“真正懂得《庄子》‘心有天游’的人,就算被放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就算被抛在孤岛上,甚至被关在牢房里,一颗心也仍然是逍遥无际、毫无滞塞的。” 说实话,我好几年前看的这本书,那时候刚上大一,应该是听罗胖推荐吧,先读了熊逸讲老子的《道可道》,感觉不落俗套,还不错,便找来图书馆另一本熊逸讲庄子的书读。那时候我还不是熊逸的铁粉,上课偷读的时候没记笔记,这么过年过去,很多内容都忘了,但仍记得这是本好书。当时读这书只觉得很有洞见,浑然不知作者是位大神,但也足以改变很多我对道家经典的固有观点。普罗大众可能把道家思想捧到哲学的高度,可熊逸这本书就像根大棍子,一下给我这样的大学新生抡醒,庄子的独家方法论无非就是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至于副标题 “当庄子遭遇现实” 的情形若果真发生,庄周会怎么办?我记得熊说如果他进入现代社会,应该会修改自己的理论,他的所作所为一贯都是 “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现实打击他,他就为了现实改变一下呗。 更多真知灼见,请求知求是的到友去书里找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庄子》《庄子》很冷静地在战国乱世看出了这个问题,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却越来越悲惨;看到治术越来越多,天下却越来越乱;所以才提出逍遥、齐物、无知、不得已等主张,给人们打开了一派崭新而怀旧的视野。但是,我们最后要问一个问题:他的看法一定就对吗?这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来检验《庄子》,而是就《庄子》的内在逻辑来问的。《庄子・杂篇・则阳》讲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先前认为是对的,后来又认为不对。人们只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却无法窥测其本源;只看到万物的消亡,却无法窥测其归宿。人们只重视自己的智识所能认识的,却不知道依恃其智识所不知道的。在《庄子・杂篇・寓言》里,同样的话被庄子用在了孔子身上:“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人的见识总会增长,认识也总会随之改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庄子》抓住了其中的问题:我们现在所主张、所坚持的东西,若干年后会不会也被自己推翻呢?如果这样的话,百家争鸣,孰是孰非,还有什么分辨的价值呢?—— 这个观点也就意味着,在达到终极真理之前,所有的是非对错都只是一时一地的真理,所以并不值得坚持。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庄子自己是否也适用于这个标准呢?我想是适用的。假如庄子活到今天,想来会对自己的作品做出不小的修订吧?如果今天的我们仍然奉庄子为圭臬,他一定会笑话我们不懂得 “与时俱进” 的道理,正应了他那个 “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 的笑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庄子大概是中国人遇到挫折最容易寻得慰藉的地方了《庄子》很冷静地在战国乱世看出了这个问题,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却越来越悲惨;看到治术越来越多,天下却越来越乱;所以才提出逍遥、齐物、无知、不得已等主张,给人们打开了一派崭新而怀旧的视野。但是,我们最后要问一个问题:他的看法一定就对吗?这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来检验《庄子》,而是就《庄子》的内在逻辑来问的。《庄子・杂篇・则阳》讲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先前认为是对的,后来又认为不对。人们只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却无法窥测其本源;只看到万物的消亡,却无法窥测其归宿。人们只重视自己的智识所能认识的,却不知道依恃其智识所不知道的。在《庄子・杂篇・寓言》里,同样的话被庄子用在了孔子身上:“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人的见识总会增长,认识也总会随之改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庄子》抓住了其中的问题:我们现在所主张、所坚持的东西,若干年后会不会也被自己推翻呢?如果这样的话,百家争鸣,孰是孰非,还有什么分辨的价值呢?—— 这个观点也就意味着,在达到终极真理之前,所有的是非对错都只是一时一地的真理,所以并不值得坚持。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庄子自己是否也适用于这个标准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再遗憾全书可谓旁征博引,精彩纷呈。就是感到条理有点不够清晰,使我做笔记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这个原因应该在我自己,水平低,许多地方跟不上作者的节凑。最精彩的章节是自序,王先谦的遭际在熊逸的笔下是如此的跌宕起伏,令人感慨。对庄子的了解,得益于蔡志忠的漫画版(全书看完,不仅第一篇逍遥游哦),以及各种书评,比如熊逸的这本。限于对古文的畏难情绪,没有通读过庄子原文(属于被熊逸嘲讽的那些只看过第一篇逍遥游的大众),一直觉得是个遗憾,不过现在也无所谓了。谁又看过真正的原著呢?即便是熊逸,看的也不过是郭象删改后的版本,作为非专业人士,还是要立足当下,与时俱进,否则就和那个 “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 的笑话无异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庄子看完熊逸的春秋大义和老子之后来看的本书,书籍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写作风格。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古代典籍,同时结合古今中外相关书籍,旁征博引,让我们对古代典籍也可以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既不会盲目自信的认为古代经典就是金科玉律,也不至于认为古代的都是糟粕,都是过时的。具体到本书,开篇先介绍了庄子的人和书,然后给读者分享了庄子的读法,算是一个寓言之书,把庄子当做寓言的读,确认好读庄子的方式和心态之后,在随后的五个章节中,通过选取 “逍遥”,“齐物”,“物化”,“无知” 和 “不得已” 五个关键词分成了五个章节来说明庄子的中心思想,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从作者的角度给到家简化了庄子的思想。读逍遥这一章节,最大的印象就是逍遥并非我们理解的自由自在,庄子重点的逍遥是一种随遇而安,不悲不喜的自然状态,并非我们理解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是显示是什么就去接受什么,恰恰是一种乱世的生存之道齐物论这个章节,重点就在于齐物二字。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在于平等心,颇有一些墨家的兼爱的意思,但是走的比兼爱更远。物化也就是说人和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承接于齐物的观念,人对待万物都需要一直,再进一步,人和万物也可以相互转化,佛教的轮回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借用庄周化蝶的故事,物化值得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相互转化,人的精神是否也可以进行转化呢?庄周梦蝶,庄周和蝴蝶之间在精神上已经可以做到相通相互转化。无知这个章节和老子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更多的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给出的一个稳定社会和人心的手段。庄子论证无知首先就通过说明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来追逐无限的知识,本身就没法实现。其次,每个人的知识不一致就会产生分别,知道的越多,想要的也就会更多,人与人直接的差异化会变大,同时人也会产生人定胜天的想法,去破坏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这对自然和社会都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另外庄子还有一观点就是” 知 “就代表了” 不适 “,只有不舒服了人才会觉察出来,如果达到了” 忘 “的地步,也就不会有” 不适 “了,以为你已经没有感觉了,如果物我两忘,当然可以宠辱不惊了。最后一章的不得已,更多的是一种乱世之中生存之道,核心语句就是”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给出了一个与儒家”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截然相反的态度。安之若命更多的是一种心态,针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主动去接受,至少心态上保持任命的状态。庄子中更近一步来说,提出了” 无用之用 “的概念,如果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无用之人,那么也没有什么人活着事情会招上自己,颇有一些当今” 丧文化 “的意思,当然这更多的是在乱世中的长寿之道了。通观全书,结合当下,似乎现今更利于生存和生化的好的是经济学的观念。不管使用的是什么学派的理论,最后还是在于结合现状,评估得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的状态最优之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哺吾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破不立看到上面一位豆友说南老是 “立”,熊逸是 “破”。 真正对的东西,没有啥 “立” 啊 “破” 的,如果它有 “立”“破”,那就是它还不对。 真相只有一个。 时时回归常识,你不能说我的这杯水,又烫又冰;他杀了人,他又没杀人。 一个人处于讲立、破阶段,是还在把 “知识” 当身外的知识,没去切身体会! 反正是自己不践行的东西,那就左也行右也行,立也行破也行。 另一种阅读心态:“这不关公战秦琼嘛”。这种模式出书,可以找一万个对象写一万本。看起来好像是 “科学思辨”,其实是语言游戏。扯得越奇怪越有市场。借一句话叫 “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写的人要吃饭、或者要过自己的扯淡瘾,而看的人时间却可贵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