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铭记这位特殊的朋友
这是巡山报告系列的第二本书,主要记载 2020 年生命科学的大事记。对于 2020 年,一个小小的新冠病毒被我们记住了,王立铭老师从病毒的发现、疾病治疗、疫苗研发等方面入手,梳理了全球科学家在疫情爆发的短短一年里所做出的突破性贡献,加深了我们对病毒和传染性疾病的理解,也帮助我们扫盲了许多对病毒、对传染性疾病的错误认知。除了这位主角,还包括治疗二型糖尿病新的食物、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让猪的器官适合人使用、能够延缓衰老的 “运动员血液等等。这本书依然延续第一本书的风格,继续让我们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人类这个群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王又来巡山了王立铭老师的《巡山报告》系列第二本书,依然精彩。配合着近期时事,本书着重在介绍新冠病毒。将其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展望,都说了个通透。当然我希望新冠病毒它没有未来,现在就消失。但是依目前世界各地大家躺平享受的状况看来,王立铭老师在书中提到的 OOXX,看来机会颇大😅。 在本书最后几篇中,王师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点:“节俭基因” 理论,相当有意思。我顺着去网上搜了一下,还真的有不少相关讯息。这里推荐一篇知乎上的关于节俭基因的总结性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72541627 应该是目前这个方面最全面详细的介绍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看清真相,洞察未来~得到系的老师似乎总喜欢给自己定长期目标,罗胖「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要做 20 年,经济学者何帆的《变量》要记录 30 年来中国的变化,而王立铭教授的《巡山报告》也是个 30 年的科学写作计划,要持续观察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和重大事件,并按年度整理成书。这本《巡山报告 2:如何理解一种全新疾病》是王立铭教授系列科学写作计划中的第二本,聚焦于 2020 年的新冠疫情事件~王立铭教授在本书里,从病毒的发现、疾病的治疗、疫苗的研发等方面入手,梳理了全球科学家在疫情爆发的短短一年里所做的突破性贡献,不仅加深了我们读者对病毒和传染性疾病的理解,也厘清了许多错误认知。更有甚至,王立铭教授还将视线延展到更为广阔的人类进程中,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与病毒的关系,进而思考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与病毒共生共处。相较于其他同类科普书或文章而言,王立铭教授的这本《巡山报告 2》让我能够从头到尾认真读完,且还兴趣盎然,主要还得归功于他的写作手法和叙事风格 —— 将一个个看似高深复杂的科学事件,以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既便于我们轻松理解,还能让我们跟随着他跳离开整个事件,以一种更为客观且辩证的思路来理解并分析整个事件。比如说,这次突发而至的新冠疫情,固然是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点措手不及,甚至是在经济、文化、乃至于政治上都是个严峻的考验,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是一个见证我们人类科学进步、旁观全世界科学家如何齐心协力攻克一种新型疾病的良机。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读,王立铭教授在书里总结道,「从发现新冠肺炎,到确认新冠肺炎的致病原因 —— 新冠病毒,中国科学家们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这是什么概念?在早期科学蒙昧的时代,人类动辄需要数百数千年才能明确一种疾病是否属传染病,而鉴定病原体这项任务更是到科赫的时代才渐成气候。比如说 1918 年大流感背后的病原体 —— 流感病毒,是到 20 世纪 30 年代才被发现,这期间是将近十几年的时间;1981 年被报道的艾滋病,其背后的病原体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两年后才被发现;2002 年 11 月出现的 SARS,其病毒也差不多 5 个月后才被正式确认…… 时至去年的新冠,1 个月的时间就能确定病原体,不难看出科学研究在不断进步中。当然,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得归因于 2003 年 SARS 疫情之后,我们的医生和科学家们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和持续钻研的精神。对于疫情爆发后,面对不断攀升的患病和死亡人数,我们都很关切的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问题,王立铭教授也从药物开发周期和临床研究实验进程给予了客观且理性的说明。他在书里写道,一款药物的开发、生产和应用是有着基本规律和时间的。即便我们的需求再迫切,也不得不考虑药物上市前的「临床前研究 - 人体临床试验 - 正式推广应用」这三个不可替代也无法略过的环节。书里还介绍了美国「同情用药」的申请与限制,以及曾被视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韦的药效与临床效果,更是让我们感同身受到药品开发的不容易。诚然,在救命的良心和研究的职业道德之间如何权衡,这是每个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突发疫情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样的,对于疫苗的研发,则是比药物更为艰难。如果说一款药物的研发动辄四五年的话,那么,一款疫苗的研发花上二三十年也不算什么新闻。这里,王立铭教授更是以「新冠疫苗」的研发为引子,巨细无遗地为我们梳理了历史上疫苗研发的原理与发展历程,也是让人叹为观止。因此,与其说本书的主角是「新冠病毒」,倒不如说是王立铭教授以此为案例,旨在向我们普及生命科学领域里对疾病(新冠肺炎)和病毒(新冠病毒)的区分,详细说明了一种疾病从出现到确认,再到如何治疗,治疗药物的研发与上市的艰难,疫苗的开发周期…… 以及对病毒的溯源与反思。凡此种种,让我们得以透过「新冠疫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事实上,本书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则是如上所简述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来龙去脉,而第二部分则是收录了 2019 年 11 月到 2020 年 10 月期间的「巡山大事记」,包括对抗亨廷顿舞蹈症的新思路,阿尔兹海默病新药上市的不同声音分析,基因编辑的新发展…… 等等,也都很值得一读。写在文末:2003 年 SARS 爆发的时候,我并没有身处风口中的北京,基本上也就没有留下多少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印象。2020 年初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恰好在苏州旅行,只有在满大街买不到口罩的那一刻,才隐约感觉到疫情的严重性。但随后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让我们不明所以的同时,只能各种猜疑,难以安心。现在想来,但凡对生命科学领域的这些病毒和传染性疾病等有基本了解的话,或许我们可以更为客观且理智地看待这场疫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轻信或是兀自恐惧不安,更不会动辄怀疑、争吵、指责与推诿责任…… 此刻的 2021 年,虽然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们也都习惯了「罩不离口」的生活,但在所有的嘈杂声音过后,如果能给自己一点时间,去系统且全面地了解一下这门被忽略的科学,想来也是极好的。最后,让我们一起向生命致敬,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站在2022年初回看,我们可能很难相信我们能根除新冠人类能够彻底根除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的两个特别关键的限制条件是:一种病毒只在人类世界传播,那它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被彻底清除;而如果它还能在别的动物物种里传播,那我们就几乎不可能消灭它。还有一个关键的限制条件是,这种病毒的传播要特别 “明显” 才行。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一个人被病毒感染,就会表现出非常强烈和明确的症状。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是两种只在人类世界传播的病毒,而且传播时会引发严重的疾病症状,如高热、斑疹(天花)、头痛、呕吐、脖子僵硬(脊髓灰质炎)等。根据这些特征,我们能识别和追踪每一位患者,准确地切断传播链条,那么过一段时间这种病毒的传播链条就会被切断,最终就可以从人类世界清除它们。又因为这两种病毒根本不能在人类之外的生物体内生存,那一旦从人类世界绝迹,它们就彻底被消灭了。像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就不满足这两个限制条件,因此几乎不可能被彻底消灭。首先它们都有人类之外的动物宿主。我们就拿流感病毒来说,它除了能够感染人,还能够感染猪、狗、猫、马、海豹,还有各种野生和家养的鸟类。就算我们暂时性地清除了人类世界里的流感病毒,它们还能源源不断地从这些天然宿主那里入侵人类世界。而我们显然不可能把这些动物全部消灭。新冠病毒也类似,尽管我们至今还不完全理解它的传播路径和来源,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它能够感染包括猫、狗、水貂、雪貂、猴子在内的很多种动物。这样一来,彻底从自然界消灭新冠病毒就变得不可能了。与此同时,流感病毒也好,新冠病毒也好,它们的传播都相当 “隐匿”。两种病毒都是存在潜伏期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感染病毒到表现出症状,往往存在几天的潜伏期(流感病毒一般是 1~3 天,新冠病毒可以长达 14 天甚至更长),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几乎不可能识别出所有病毒感染者并加以隔离,也就是说潜伏期内的病毒传播这个麻烦是很难消除的。像新冠病毒,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所谓 “无症状感染者” 的存在。这些人甚至可能从被病毒感染到身体清除病毒,整个过程毫无症状可言,却同样存在传染性。和天花、脊髓灰质炎这样的病毒不同,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传播链条难以被彻底切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大概率将与新冠长期共存记得 2020 年回老家过新年,新冠疫情的信息渐渐多起来,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个同学从上海回南昌筹办婚礼,我们谈到是不是要去取消婚宴。然后到现在都还没办成。读了王立铭老师的巡山报告,了解了传染病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传播途径,基本传播数,群体免疫,以及其他一些评估指标,还有人体免疫机制,以及基于此的疫苗制备方法。对日常看到的新闻和报道,大致也都能够看明白了。与流感类似,对于传播途径跨越人和动物,传播过程中无明显症状,特别是近来看到报道中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要完全消灭基本没有可能性,只能依托未来技术进步了,而在此之前,我们大概率要与它长期共存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非常喜欢每一期自序中的一句话:“在遥远的未来,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们正在享受生命科学点亮的阿拉丁神灯,会嘲笑我们过度的谨小慎微和心惊胆战;但是也有同样的可能,我们亲手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将会把他们的命运带向晦暗不清的未来”。王立铭教授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标准体现在他的字里行间,对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医药领域表现出的好的坏的方面他都同样关注,读他的书,你可以相信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一定会有未来。这本书关注的仅仅一个焦点,就是新冠。刚刚知道这个疫情的时候,我带着老婆孩子在哈尔滨旅游,刚刚到本来还算宽松自有的旅行,越来越被约束,街边的饮食店慢慢的关闭了,然后就是小档口和小超市逐渐关闭,然后是旅游景点,我们的旅游只能是在周边走一走,看看被冰雪彻底冻住的小溪,孩子在上面快乐的滑雪,至今记忆犹新。然后就到了 3 年之后的疫情突然解封,这个解封是随着我的感染和发烧开始的,管控 3 年我都没有轻易感染上新冠,解封后第一天我就被病毒给狠狠抓住了,难受的 5 天过去后,这件事也开始慢慢淡出我的生活。但是新冠留给我们的 3 年,却每分每秒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也留在所有中国人的记忆中。我妈也是因为新冠,才让身体的老年病越发明显,明显减少了生存的时长,病毒留给我的,只能是不好的感受。在书中,王教授阐述了新冠的种种原理分析,相反病毒真的对于我们人类的智力来说,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投入,但是难的部分永远是人类面对病毒的种种自私。在疫情面前,做为生物学上同一属性的人类,本应团结起来才能对抗来自大自然的威胁。然而讽刺的是,新冠疫情尚未结束,却已经导致全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人员交流近乎停滞,改变了数十亿人的生活轨迹,甚至还推动了全球孤立主义的重新兴盛。最该发挥领导力的世界卫生组织权力有限,还被多方敌视,甚至还出现了美国直接退出的闹剧。而关于病毒起源的种种猜测,更是成为国家之间相互攻讦的政治工具。因此,可以预见在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框架下,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等共同问题,几乎也一定是 “不见棺材不掉泪”,根本没有可能真正团结一致应对威胁。尽管全书基本都在关注新冠,王教授还是在巡山大事件一章回顾了 2020 年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于我而言,这部分才是最有意思的。所以,这样的疫情也许今后还会有,但我们的科技在不断进步,始终将能很好的解决这些科技问题,但是人类的团结问题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面对,应该探讨,应该好好去拿出一种全球合作方式的问题,只要我们齐心,相信我们能解决任何事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完成于2021.08.05王老师的第三本书,以新冠病毒为例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全新疾病。人类是如何发现这种病毒的(科赫法则);它的危险性(不算严重,死亡率不高但感染性强);有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有,正在从不同思路开发的药物分析);它从哪里来(具体未知,但能以动物为宿主传播);它能被消灭吗(不能,长期存在);人类可能消灭病毒传染病吗(不能,但可以远离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下一次疫情中人类能做得更好吗(引以为戒,对传染病的出现多研发投入,坚持)。还针对一些关于生物医学方面的热点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路和看法。除了专业术语,感觉还是比较易懂,有理有据,不愧是理科生啊。唯一不理解的是请了三个人写序还要写自序,这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精彩节目前冗长的商业吹,环节必不可少,但有点喧宾夺主,书籍最重要的应是内容。过多序毫无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从种普开始1、《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有句震聋发聩的一句话:“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能够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医学发达的基础上,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人应该熟悉一些医学常识和医学的进展,正如本书序言中说的 “人民大众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知识,不仅对自己和家庭,作为社会一员,这也是执行应负的社会责任的需要。”2、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老祖宗几千年留下了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医学技术和知识,也难免有鱼龙混杂的无知和迷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科学的程序、方法、技术从新审视中医,研究中医,也可能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重大贡献的突破口。期待老树发新芽!辨证的宏观思维(因人而异,辨证施治、治未病)与科学的微观思想(生物基因、微生物)相结合应该能绽放光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