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2021 年第六本书 《九人 ——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杰佛里・图宾 著我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兴趣由来已久,去年听顾衡老师讲过美国最高法院的系列课程,又因为金斯伯格去世,看了她的纪录片,以及一部专门说《罗伊诉韦德案》的纪录片,就更激发了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于是花了好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 1990 年到 2007 年这十七年的最高法院的故事,把每一位法官都描绘得活灵活现,展现出来这些大法官们的多面性。特别是关于堕胎案、死刑案、言论自由等等案件,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立场,关于很多法理上的思辨,非常有趣。书中的精彩内容很多,无法一一重复,但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去年金斯伯格去世,曾经引发过很多纪念,但实际上,金斯伯格在那一代法官里,似乎并不太出众,远不及第一位女性大法官奥康纳的影响力大,或许只是因为她去世的比较晚,才会更加引发现代人的关注吧。 看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曾经最爱的一部美剧《Boston Legal》(律师风云),第五季有一集就叫决战最高法院,当时正好就是《九人》这本书所写的那些大法官任职期间,还专门找了很多特型演员来演他们,非常相像,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书是好书,但自己读,不如听顾衡老师给出的讲解。这本书读的我有些晕头转向。其实自我感觉,与其自己硬啃,还真不如听顾衡老师给讲解时更加清晰明白。这本书其实是美国最高法院的断代史。更多的是最近半个世纪,两个阵营的总统,为了自己政党的利益,在最高法院通过安排法官来进行博弈的历史。本身我们对先后出场的总统就根本是囫囵半片,然后每个总统任命了谁,目的是啥,有啥表现,那真的是人物众多,千头万绪,读的云里雾里。顾衡老师提过的像桑德伯格大法官,我们多少还有点印象。而第一次接触的,人气短,没有什么显眼表现的,再加上是外国人的名字,就完全理不出头绪了。倒不是说书里有何遗漏,其实即使连总统提名了,没有获得通过的那些法官,书里都事无巨细的讲到了。但恰恰是因为如此,线索就更加繁杂了。如果我真的对这个感兴趣,用思维导图和甘特图,把历任总统认命的法官,通过的,没通过的,推行过什么侧率,造成了这样的影响,还是可以梳理清楚地。问题在于。。。。没这个兴致啊。反而是听顾衡老师给去粗取精的保留下那些核心首席大法官在任期间的所作所为,已经对美国政策的影响,收获更大一些。如果不是想要写一本和这个事件有关的书,或者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大佬,那么作为像我这样的粗读者,这本书还是不推荐吧。读起来太累。有那个精力和经济基础,建议入手顾衡老师的《顾衡好书榜》进行学习。收获更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断演进的拼图游戏2018 年 9 月某一日的北京时间晚上 11:30 左右,我小心地调节着视频的音量,以免吵到家人,当时我正在看 CNN 直播布雷特・卡瓦诺的听证会,在那不久后他将带着美国历史上参议院投票确认最高法院大法官时,两党结果分歧最严重的投票结果,勉强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而这并不是我看听证会时预想的结果。自 2008 年以来,我开始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美国政治。上一次出现让我大感意外的结果是希拉里 2016 年落选。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么一个满嘴谎话的人可以当选总统,就像罗胖说的,我就像是自己有选票一样地关注着美国大选和后续的政治发展,然后我突然发现,我读的书、看的文章、获取新闻的渠道都是来自更偏向民主党的个人和机构。即使有不少人说投给特朗普的都是没怎么接受过教育的白人,但不得否认的是,还有所谓社会精英仍是支持共和党的背后主力。那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一定有他们的理由。因此,我开始几乎是强迫自己去读偏共和党的书和文章。我开始发现,同一事件或政策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看法。通过这种对比,我大概了解了一些两党的主要分歧,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政策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果说,我强迫自己追加阅读不同类型内容是为了找到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拼图,以期更了解美国,那么看这本关于最高法院的书,就是把一些拼图拼起来,形成一个个关于美国政治的新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说特朗普当选不是造成美国社会问题的原因,而是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 “症状”。我还惊讶地发现,很多导致美国分裂的势力和洪流早已出现,只是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读的过程中,有几次我都要放弃。一个是因为这本书是译本,所有名字变成中译名,再加上各种诉讼案件的原被告名字和律师名字,还有各种政客的名字,夹杂在一起,有时经常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得不翻回来重新阅读。另一个是,毕竟是讲法律的书,对于我这个完全没有法律背景的人来说,要看清楚双方的争议点,再结合模糊的背景知识,要做到充分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但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顾衡老师说过,只有了解了美国最高法院,才能说对美国政治有深刻的认识。我在拼图的同时,还在收集更多散落的其他拼图,这是一场不断演进的拼图游戏。有人可能会说,研究美国政治有啥用,推荐收听吴伯凡老师《每周商业评论》第 81|没经营过企业的人,凭什么评论企业。吴老师说:“你不是什么,不一定意味着你就不能研究什么。有时候,恰恰有可能因为你不是什么,所以就应该研究什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值得再读因为没有法律专业背景,这是读的比较吃力的一本书,尽管作者已经尽可能通俗了。好在至少听了美国历史上 32 个司法大案,虽然角度不同,很多细节还是融汇在一起的。三点感受:一是对最高法院的实质及其与立法行政之间的关系,最高法院是大法官们政治立场的博弈,没有什么宪法原文或者历史判例是绝对的,这其中有世情民意的影响,也有大法官中自由或保守派力量的对比。同时,大法官的任命、最高法院的运作,都是政治博弈,都是控制与反控制。为了政治目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大法官们极具个人魅力,但他们也是人不是神。这也是我觉得本书最大价值所在,没有鼓吹或者贩卖。二是深刻或者更为深刻理解了美国若干政治壁垒的基本逻辑,如堕胎、种族歧视、女权、同性恋等,虽然并未改变我现在的观点,但有助于理解别的声音,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及其历史演变。三是多元化的价值。最高法院有多数意见,也有协同意见书和异议意见书,都是公开可查的,少数派从不认为自己是错的,最高法也从不理会观点的巨大分歧。我不知道其他还有什么机构是这样的。异议的存在以及允许异议的存在,是我最为认同的最高法院的核心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知历任大法官对罗伊堕胎法案被推翻是啥感想“左右最高法院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始终是他们秉持的意识形态。…… 卡斯・吉尔伯特设计的台阶,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人们的宏大想象 —— 最高法院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在更高层面上裁断是非曲直。但是,最高法院本身就是民主过程的产物,用句或许有些冷酷的话说,它既代表着最好的人的利益,也代表着最坏的人的利益。对我们的最高法院,我们无须寄予太多期望,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2022 年 6 月 24 日,罗伊堕胎法案被最高法院推翻…… 彼时适当八卦理解了一下,并无法感知它的震撼。全书阐明与重申了一个观点:堕胎法案是最高法院 / 进入最高法院者必须回答的一道题,关乎意识形态,自由 or 保守,左 or 右…… 做为晕乎乎的小白,看得眼花缭乱,但法律的思辨及与当下的碰撞,很有魅力👍好书,值得细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值得感谢的好书有追求的食客在吃到一份货真价实的美食时总是心怀感谢的,至少对厨师是这样的。同样,一位读者在读到一本精彩纷呈的好书时,也应该对作者(包括译者)心怀谢意。《九人》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我满怀谢意、对其致敬的好书。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书,我一个中文读者能享受通畅投入的阅读体验无疑首先要感谢译者。从书里可以明白的看出译者那通杀中英双文的深厚功力,他不仅明白的翻译出了文本,还把字里行间的情绪和情感也分毫不差的带了过来。那就斯卡利亚的 “我是宪法原旨主义者,但我没疯”,让我在深夜笑得在床上坐了起来,几天过去了仍然觉得回味无穷、唇齿留香。作者当然是我应该感谢的第一人。首先是他选了一个好题目。美国最高法院,这个我之前完全陌生的食物,是永远不缺精彩人物、精彩话题和精彩情节的地方。作者选择写美国最高法院,把一个既新且奇的世界纤毫毕现的展开在我的眼前。读一本书就是在看一道风景,不是所有的风景都会被展示的这么精彩的。然后是作者的高超写作能力。时而叙事,情节跌宕起伏、丝丝入扣。既有草蛇灰线般对美国社会主要法律议题的铺陈,比如堕胎,这个话题在最高法院的翻滚便是美国社会变迁的最佳活化石;也有对个别重大话题浓墨重彩的叙述,比如大名鼎鼎的 “布什诉戈尔案”,其讲述之精彩比大多数小说更耐读。时而论人,尤其是对几位大法官的介绍,让读者在读过一遍之后就基本把他们的形象印在脑子里了。笔者浅陋,曾在晚上睡觉前尝试掰着手指在心里数那几位大法官的名字,居然一遍就走通了。大法官们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顺境和困顿是和美国社会血肉相连的,作者把这层关系讲的明白地。详略得当、结构合理、读起来不累,这是本书很重要的阅读体验,非作者斤刀独运、匠意新裁不能至也。在一段叙事以后顺接一段人物介绍和分析,之后再丝滑的回到叙事模式,不知不觉间情节就推进了,人物也立了起来。登山时如果十步一景,那人就不会觉得累,读这本书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这真的是一本值得读者感谢的一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当初幻想中的圣殿作为一个法学本科毕业生,十年前在大学中,受到老师讲课、图书馆阅览的书籍和教材上所述,曾把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的缩影。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身披黑色法袍,坐在椅子上,似乎都是内敛和睿智的化身。记得看过一个段子,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一批法官曾到美国最高法院考察,美国大法官们一个个都很慎重接待,结果发现中国同仁们十分年轻,于是不接,感叹中国最高院大法官们怎么做到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最高院法官,需要多少经验和知识储备。后来得知,中国最高院的法官可以刚从校门毕业,就考入最高院,过几年即从事审判员岗位,门槛相比低得多,而且人数众多,是美国九个大法官的几十倍。从此,中国再派出最高法院法官前往,人家大法官们就再也不亲自接待了。上述段子只是我不知从哪儿看来的,但但感受到两种体制的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所以不能东施效颦。粗略翻完这部书,不好读,毕竟文化有差异。明显的感受是,美国最高法院并不是法学界的至高象牙塔。虽然大法官们学问高深、履历丰富,但他们也是凡人。最高法院所谓的公平正义,更多的在本书展现出自由派和保守派在美国当下政治格局中的角逐。美国政治,在我们看来,都是牵扯具体事务,堕胎、枪支管理、同性婚姻、种族问题,等等。正是因为美国是多元的移民社会,从存在到现在就不是一个长期统一的文化,所以他们要反反复复去在观念上、细节中去博弈这些事务。而我们中国,法治的进步固然吸收了很多美国的法治经验和程序,但也有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这些并不能从他山之石中获得现成答案,需要的是我辈中人在日常司法、执法、立法、守法中,孜孜以求,上下求索。此刻正是除夕,辞旧迎新之际,写下上述读后感。共产党宣言中说,从来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同样,中国的法治文明,要靠我们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