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都是这片土地养出来的人
费孝通老先生在本书中,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不同于其它同类的书籍,一提到 “国民性” 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费老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没有对 “你国人民” 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温润而坚定地诉说着一个个的理论。尤其值得推荐的是,关于中国与外国的婚姻大局观之差異,帮我构建了对于中国人人情世故的框架,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乡土中国虽然早就对这本大名鼎鼎的书籍有所闻,但我一直想要 “逃离农村”,所以一直拖拉着没有读🥲最近一直都在研究亲密关系的沟通(我主要针对的是家庭关系里的亲子关系)。恰好读了胡慎之的《走出原生家庭》和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两者碰撞出了火花以后,我突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九零后被称为叛逆的一代,原因恰好是九零后走出了 “差序格局”,不再尊崇熟人社会的网络,这和这和他们父母生活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我们认为乡下人的 “土气”,恰恰是他们依靠土地生存最好的证明。【这就是我用不明白好好的城里房住着,但是村里却必须浪费钱盖个不住人的空房子的地方。他们的观念里,村里的土地才是他们的根吖。】因此我也就不理解,明明是各种奇葩亲戚,却依然要勉强自己往来,同时还逼迫着下一代照做。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村落里,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因为彼此熟悉,所以做事不讲法理,只按规矩,并且不接受新的事物,这也就构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本色。因此,我理解的母亲的超强 “攀比欲” 和 “控制欲” 其实也是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一个缩影。因此,催婚生子,这就是她们存在的信念,所以,无论什么理由,如果不站在她们的角度来看,都不可能真的达成共识😰这也是一波接一波的催生电话(一打电话,就这一个主题,然后以不欢而散收场),次次如此,却照来不误的原因。结合克里希那穆提和费孝通的理念,她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因此,胡慎之说若是有必要走出原生家庭,就只能从自己出发。而沟通的问题,方法也只能从进化一代的我们出发,要结合她们的生长环境,而不是先去定性,贴上标签以后,沟通的桥梁就断了。我们今天常说的一个词叫 “合情合理”,这个 “理” 是道理的理,但在乡土社会中,它指的就是符合传统道德约束的 “礼”。维持礼治的的手段,不在于至高无上的法律,而仅仅在于自己的良心。就像乡土社会中的男女结合,感情不是放在第一位的,生育繁衍,壮大门楣,扩大人脉关系网才是首选,这也就是上一代人为什么直到今天还那么喜欢说门当户对的原因。这本书对我来说,收获真的很大!💖费孝通先生把差序格局分为了四层,便于我们去理解。首先,传统的婚姻模式,构建出了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其次,这层关系网的大小和辐射范围,取决于关系网中核心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第三,这些处在关系网中的人,受传统乡土生活的影响,常常 “以自我为中心” 作为评判一个人和一件事的标准,不仅如此,就连两个人结合的婚姻,也只被当做扩大社会关系网的一种工具;最后,在乡土社会中,想要维持关系网的正常运转,是不能单纯依靠法制的,礼制才是维持关系网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总结:1. 熟人社会:相互熟悉的耕作模式是中国乡村传统的生活模式,村民们彼此之间是互相熟悉的。2. 差序格局: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通过婚姻,来建立并且扩大自己的关系网。3. 维持乡土社会正常运行的四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震撼到赞叹这是第二遍读,书本来很薄,语言也平实好读,很容易就再读一遍。但是确切而言第二遍的收获不是十分大。第一次读时,只是对熟人社会、差序格局产生的震撼,好似当头棒喝,醍醐灌顶。这次读,前面了了,觉得时代变迁太快,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子越来越模糊。倒是后记留下印象颇深,认真研读,对费老的学术生涯思想形成与转变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其谦虚的治学精神大为赞叹,因其始终自谦,始终向学,所以才有此成就。因没有社会学理论基础,对于费老的阐述理论也没觉得不好接受,第一二种理论可以结合来看,社会自有系统,但是人的主观能动和改造作用亦不可忽视,道理不难,中学课本里就已经传输到位,但是再深里探究就不能了。能看懂和能深入思考,乃至于继续研究那就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不能同日而语了,毕竟隔着行业界限。我期待着,什么时候再一次翻看此书,第三次会否有更加深切或者说是升级般的体悟,或者这样的路子不对,而应该再看看其他社会学的著作,相互启迪,相互印证,方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