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无知,未必是不幸
主人公何小河,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人物,仿佛是一堆错综复杂的情感交织而成的集合体。他出生于中原的乡村,却选择寄身于繁华的广州,成为了一名写字楼格子间里的白领。在这座城市中,他怀揣着融入其中的渴望,然而现实与自尊却时刻提醒着他,他只是一个漂泊的异乡人。何小河热衷于文学、音乐、电影和艺术,这些精神食粮如同他生命中的浮萍,让他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然而,他的心灵却如同凌空虚蹈,悬浮无根,始终找不到真正的归属。他有着远方的故乡,却感觉自己与那里格格不入,仿佛是一个异类。他渴望能够回到老家,感受父亲的亲情,然而由于幼年丧母的创伤,父子二人都选择假装无视这份巨大的伤痛,只能相互保持距离,甚至互相伤害。何小河渴望快乐,但内心深处的创伤却让他无法真正释放自己。他们父子二人都希望能够快乐,然而却因为无法 “背叛” 母亲的逝去而始终保持着不快乐的状态。在乡亲们的眼中,何小河是一个文质彬彬、善良的人,但他们却无法理解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将他视为一个不孝的子孙。在合租的女孩眼中,何小河是一个体贴、温柔的人,甚至被誉为 “适合结婚的人”。然而,他的前女友却给了他一个残酷的判词 ——“你没有生活”。这让他在感情世界中备受打击,尽管他一直深爱着前女友小港,但最终却迎来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何小河渴望爱情,却又感到自己无力给予。他心中有恨,但却总是选择克制、礼貌和谦和。他忧愤于社会的诸多问题与不公,然而最终只能将这些情感归于隐忍、无奈和绝望。他的外表看似疏离、淡漠、无情,但实际上却隐藏着深深的忧愤和柔情的祈祷。何小河,这个矛盾的堆积体,在生活的漩涡中挣扎、寻觅,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和幸福。他的故事如同一幅复杂的画卷,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那些深藏不露的情感与挣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疏离感是城市漂泊者的特征吗?读这本小说时的感觉是,心情越来越沉重,不断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一个词 "疏离"。【疏离感主要是从心理层面来说的,它描述的是个体与周围的人、环境或现实之间的脱节感。当一个人感到疏离时,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或他人不相关,甚至被排斥。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孤独、困惑、无助或无力感。疏离感通常涉及到社会孤立感、无意义感、自我分离感等消极的情感。疏离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通常涵盖以下一些方面:社会孤立感:个体可能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或社会群体格格不入,难以融入或建立紧密的联系。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社交支持和归属感。无意义感:个体可能对生活或特定事物失去兴趣和热情,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或价值。他们可能感到困惑和迷茫,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自我分离感:个体可能感到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脱节,难以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或能力产生怀疑,导致自我认同的困惑。不可控制感:个体可能感到自己对外部环境或自身生活缺乏掌控力,无法有效地应对挑战或改变现状。这种无力感可能使他们感到沮丧和挫败。压迫拘束感:个体可能感到受到社会规范、期望或他人评价的束缚,难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他们可能感到压抑和受限,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上有关疏离感的描述,来自从【文心一言】的搜索,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本书主人公何小河和书中许多在大城市 "漂泊" 的年轻人的困惑。当何小河想要摆脱 "被他人允许" 的生活,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他就会遭到周围人的不理解,批评甚至围攻。而他是没机会,也没有能力进行申辩的,因为社会环境不允许,传统道德习俗不允许。而假装地生活,总去做讨好他人却违背内心意愿的事,一个人又能坚持多久呢?何小河选择了逃离。他先是从家乡(熟人社会)逃到深圳(陌生人社会),最后因 "见死不救" 遭网爆,被人肉搜索,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陌生人的围攻和骚扰。他无力反抗,于是又选择了逃离。扔掉一切身份,成为流浪汉,靠捡拾垃圾桶里的残羹剩饭为生。这次,他没有选择逃离到其他城市,因为他知道没有用,因为网络已经控制了他能到达的世界每一个角落。他选择了与这个世界疏离,只留下一个看起来弱智的流浪汉的身体在这个世界徜徉,而让自己的心灵属于自己,做一个有尊严的流浪汉。他甚至渐渐失去了说话的意愿,表达情绪的意愿,仅与自己的内心交流。为了不必解释,不必求理解,不必过被允许的生活,何小河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古代贤人对世界看不惯了,可以选择做隐士。他们做得到,因为那时条件允许。他们可以选择种地、砍柴、打鱼以维持生计。他们钻进山林,或坐着小船顺流而下,就隐身了。现代人,想做隐士,已经没那个可能了。成为城市流浪汉,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了,因为在人群里,找吃的东西、住的地方,更容易。大隐隐于市,成一个笑话了。文心一言好意提醒我,疏离是一种精神疾病,应该找医生诊治。然而,疏离可能也是一种内心的需求,一种我们的内心对不符合我们意愿的规训、强制 "说不" 的方式。我不禁对 "宽容的人文环境" 应该什么样展开了想象。另外,从熟人社会,换到陌生人社会生活,如何建立让自己感觉舒适的人际关系,关系到生存与发展。例如,如何恰如其分地表现自我,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回应对方的需求,都是需要学习的。这可能也是 “撞空” 的一个解。不然,像何小河那样 “撞空”,会造成对彼此的伤害。本书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出彩,经常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真是太喜欢了,期待作者的后续作品尽快 “出炉”。摘录少许如下,请您感受一下宥予的文字质感:【事情的解决常常就是这样,有人妥协了,但说解决也没错,有人妥协就是另一些人的解决。】【或许太过翔实的记忆,会像移植的器官,引起排异反应。那不是疼痛,就是不舒服,有一个痒停在那儿,仿佛在膨胀扩散,其实没有,它始终那么大,我期待它爆炸,所有的记忆,像火山一样喷涌出去,可以覆盖大半个中国。可它不会爆炸,我知道,特别知道。】【人们喜欢用事后毫无反思的温情,去涂抹曾经的伤害,以一种过来人的心态,轻松地妥协了,似乎包上一层漂亮的糖纸,那种无奈就能被接受,甚至被夸奖,成为一种值得怀念的共同记忆,可是我做不到。】【我往前走,拉开窗帘,那种连续的响声,给世界装上一个拉链。】【天上的云不多,每一朵都很认真。我望着小港的眼睛,它们没有试图游过来,我转向别处。天空蓝得纯真且难过,让人想问问那后面是什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宥予解释《撞空》这个意象是在描述何小河为代表的这一代年轻人的共同生命体验:当他们尝试对世界、社会、情感、家庭、生活建立自己的理解时,发现从前的经验不能给出一个解释和归宿,于是他们只能在慌乱中尝试抓住点儿什么。比如何小河尝试以女友为归宿,或者有的人尝试以买下一所房子好称之为是自己的家,或者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都是在努力构建新的生活。他表现得麻木,是因为他总是对别人的痛苦感受得太敏锐,总想要去爱身边所有的人。可是他又从来没有在一个能坦然表达这些情感的环境里生活过,不知道人该怎么彼此走近。然而有一天,假如当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朝着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活边界去撞一下,他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边界可以拦住他,他会撞一个空,然后在惯性之下一直滑落。这种状态就是他要刺中的那个 “真东西”,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情节和方式去表现。读小说多了,翻前面几页就能大致知道作者的功夫如何,比如他的语言质感,比如他的感受能力,比如他在选择故事切入点和叙事视角时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术。作者宥予在这些方面都异乎寻常地成熟和富于才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