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可以,简直可以成为六星的小说。

    1. 如果我说本书中所展现的历史厚重感堪比红楼梦,会不会显得这个滥竽充数的读书爱好者会被骂?(前提是要同时阅读过两本书啊,哈哈)2. 就社会意义而言,本书的所展示的人格魅力比梁山好汉的要高大上(梁山好汉貌似没有多少个好同志);所展示的人性智慧要高于三国演义的英雄们;就描绘技术而言,此书比金瓶梅舒服多了。3. 如果同学们读过此书,且有雷同这样感觉好的小说,敬请推荐。4. 本人二十多年前读过此书,因朋友夸赞此书,顺便重复阅读,又生许多感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纯朴与历史

      每日一书:《黄河东流去》。在历史的天平上,痛苦和坚强,忍耐和信心,眼泪和鲜血,愤怒和斗争,都是同一重量的砝码。它们互为因果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这本书的名字叫《黄河东流去》。但她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故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空前浩劫的事件。在这个大灾难、大迁徙的过程中,我主要写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写了他们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写了这次大流浪中,在他们身上闪发出来的黄金一样的品质和纯朴的感情。女孩子叫梁晴,是梁恩老汉的独生女儿。男孩子姓海,叫海天亮,他是梁恩老汉在船行里一个烧香师弟的孩子。“七七事变” 前一年送到他的船上来学撑船的。河水绕着两岸大堤上的坝头,在河道里走着 “之” 字形,像笸箩一样大的漩涡,一个接一个地呼叫着,咆哮着。梁恩老汉看着河里的波涛,叮嘱着说:“天亮,前边大流靠北岸了。” 黄河是 “铜头铁尾豆腐腰”:从青海、甘肃到郑州,两岸多是高山深谷,约束着河水,很少泛滥,所以人们把它称为 “铜头”;郑州以东,黄河奔入大平原,“哗” 地一下像扇面似的散开,河滩足有十多里宽,两岸全凭大堤护拦,这一段决口最多,因此被叫做 “豆腐腰”;济南以下,东流入海,河道又窄起来,叫做 “铁尾”。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 “家” 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做 “家”,把老婆叫做 “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 “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 “国家” 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黄昏时候,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湖面上升起,水面闪着像鱼鳞似的银光,夜显得更静了。微风从芦苇中漏出来,引起一阵犹如私语的萧瑟。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不相信有天堂,他们也不敢奢望死后能进天堂。却相信有地狱,还有十八层地狱,民间流传的《目莲救母》,就是这种地狱里的故事。他们牢固的伦理观念,只是想到人的归宿是死后不要进地狱,而是回到阴间那一个 “家” 里去。他跟很多农民一样,认为说书唱戏这些行业,是 “下九流” 的行当,不是正经人家干的事情。城里人是 “笑贫不笑娼”,乡下人却是 “笑娼不笑贫”。可是后来我才醒悟过来,什么天灾?屁!全是人祸!汤恩伯军队在咱河南住了五六年,派粮,派差,派款。连枪都是老百姓花钱给他们买的。可是日本鬼子还没有来,几十万队伍全放羊跑了。要这种队伍干什么?……” 别看小百姓都不敢吭声,都只会叹气、流眼泪,古人说过‘千人所指,无疾而亡’,别看眼泪是一泡水,流得多了,也能淹死他们这群龟孙,‘天下没有不倒的捻捻转’,总有一天,要叫老蒋这个杂种知道知道老百姓是不能得罪的!” 他说着捋着自己的胡子,表现出无限愤慨和鄙视。洛阳城里的雄鸡刚刚唱过了头遍,洛河板桥上的晨霜,已经踏满了行人的足迹。这几户农民默默地离别洛阳,向着黄泛区出发了。他们推着车子,挑着筐子,拄着棍子,挎着篮子,他们的篮子里盛着痛苦,盛着眼泪,也盛着人类这一段历史。在历史的天平上,痛苦和坚强,忍耐和信心,眼泪和鲜血,愤怒和斗争,都是同一重量的砝码。它们互为因果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中国人民的忍耐力是惊人的。他们可以背负着两肩石磨生活,他们可以不用任何麻醉药品 “刮骨疗毒”,但忍耐是有限度的。它和一切事物一样,“物极必反”,“无往不复”。水是至柔之物,但聚集起来,可以穿透石壁岩层。弹簧压下去的力度和弹出来的力度是相等的。当黄泛区的人们,经历了巨大的痛苦牺牲,怀着激动心情在日以继夜开垦荒地,重建家园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成为锯倒国民党政权的一把最有力的锯子。一九四八年,在决定历史命运的淮海决战中,黄泛区农民们的小车又推出来了。这成千上万辆的小车上,推的不是当年逃荒的锅碗瓢勺,而是一车车粮食、香油、军鞋和炮弹。这大约是一些军事家们没有计算在内的一种力量。他们只知道水可以载船,不知道水会变作巨浪还可以覆船。中国农民的独轮车,把历史推向了前进。“人心向背” 是一颗最厉害的原子弹。像黄泛区的农民,他们经历了一场洪水的浩劫,一场蝗虫的浩劫,一场大旱灾的浩劫。会不会有新的浩劫呢?答复是肯定的。但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向前进的,谁也阻挡不了,浩劫仍然会被战胜,困难仍然会被克服。因为历史不单是痛苦和牺牲的记录,她还给予了人们坚强、勇敢,智慧和信心。一个具有深厚道德精神的民族,不会在历史上消失,强烈的同情心、团聚力,和传统的道德力量铸成了这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坚强精神支柱。我是在十四岁时,开始接触到黄泛区的难民流浪生活的。一九四二年,我作为一个流亡学生,随同大批黄泛区难民,由洛阳逃到西安。当时的陇海铁路线,是一条饥饿的走廊,成千上万的难民,向西边缓缓地移动着,他们推着小车,挑着破筐,挎着篮子,小车上放着锅碗,筐子里坐着孩子,篮子里放着捡来的草根树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黄河东流去》是最近读的一本书,看得过程中,好几次都被书中的故事感动到。推荐大家阅读。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源起看这本还是从《决战》这本书开始,当时决战中提到了 “蒋介石对解放军准备发动淮海战役的意图仍毫不了解。但已成惊弓之鸟的他,担心解放军会南下攻袭徐州,并且认为将从西面向徐州发起攻击。因此,他考虑的第一着是派军队伪装解放军掘开鲁西南的黄河堤岸,用洪水阻挡解放军从山东南下,重演抗战初期花园口决堤的做法” 这段提到花园口决堤的故事引起我的兴趣,在电子书中查找相关的资料,就找到了这本《黄河东流去》的小说。梗概这篇小说讲了当年黄河花园口堤坝被挖开后,黄河水泛淹没赤杨岗村,农民们背井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土地,描绘了在失去了土地后,农民们在死亡线上挣扎下的伦理和生活。作者为我们讲了 7 个主要农户他们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中,介绍了他们的痛苦和忍耐,也介绍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敢。用作者的原话来说就想通过这一段历史,寻找中华民族生存的 “信心”。感受小说的画面感很强,在读的过程中会很容易入戏,仿佛回到了当时的场景,体验着农民们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长松买地长松在赤杨岗他也是个贫苦农户。他今年有三十二三岁年纪,却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爸爸了。家里七八口人,只有二亩多土地。平常打的粮食,不够两个月吃,全凭他去推盐,挣点脚力钱勉强过活。省吃俭用地攒了六七十块钱。一个月前,地主海四维从开封回村子一趟,他突然把一块本来要卖三十块钱的砂礓地价落到二十元一亩。为有个生存的根本,长松决定买这块地,他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等到他把这些钱凑够,送到海四维手里,换成一张白棉纸地契文书回到家里的时候,家里已是米光面净了。当长松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时,虽然它只是一块砂礓地,但他内心的心情还是很满足的,作者在小说了给了一段很精彩的内心描述:这天夜里,长松没有睡着觉,半夜里一个人悄悄跑到那块砂礓地头,对着满天星星,想笑又想哭。他蹲在地上,抓了一把土放在鼻子前闻了闻,土里边好像有一股鲜甜的香味;这是他小时候最爱闻的味道。最后他索性躺在地上,让身体紧贴着湿润的泥土,他觉得舒服极了。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这个三十多岁的穷汉子,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月亮是这么美,他终于像小孩子似的对着月亮说:“月奶奶,保佑我吧!今年八月十五,我家给你蒸个大枣糕!我海长松如今是十来亩地的‘户’了!” 长松他夜里推粪,白天翻地,他好像要把这浑身的汗水,浇灌在这块瘠薄的土地上。可是就在他准备好好浇灌他的土地时,黄河水来了,瞬间将他所有的希望都撕碎了。海长松,这个赤杨岗村最有力气,最能干活的汉子,此刻却像生了一场大病:细长有神的眼睛失去了光彩,紫红色的脸盘,也像是罩上了一层乌云。从昨天早晨到今天早晨,这一天对他来说,变化太大了。他好像从充满希望的山巅,一下跌落进悲哀的深渊。他机械地向坑里填埋着黄土,两只大手也哆嗦得厉害。要知道,他填埋的不光是他的镰刀和黄铜烟袋锅,也是填埋着他的心血和希望啊。他的鼻子一酸,一股止不住的泪水,涌出了眼眶。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坑里的镰刀和烟袋锅完全看不见了。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 送别嫦娥嫦娥是小说中海天亮的妹妹,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为了生计决定坐火车去宝鸡工厂里干活。小说中描写了在车站送别嫦娥的一个场景梁晴看她那高兴的样子,嘴上笑着,眼泪却止不住偷偷往下掉。她把嫦娥送上火车,嫦娥还从火车窗子里探出头对她说:“晴姐,这里边跟个小房子一样!还有长板凳能坐。” 她说着高兴得脸都发红了。梁晴喊着说:“好好坐那儿吧,别乱跑。” 火车开动了,嫦娥身子摇晃了一下,脸忽然变得惨白了。火车开快了,她忽然又把头探出来朝梁晴大声喊着:“嫂子!嫂子……” 梁晴飞快地追着火车喊着:“嫦娥!嫦娥!” 她一直跑到站台尽头,被一个铁路警察拦住了,她隐隐约约地听到嫦娥喊的声音:“嫂子!嫂子!……” 出来站房门儿,徐秋斋拄着棍赶来了。梁晴说:“大爷,你怎么也来了?” 徐秋斋拿着一张纸条说:“我写的这个地址嫦娥忘记带了!你们走得太慌张了。” 梁晴看着那张地址,“啊呀” 了一声,她觉得两眼一黑,几乎晕倒在地上。她忽然感到她们两个从此难见面了。… 看到这一幕,每个人的心都会被揪起,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失去了地址等于就失去了重逢的机会。几年后,当嫦娥的母亲踏上寻找女儿之旅时,看到的只是如下的场景:第二天,李麦还是找到了 “工业合作社” 的旧址,只见一片残破泥屋,墙倒屋塌,枯草荒棘,渺没人迹。李麦默默地看着这一片断墙残壁,想起自己的女儿嫦娥,就是在这里吃饭长大的,由不得洒下几滴眼泪…… 小说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小说不仅仅为我们描述了黄泛区农民的辛酸,更为我们表现了他们在离开土地后的坚忍。这种坚忍的品质在慢慢积聚,最后爆发出来惊人的力量:一九四八年,在决定历史命运的淮海决战中,黄泛区农民们的小车又推出来了。这成千上万辆的小车上,推的不是当年逃荒的锅碗瓢勺,而是一车车粮食、香油、军鞋和炮弹。这大约是一些军事家们没有计算在内的一种力量。他们只知道水可以载船,不知道水会变作巨浪还可以覆船。中国农民的独轮车,把历史推向了前进。“人心向背” 是一颗最厉害的原子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生不息

          勤劳,朴素,漂亮,坚韧,乐观,执拗,自私,愚昧,恶毒,邪恶,人生百态,应有尽有。肯定是老百姓优秀的品质和苦难的经历,感动了上天,终于让我们的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时候。人物的命运始终牵动着我的心绪,感谢作者让老乡们都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现实的残酷肯定是比书中更甚,天道轮回,已经降大任于斯人矣。乡土情节,乡里乡亲在现代社会的慢慢淡却,着实让人唏嘘,人们之间少了一份关爱互相,多了一份冷漠暴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苦难的模样和中华民族的韧性都在这本书中呈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震撼

              看历史课本,浅浅的,以上帝视角知道那时候的百姓苦。这书里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遭的罪,受的苦,艰难的活着。更深刻的感受到为什么老百姓前赴后继,为什么甘洒热血也要追随共产党。中国老百姓的骨子里是淳朴,一个劲的淳朴。谁对咱好,咱十倍报答。不惹事,不怕事的内心准则,体现在每一件为人处事上。也给现在的人民公仆一个很好的视角,体悟下应该怎样做公仆,应该抱持什么初心,兑现怎样的使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花园口决堤”,一个历史概念,背后却是多少心酸记忆。逝去的这段时光里,有大善大恶,人情冷暖,令人抓狂的无奈,废墟里生长出希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