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还是制度批评的老调
最近有一批历史书,将一段历史用通俗白话文讲述,可通病都是对自身文化和制度的批判,典型的夹带私货,曲笔制度批判,自然是皇帝昏庸,官场是腐败,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所以才落后挨打。本书以嘉庆十八年(1813 年)发生的一起邪教 “天理教” 在皇宫暴乱事件为书名,简述嘉庆的一生,嘉庆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从 1796 年登基,在位 25 年。嘉庆登基时,大清已经立国 180 年,入关 152 年,开始走下坡路,但我们不必为此苛责,和嘉庆同年即位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哪里还是奴隶制。大清朝的大一统将农耕社会的管理体系达到极致,对于农耕社会轻徭薄赋,皇权不下县,只要是太平年景百姓属于自治状态,“山高皇帝远”,皇帝的好坏和普通百姓无关,作者吹捧 “弱宋”,贬低明清,明显的偏颇,中国地域广大,嘉庆时人口已经达到 3.8 亿,当时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只有到嘉庆死后(1820),英国的鸦片输入,偷取制茶技术,扶植日本生丝,让中国的对外贸易从顺差到逆差,国力衰弱,而嘉庆等皇帝拘泥祖训,在财政税收上不敢开源,道光等虽然勤俭节流,但从小身居深宫的皇帝,已经不能和开国皇帝相比,斗不过官僚,中国如果没有强中央的转移支付和劫富济贫,难免地方失衡,八旗涣散,到太平天国时,只有依靠地方势力保境安民,自然国家开始分崩离析,皇帝是代表黎民百姓制衡官僚士大夫队伍,而官僚队伍(由科举制度保证流动性),皇权监督官僚体系的效率,王朝衰落不是皇权太强,而是皇帝羸弱,强势皇权会让 “官不聊生”,西方一直畏惧中华帝国的庞大体量,一直用各种洗脑术抨击强中央的大一统,将统一领导视为落后,而中华民族对国家分裂,军阀混战的苦痛的灾难,在史书中不断强调其危害,殷鉴不远。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寄生者毕竟体量太小,害怕造到被寄生者的反噬。康熙学过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研究过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所著的《几何原本》。康熙甚至见过最早的手摇计算器。但康熙特地叮嘱太子,这些好东西 “勿为蒙汉所学”。英国人那些两层夹板的战舰,燧发枪、望远镜、新式铸铁炮,乾隆统统都见过,他自己还把燧发枪当猎枪使。但是,外面这些新生事物只有统治者才能接触到,为了维护自己那正统性有缺陷的统治,皇帝不允许民众有任何自己的思想。乾隆故意将跟欧洲科技有关的文书全部用满文来书写,存在宫里,就是怕汉臣看见或是外流。康熙晚年,清朝的国库就已经亏空巨大。照这样下去,“胡虏无百年之作” 又将上演。真正的一代英主雍正上台,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政策,硬生生挽救了清朝的财政危机。等到乾隆晚年,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当然这回更严重了。接任的嘉庆、道光或许都是好人,但也都是平庸之人。他们都尽了力,清朝的滑落已经难以挽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用诙谐的文字讨论严肃的问题,无可厚非,甚至值得提倡、推荐,可惜作者没有把本书主题 —— 皇权政治在清代逐渐走向系统性死局的逻辑给说清楚。到底是皇权本身的问题?还是满族统治者的问题?假如是皇权的内在问题,那就与满汉谁当皇帝无关,那么所谓清代皇帝们的统治合法性焦虑就不能算是皇权的致命伤,或者说有没有这颗毒瘤(导致了文字狱与外国使臣跪拜礼等问题),皇权政治都会走向死局。假如是满族统治者的问题,那么皇权就不必然走向死局,不断试错换皇帝甚至换朝代就行,但是那些让清朝皇帝深恶痛绝却无可奈何的官场陋习又都可以追溯到明朝,而这些官场陋习即便不是因,也是皇权政治崩溃过程中的并发症。我的读后感是作者游走在这两种解释中,虽然都做了诸多论述,但却能看得出徘徊犹豫。其实读历史倒也不必非要找出唯一的逻辑线,或者说历史本来就是不同的逻辑都能讲得通的。我觉得作为历史专著,能就一条线剖析地足够深,就算得上一本好书,反倒胜过两三条逻辑线同时推进却皆浮皮潦草之作,后者有时甚至会起到彼此抵消的作用,仿佛讨论了许多却又像什么也没说,往小处说这是和历史的稀泥,往大处说是知识分子的乡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的好几个疑问都找到答案了。这本书里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和对清朝很多弊病问题的深入解读。让我收获很多。比如说大清的皇帝为什么要对俄国,德国,英国的来史人员必须要执行三跪九叩的这个问题。还有我之前一直想了解的火气其实在明朝已经非常的流行,为什么清朝没有把火气延续发扬光大下去。还有清朝的贪腐问题为什么难以有效遏制。等等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我都找到了一些相关的答案和论据。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咸丰时期,外国使臣要来亲递国书,咸丰皇帝因为外国使臣不肯三跪九叩,死活不予接见,甚至为此扣押并虐杀了英法方派出的巴夏礼使团,间接引来了英法联军。打不过了,咸丰就跑到热河,反正就是不见。 后来咸丰异想天开,宁可放弃所有关税,让洋人多挣钱;宁可找俄国人调停,把外东北割给俄国人作为酬谢;宁可死在热河 —— 总之,外国使臣不行跪拜礼,就是坚决不见。咸丰死后,同治孤儿寡母的,眼看实在拦不住洋人,最后通过长达三个月的谈判,让洋人把三鞠躬升级为五鞠躬 —— 见其他国家的君主时是三鞠躬,见大清皇帝要五鞠躬,反正大清皇帝就是要比其他君主高一级! 就是这个简单的鞠躬问题,明明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却被咸丰搞得割地赔款,至今收不回来。在国家利益和虚礼之间,清代统治者是宁可放弃国家利益的。为何会这样呢?前面说了,古代中国是没有平等的外交体系的,只有朝贡体系。在皇帝看来,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就是我大清;世界上只有一位皇帝,就是我大清皇帝。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地,仰慕教化,来我天朝学习、进贡的。英夷要以平等的身份来和大清做生意,见了皇帝也不行三跪九叩大礼,这是要破坏古代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大清绝不接受。所谓的朝贡体系,对中国其实是没什么实际好处的。在英国人之前,东亚和东南亚的小国家来中国进贡,可以从中获取丰厚回报。因为明清两代都本着 “厚往薄来” 的原则,只要在名义上藩属中国,进贡一些当地不值钱的土特产,中国皇帝往往要赏赐价值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礼品,所以这些小国朝贡上瘾,隔三差五就来进贡。磕个头也没啥大不了的,只要给钱,能磕到你破产!在朝贡体系中,中国耗费巨大,除了赢得一个 “万国来朝” 的虚名,没什么切实利益。在明代,朝贡国一度达到一百四十八个,这得贴出去多少钱啊!为此,明代还多次下令,让这些藩属国减少朝贡次数,天天来挺烦的,也没那么多钱打发他们。到了清代,朝贡国只有十七八个,虽然不多,但同样是赔钱买卖,只给自己营造了一个 “天朝上国” 的幻象。明知赔钱,明清两代为何还要消耗巨额财力维持朝贡体系?除了 “天朝上国” 这个虚名实在好听外,还因为朝贡体系里隐藏了一个十分诡异的东西 —— 正统性。古代王朝是无所谓 “人民的选择” 的,君权神授,上天指定,就是正统。但是要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也要费一番功夫。清末民初的史学家孟森曾详细剖析古代王朝的正统性,其重要原则有两条:“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按孟森的说法,“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意思是,从秦至清,两千多年来各王朝政权最服众的只有汉朝和明朝。汉高祖刘邦推翻的是不得人心的暴秦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推翻的是落后的外族统治,二者的初衷都是为民除暴,重塑江山,初衷 “正”,得国自然 “正”。其他朝代,要么目的不纯,要么手段不正。比如曹魏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位,建立晋朝;北周隋国公杨坚夺了女婿北周静帝的江山,建立隋朝;后周御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后周恭帝年幼,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均属于臣子以下犯上,初衷也不是为民除暴,而是自己贪心想当皇帝,其正统性均无法与汉、明两朝相提并论。按照这个逻辑,元清两代是得国最不正的。元代是外族入侵,不必多说。大清前身是后金,后金发家之地是辽东,当地原本有明成祖朱棣设置的努尔干都司,治下皆大明子民。后金开国大汗努尔哈赤曾在李成梁手下做过多年的小弟,万历十一年(1583 年),被大明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万历十七年(1589 年),受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严格来讲,努尔哈赤创立后金,属于地方军阀割地叛乱,一开始就不存在正统性。对于自己得国不正的言论,大清统治者自然会激烈驳斥、残酷镇压。明亡之后,大儒吕留良伤心国变,拒不出仕。吕留良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可惜未能如愿。其弟子曾静深受影响,异想天开地给岳飞的后代 —— 陕甘总督岳钟琪写信,劝他起兵反清复明。岳钟琪哪里会那么天真,反手就把曾静交给了雍正。雍正审理 “曾静案” 后,觉得杀曾静容易,堵天下人的悠悠之口难,对其反清复明思想的源头 —— 吕留良更是痛恨不已。此时,吕留良已经死去四十多年了,雍正仍然下令将其开棺戮尸。吕留良的子孙及门人,或遭戮尸,或遭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酷烈。直至 1909 年清廷颁布新律,禁止蓄奴,吕氏子孙才摆脱为奴为婢的命运。收拾完吕留良一脉,雍正又特地写了《大义觉迷录》,留曾静一条命,让他作为 “反面教材”,忏悔讲解。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解释道:明朝亡国,并不是亡在我大清手里,而是亡在流寇李自成手里,是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请我们来给崇祯皇帝报仇的。大清干掉了李自成,为崇祯皇帝报了仇,是有大恩于明朝的。只是崇祯上吊后,明朝后继无人,我们这才无可奈何地坐了天下。所以大清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归,乃道义之当!自古,天下没有比我大清更名正言顺的王朝了!雍正的话貌似无懈可击,实际上有很大缺陷。清军入关后,前后诱骗并屠杀了超过一万名明朝宗室。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在北京被抓,被多尔衮以冒充皇室的名义杀掉;崇祯第四子朱慈炤隐姓埋名,一直藏到七十五岁,暴露身份后,仍然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丝毫不顾念他年事已高,朱慈炤的子孙也一同被害。雍正的 “明朝后继无人,大清才不得已顺天应民,坐了天下” 的说法,不攻自破。更何况清军入关后,杀戮甚惨,以至于流寇头子张献忠的义子李定国都看不下去了,宣布归顺南明永历朝廷,对抗清廷。曾静身陷囹圄后,小命捏在大清统治者手里,哪里还敢再反驳。虽然雍正发誓不杀曾静,并下令爱新觉罗的子孙后代都不得违背此誓言,但是雍正死后,乾隆刚一登基,就把曾静给剐了。清朝皇帝对自己的执政合法性极为敏感,以至于清代文字狱之惨烈,蔚为空前。清初,政权不稳,大清统治者这么敏感,也还好理解,但阿美士德访华时,大清已立国一百七十多年,许多满人连满语都不会说了,这根基已经够稳定了吧,为何嘉庆还是这么敏感呢?这里要扯一个名词 —— 世俗理性,简单地理解就是 “基于现实社会的实用主义”。大清各种奇葩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世俗理性。同样是古代王朝,唐代可以开放包容各族,吸引无数外国人来长安定居;宋代可以开辟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一路通到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明代可以大方地承认自己的火器落后,对弗朗机火炮十分好奇,千方百计地弄过来研究,这些都是世俗理性。做生意可以挣钱,那就做生意;开辟新航线可以打开新市场,那就开辟新航线;火器落后,那就引进先进火器。一切从基于现实的实用主义出发,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而大清不同,因为大清自诩的正统性存在极大缺陷,所以任何事物都要先上纲上线,绝不能影响大清的正统性,这就必然会抛弃世俗理性。康熙朝的戴梓,发明了能二十八枚子弹连发的二十八连珠火铣,这可以算是现代机关枪的前身了,比欧洲人发明机关枪早两百多年,威力和先进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而康熙想到的不是这东西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而是不能被汉人掌握了来打满人;马戛尔尼请求发展贸易,乾隆想到的不是能不能提高国民收入,而是不能让汉人与洋人勾结,排挤满人;《天工开物》这种纯技术类书籍传播时,大清不会因为它能提高生产力而推广,反而将其列为禁书,以免开启民智;《海国图志》这种记载了当时各主要国家位置和风土人情、详细介绍了各强国已掌握的先进科技的书,会动摇民众心中 “大清乃天朝上国、天下共主,无所不有” 的传统观念,也要迅速查禁。后来,这本中国人写的书传入日本,迅速开启了日本的近代化,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大清。为了维护自己那迂腐可笑的 “正统性”,大清可以禁掉一切外来的先进科技,切断一切可疑的思想苗头。不符合自己正统性的东西、可以证明自己说法存在缺陷的东西,直接毁掉,统统毁掉!没有了证据,就不能证明他们的说法有缺陷了。然后,那存在缺陷的正统性,就成了 “天命所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嘉庆十八年:大清的滑落》这本书,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将我们带入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让人深感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嘉庆年间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清王朝的衰落有了深刻的反思。首先,书中对嘉庆皇帝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他既不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也不是一个昏庸无道的暴君,而是一个在复杂历史背景下挣扎的中衰之主。他接手的帝国,外表看似光鲜,实则已是千疮百孔。父亲乾隆留给他的,是一个腐败成风、糜烂不堪的官僚体系。嘉庆帝面对如此烂摊子,既无力大刀阔斧改革,也缺乏魄力改变现状,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势倾颓。这种无奈与挣扎,让人深感同情与惋惜。其次,书中对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尤为引人入胜。和珅的陨落,不仅是嘉庆帝对腐败官僚体系的一次重拳出击,更是清朝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然而,和珅的清算虽然大快人心,却也仅是治标不治本。它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官僚体系的根深蒂固、贪污腐败的普遍化,以及皇权对地方控制力的削弱。嘉庆帝的反腐斗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腐败现象,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已成定局。此外,书中还深刻反思了世界坐标下近代中国陷入愚昧落后状态无法自拔的种种原因。当西方列强纷纷崛起时,大清帝国却仍在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英国使团的访华,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活动,更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激烈碰撞。书中通过这一事件,揭示了清朝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与傲慢,以及这种无知与傲慢如何导致了大清帝国的衰落。这种深刻的反思,让人不禁为清王朝的命运扼腕叹息。读完此书,我深感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嘉庆十八年的大清的滑落,不仅是嘉庆帝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清王朝的悲剧。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时代的兴衰都与权力斗争、经济困境、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同时,我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感谢那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付出辛勤努力的人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以历史切片式的故事,解析帝制集权下官员与民众的生存环境。《嘉庆十八年:大清的滑落》是一部由闫燎原所著的历史著作,该书以嘉庆十八年(1813 年)为关键时间节点,深入探讨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书中通过分析嘉庆帝时期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如 “乾隆与嘉庆的权力交接”、“清算和珅”、“陈德行刺案”、“淮安奇案”、“癸酉之变”、“铜钱通胀”、“英国使团访华” 以及 “兵部行印失窃案” 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嘉庆时代的中国社会状况。嘉庆帝在位时期,面临着官僚体系的腐败、国势的倾颓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多重挑战。书中特别提到了 “癸酉之变”,即天理教起义者攻入紫禁城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清朝军事上的衰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同时,书中还对嘉庆帝个人的性格和统治风格进行了剖析,指出他的平庸和无力感,以及在处理国家危机时的挣扎和无奈。作者闫燎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与无奈。这本书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还深刻反思了中国在世界坐标下陷入落后状态的原因,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本质与原因的视角。《嘉庆十八年:大清的滑落》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历史著作,它不仅对历史学者和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具有吸引力,也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通过对嘉庆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入剖析和反思,书中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现实、思考未来的重要启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早已注定的衰落对于清朝,我们更熟知的是康雍乾三任皇帝,或者是后期的道光咸丰等,对于夹在中间的嘉庆,似乎没多大的印象。究竟嘉庆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面对乾隆留下来的看似富裕的国家,他是否又过得很舒服呢?本书从嘉庆帝这样一个视角,带我们走进清朝,让我们能了解一个较为真实的清朝,读罢后的确只剩一声唏嘘。总以为 “康乾盛世” 后,留下的应该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接任的皇帝不说继续发扬光大,维持住原状总归是不难的。可是看完后才发现不尽然。乾隆留下的清朝是 “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 的天下,以及一个早已腐败成风、糜烂不堪的官僚体系。所以尽管知道要人人都当清官是不可能的,就连曾国藩这样的圣人都得 “走走关系”,但是看到嘉庆时期官僚体制内部的人人皆贪,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气愤。曾几何时,旗人也是威风凛凛战斗力十足的,不过几代人的时间,军队战斗力继续下降,人生目标似乎只剩下 “捞钱”“享乐”?嘉庆并不算坏,也看到了官僚体制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可是除了一次次地发出长篇大论劝诫百官,还有其他办法吗?没有的,该贪的照样贪,想当清官的人反而丢了人头,可悲,也真的挺可怜嘉庆的。除了内部腐败,通货膨胀等问题,大清的自视清高也是个问题。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向外学习,却执念于 “三跪九叩” 的正统性,只当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错失了很多可以发展的机会。不过也是,在他们传统的观念里,权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受到威胁的,想发展经济改变生产关系,不是让 “刁民” 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这还怎么加强统治?所以宁愿关闭机会维护自身的贵族利益。所以说,其实清朝衰落的种子早已埋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弊端已经显现,只是大家都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看不到任何改变的方法。看完后,除了叹气只能叹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你要不想被拍死在沙滩上,只能拼命往前赶。而清朝,或者说每一任君主,都假装看不到,大权在握最重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王朝衰落原因清朝的兴衰历程,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王朝发展轨迹的缩影。从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 1912 年溥仪退位,清朝的统治跨越了近三个世纪,总计 296 年。这个时间跨度内,清朝经历了从兴起到鼎盛,再到衰落和灭亡的全过程。在清朝的早期,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等皇帝,通过励精图治和一系列军事征服与政治改革,奠定了清朝强盛的基础。特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被称为清朝的 “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的版图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范围。然而,自嘉庆皇帝起,清朝开始显露出衰退的迹象。嘉庆皇帝在位期间,尽管努力整顿朝政,但面对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清朝的国力已难以为继。到了道光、咸丰、同治等皇帝时期,清朝更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外部的列强侵略,使得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光绪和溥仪时期,清朝的衰落已经不可逆转。光绪皇帝虽有意改革,但在保守势力的阻挠下,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溥仪作为末代皇帝,面对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最终在 1912 年宣布退位,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清朝的衰落,与封建王朝的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将人分为不同的阶层,特权阶级的存在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这种制度的固有缺陷,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了王朝的崩溃。此外,任何政治团体,如果无法有效解决组织内部的问题,就会逐渐失去民心和支持。清朝晚期的统治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远见和改革的勇气,未能及时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这不仅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也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总之,清朝的兴衰,不仅是一个王朝的历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缩影。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嘉庆十八年世人皆说在嘉庆皇帝去逝之,清朝开始了下坡路,为什么在他之后清朝开始落败了呢,我通过这一本书了解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腐败”。在洪武时期就规定,如有人贪污 60 两,就会被人剥下人皮,其中塞满稻草,做成一个稻草人,从此就可以看出,反贪一直都是皇帝做工作时的重中之重。有人统计在洪武时期酷刑使占明朝全部的三分之二,清官占明朝全部的三分之一。也有人说:“如果没有人贪污受贿那么多银两,导致国库空虚,也不至于被闯王李自成灭亡” 在乾隆时期却发生了许多贪污大事,甘肃省全部官员都弄虚作假,做假账上报朝廷,一共贪污了几千万两白银,乾隆皇帝甚至将甘肃官场上的官员进行一锅端了。迫不得已将贪污斩首的规定从四千两改到一万两。可到了嘉庆时期,好像这些规定都变成了虚无,每年官员之间的来往人情世故都需要八次,每到一个大节日都要上门拜访,一次四千两,给门吏都要 50 两百银,人头都不知道要掉下来几次了,可皇帝这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这种事不闻不问。实在是可悲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体制之害1.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书中通过 “清算和珅” 等事件,展现了清朝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无能。和珅的倒台虽然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但并未触及体制的根本问题。嘉庆帝虽有心改革,但受制于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体制的束缚,无法进行有效的大刀阔斧的改革。2. 经济问题的积重难返:嘉庆时期的财政问题严重,如 “铜钱通胀” 等经济问题,反映了清朝经济体制的脆弱性。钱粮亏空的问题在嘉庆十八年尤为突出,官员们通过各种手段弥补亏空,但这种短期行为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财政的混乱。3. 文化与教育的衰败:书中提到科举制度的问题,如捏报年岁、蒙混过关等现象,反映了教育体制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僵化。这种体制不仅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反而助长了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无能。4. 军事与安全的问题:嘉庆十八年发生的 “癸酉之变” 和 “兵部行印失窃案” 等事件,暴露了清朝军事体制的漏洞和安全管理的松懈。这些事件不仅威胁到皇权的安全,也反映了清朝在军事和安全管理上的严重问题。5. 社会矛盾的激化:书中通过 “陈德行刺案” 等事件,展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这些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治理的失效,是清朝体制弊端的外在表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