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纵然一生渺小,还是要用力活下去
我读过很多书,从来没有一本书读得如此艰难。每读几页或是几十页,就得停下来缓缓,平复一下才能继续读下去。在读这本书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一种很想读下去,又不敢读下去的状态,乃至于睡觉时,裘德都会不由自主出现在梦中。我习惯于将书读上两三遍,甚至更多,但这本《渺小一生》,我至今没有勇气读第二遍,因为它太过悲伤。
关于本书的简介或是宣传,常常浓缩为一句话 — 四个男人跨越三十年的友谊。翻开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像 “那不勒斯” 四部曲一样的书,描写贯穿一生的友谊,只不过前者是两个意大利女孩,后者是四个纽约男人。其实不是,如果你妄图通过简介,或是前两章的描写,来指望看到一个关于四个年轻的美国大学生如何闯荡纽约,守护友谊,获得成功,实现美国梦的昂扬故事,就大错特错了。虽然初读此书时,作者似乎打算呈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但猝不及防地,她开始弯道超车,将主线引到了另一条路上。
四个朋友,杰比与马尔科姆成为了配角或者说是背景的一部分。威廉与裘德成为主角与中心,或者说与裘德密切相关的威廉与裘德成为了本书的主人公,始于大学时代的友谊慢慢演变成了另一种更亲密更深厚的感情 — 爱情。你或许会以为这是一本类似于《我可能不会爱你》那样的友情变爱情的故事,那你太小看作者了。
裘德,毕业于美国最著名的那所大学的法学院,是纽约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在法庭上无往不利。此外,他还是普林斯顿的数学硕士,长相英俊,声音动听,唱歌剧堪比专业人士,擅长料理,会做各种烘焙糕点,深受朋友与教授喜爱。他有三个自大学起就非常亲密的朋友,尤其是英俊潇洒的威廉,好莱坞一线演员,裘德以后的爱人。从这段介绍上看,裘德的人生熠熠生辉,惹人羡慕,和渺小这个词毫无瓜葛。
你错了。裘德十五岁进入大学以前的生活让人不忍细读,即使你用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也会失望,我会告诉你,那要比你想象得还要悲惨十倍,二十倍,或上百倍。或许你看过孔刘主演的电影《熔炉》,它是否让你毛骨悚然?而这些只是裘德童年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惨事之一。
往后四十年的人生,裘德都在被它所折磨,所追逐。他常常说自己人生渺小,他一次又一次自残,那是他为了努力过好这渺小一生所做的努力。我从来没有见过一本书中有这么多长篇累牍而细致的自残描写,以至于被读者诟病,但是正是借此,我们才能理解裘德付出的努力。我一次次觉得够了,但是下一幕更加让人难以忍受,那些悲伤多么让人无力,心生寥寂。通过此,作者也许在告诉我们童年的创伤从来不会被治愈,它不过是被掩埋了而已。伤口不会被消除,即使愈合了,也会留有伤疤。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心理咨询一直存疑。
当威廉与裘德成为恋人,进入 “快乐年代” 时,我原谅了作者的所有不仁慈。但是当威廉,马尔科姆与苏菲死于交通事故时,我恨死了作者,为什么要对裘德如此残忍,威廉明明是天使下凡呀?我理解并原谅了裘德最后的选择,他已经足够努力了,并且太累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抵抗那种巨大的悲伤与空虚,工作不能,亲情不能,责任与承诺也不能,唯有死亡才能让他们相遇。
有一次,他们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聊天。选择丁克的马尔科姆怀疑自己的决定,没有孩子来传承的人生是不是有意义?威廉沉思良久说,我不觉得,因为我为朋友与自己带来了快乐,这很有意义。
我们渺小的一生能做到给身边人带来快乐就很了不起了。
最后友情提示,请谨慎打开此书,因为它非常厚,大约有小一千页;另外它非常非常让人悲伤。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谨慎拿起,也要从容放下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被封面吸引,痛苦绝望的情绪太强烈,看了结尾满是悲伤,再次拿起,跟着四位性格迥异的青年一起度过人生的奥德赛时期,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他们的影子,他们不是四个人,而是你的很多面。我有朋友,可从来不知道如何经营一段与时间相伴的成熟友谊,这本书给了我静默的答案如果你知道今后必然会经历痛苦窘迫,这本书会通过以毒攻毒的方式,让主人公的悲惨来稀释你的痛苦如果你曾内向自我厌恶,你会懂得主人公小心翼翼的敏感和在自我毁灭中艰难求生的勇气如果你刚大学毕业,热心工作的同时请不要忘记你身边忠诚的朋友,关羽友谊勇气和成长,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希望你记得这本书,艰难岁月总有一缕阳光会照亮惨白渺小的一生,也希望你看完后什么都不要留下,这样才能睡个好觉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走过四个主人公或平淡或凄凉的漫长岁月,这个时间花的很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谁的一生不渺小(《渺小一生》读书笔记)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小说。看得出来这个小说的作者是有野心的,我说不出来这个野心是什么,但是整个小说看下来,就是有那种古希腊悲剧的苍凉感。这个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某个人,而是命运。特意去度娘了一下作者, 柳原汉雅,美籍日裔女作家,父亲是医生,母亲出生于韩国首尔。不禁在想,是不是因为这样复杂的身份,才让这本小说又细腻,又纠结,又温情,又残酷。很难定义这部小说写的是什么,是友情、是亲情、也是爱情,是自我实现、是自我救赎、也是自我毁灭。书里一开头在写:“现在是讲求自我实现的时代,勉强接受现状、不去追求你人生的最爱,好像意志太薄弱、太堕落了。不知怎的,屈服于你看似注定的命运不再是有尊严的事情,而只显得你很懦弱。” 只是,在这本将近 900 页的书里,真的可以发现,对于不屈从命运这件事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困难到悲凉的事情。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叫渺小一生,这一生实在是有太多事情不是用我们的以为就能摆脱的了的。说作者有野心,是因为这就是严肃文学样子。它塑造出来的人物,从来不简单,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承载着沉重的命运,无论是那些好人还是那些坏人。这些人,都是生长出来的,你不会觉得刻意,不会是那种电视剧式的上来就告诉你他应该是那个样子,而是你要一点点拨开才能明白,原来他是这样的一生。在这拨开的过程中,其实作为读者的自己,也是在一点点拨开自己,才明白原来我自己是如此才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很有趣的一个设定是,书里的四个好朋友,有三个是在艺术领域工作的,另外一个则是在法律领域工作。所以那种艺术家式的观察,那种法律式的严谨,再加上生活本身的琐碎,就让这本小说有着阴郁的底色,还有那种夕阳式的糖浆色色调,还有着强烈的光明与黑暗的对比。单纯从生活的物质层面来说,小说把这个背景处理的极其暗淡,几个人都是成功人士,生活上完全不需要估计,所以把那种普通人因为纯粹生存而产生的问题屏蔽掉,然后来专门探讨一种人生的关系。这种人生的关系在于朋友、家人、熟人、陌生人、爱人,还有最重要的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关系这个东西,虽然说起来很抽象,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它是除了我和对方之外的第三者,但同时是维系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第三者,而通常我们会将它称为爱。那这种关系,或者说这种爱到底是什么?它可以表现为关系、包容、原谅,甚至是愤怒、怨恨和伤害。它是一种联结,是一种看上去是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联结,但同时又是超越着空间和时间的,是一种需要你真正去注入和维系的一种能量。就像光,我们把光理解成为电磁波,可以加强、可以分解、可以抵消。我想这种关系可能也有些类似,是一种互相之间的波动的能量作用,当双方产生共振的时候会加强,长时间不投入会削减,频率不同的时候也会抵消。但无论如何,我们是能感受到的。这种感受是说不出来的,或者说我们的语言实在是贫乏,我们的想象力如此有限,并没有办法把它真正表达出来,只好把它包裹在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里面,让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些镜像的东西,来真正发现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时遇见的东西。就像光,它太习以为常了,我们甚至都不太注意得到,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恐慌。书里有两段非常悲悯的文字,“当他真正思索裘德和他的人生时,总会产生一种感觉。或许可以称之为一种悲伤,但不是怜悯的,而是更大的悲伤。那种悲伤似乎是为了所有努力奋斗的可怜人,那几十亿他不认识、过着各自生活的人;那是一种混合了惊奇与敬畏的悲伤。看到世界各地的人这么奋力求生,即使他们每天都过得非常辛苦,即使环境这么恶劣。人生如此悲伤,在那些时刻,他会这样想。太悲伤了,然而我们都在继续活,我们都紧抓着不放,我们都在寻求某种慰藉。”“尽管他不会为他的人生是否有价值而烦恼,但他总是很好奇,为什么他和其他这么多人,还是继续活下去;有时他很难说服自己这一点,但是有这么多人,几百几千万人、几十亿人,活在他无法想象的悲惨中,面对种种极其贫困和可怕的疾病。然而他们都继续活下去。所以求生的决心根本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演化出来的本能?在人类的脑子中是否有一连串的神经元,如肌腱般坚韧而饱经折磨,能防止人类做出逻辑上往往应该做的?那种本能并非万无一失 —— 他就战胜过它一次。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这种本能减弱了,还是更强韧呢?他真的能选择要不要活下去吗?” 我不知道这种悲悯是来源于何处。或许是自己的能量被耗尽的时候,就会觉得和整个世界消失了联结,可能所谓的孤独感就是源自于此。而这个世界实在是过于大了,大到我们忽略了获取能量的方式,其实是建立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或许可以换句话说,就是去爱这个世界,去爱你自己,去爱那个过去你很厌倦的自己,然后去爱那个你将成为的自己。我们之所以渺小,是因为我们只能提供一点点能量,但也正是因为几十亿人的渺小,才有了这个世界。所以,不需要悲伤,学会重新爱这个这个世界,去和这个世界重新建立关系,也就足够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果我再活一次如果我再活一次,如果我是裘德。如果我曾经羡慕的别人都拥有,然而依旧痛苦不堪。如果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浓重的更深层次的忧郁。如果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抵挡不了死亡的虎视眈眈,而无论是蓄意的还是意外的死亡都能瞬间夺走在我这世界上的一切。如果我存在。我追求的是什么。我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被定义。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思考,在光滑的平面上。像是一块肥皂,使用到只剩下光滑的一片,像薄薄的、尖端圆钝的箭镞,每一天都被磨蚀掉一些。我看到了我自己。我从不幸中看到了幸运,从怨恨中看到了感恩。我看到了情绪的躯体化,看到了没有气力吃饭,想着这样能带走自己也好。就像曾经的我自己,只不过要严重得多得多得多。我看到了渴望,裘德的,菲利克斯的,威廉的,哈罗德的,杰比的,马尔科姆的。就这样吧先这样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下午读完《渺小一生》的时候头发还没做完,没戴眼镜只能看到屏幕上超大字号的模糊轮廓。座椅背后有机器不断地把水蒸汽送到我面前来,那些乳白色的乱絮挡住视线又飘开,吹一吹就碎掉,像裘德在威廉车祸死后脆弱不堪的身体和意志。作为读者,我很难形容读这部小说带来的情绪起伏是多么耗费心力的情感劳动。故事里发生在我最关心的人物 —— 裘德・圣弗朗西斯 —— 身上的悲剧:性暴力、性剥削、自我伤害、煤气灯效应式的操纵,几乎与他后来所拥有的爱一样多。可惜悲剧抢在爱之前,彻底摧毁了他作为人的自尊,将他困在消极自我否定的闭环里难以突围。当死去自尊的遗骸长成了畸形的怪物,人要怎么做才能不被它吞噬?裘德最终没能逃脱被吞噬的命运,他不知道答案。他身边的人以为爱是答案,但爱也并不能战胜一切。他们忘记爱的场域有资格准许证,而裘德那张门票从他出生起就被夺走,撕得稀烂。每每读到裘德无限贬低自己的心理活动都特别疲惫。又来了,又来了,又来了,裘德你为什么就是不明白你有多好,你有多值得被爱?我一遍遍这样对文字尽头的裘德呐喊,有时甚至难以抑制地流泪,深呼吸、捶着胸口。我从没对一个小说人物这样投入。也许裘德的自毁有一种漩涡般的奇异魅力,教人牵肠挂肚地盼他好起来,走出来,走到威廉身边,走上他自己的审判庭,一锤子判自己无罪,判自己有资格被爱,有资格快乐。所以等读到结尾车祸,我做了自己读这本书以来时间最长的停顿,因为那一刻我明白裘德的人生再也没有任何一点好起来的可能。我暂时无法接受作家对他这样残忍,即便他的救赎本质上只能由他自己完成,也不该把威廉从他身边夺走。那是威廉…… 那是威廉啊😭!但我因此能说裘德的人生是失败的吗?他呈现出的另一种成长路径 —— 赋予自我被爱的资格 —— 鲜有人会去走,甚至大部分人手握裘德这辈子挣扎着想得到的东西却浑然不自知。而裘德孤身走在这条路上,尽管姿态并不优雅,结局并无反转,他的挣扎仍然有意义,提醒我有一种痛苦会无限繁殖没有尽头,提醒我永远不要弄丢允许自己获得幸福的资格。你的渺小一生并不渺小。痛苦的你比爱伟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