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除死无大事

    恐惧(Fear)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曾说过:“我们靠死记硬背来记单词,但却记不住它们的意思;要记住它们的意思,必须付出我们的生命之血,必须将它们印在我们神经的细微纤维上。” 悲伤(Grief)悲伤的事发生时,我们只能接受它,不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回到过去。 快乐(Joy)大多数情况下,重症监护病房中,好消息来得很慢,这是最真实的关于好消息的情况。好消息是非常微小的胜利的集合。 分心(Distraction)把照顾病人作为你的首要任务。 愤怒(Anger)查尔斯・兰姆(CharlesLamb)在他的诗歌《愤怒》中写到:“触景生情的愤怒,可能是一种恩惠。” 厌恶(Disgust)我确实会尽量避免对病人的背景产生反感,但有时,这也确实是一个得经过反复思虑的过程。 希望(Hope)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独特之美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存在,源于我们所有的经历和体验,而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我们可以轻松面对的愉快经历。 以上是我在《生命的七种迹象》中根据作者的分类,在书中为其挑选出我喜欢的一段话。作者通过发生在重症监护室为我们展现了曾发生在每一个鲜活生命身上的故事,因其真实,极具震撼。 作者说,死亡不是某种选项,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围绕着重症监护室里的医患之前上演的每一幕可能不会让我们对于死亡免疫,倒又可能变得麻木。 作者的难得之处就是尽力去保持温情,给病人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每一次都全力以赴。毕竟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哪怕有时眼中看到的是各种数字和指标,也要更为全面去理解病患。 现代医学让我们对于医生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但有时短暂的接触并不能让医生对于病人有全面认真的了解,以至于并不总是能药到病除。即使是依托于日益发达的现代医疗,面对疾病和死亡,我们有时能做的是在少之又少。当要将坏消息告知,哪怕是作为受过训练的医生们,面对每一位病患和家属的眼神也是较为艰难的挑战。 建议对于死亡和相关话题敏感的,甚至会像医生一样产生恐惧情绪的,谨慎打开本书,如果要看,也不建议在睡前,可能会导致今夜难以入眠。 最后用书中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死亡往往像晴天霹雳一样降临到每个家庭:来无影,去无踪,没有机会做什么准备。但有些时候,死亡是一步步逼近的,也许已经好几年了。”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让我更加重视情感共通的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家人的健康状况,所以今天选择了《生命的七种迹象:来自重症监护室的故事》这本书,作者是一名重症监护科的主治医师,这本书中描述的事件全部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这些故事来自至少 10 个不同的医院或医疗机构,横跨数年。所有内容都是对当时事件的真实记忆的改编。这类真实故事改编的书籍对读者帮助是最大的,可以看到最真实的状况反应。人类之间共同的情感体验,最能打动人。无论是恐惧、悲伤、快乐、分心、愤怒、厌恶和希望,都能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我像追剧一样看的书

        我追剧一样,这本书让我超过了一周的时间。本来是每天 10 分钟,而我不自觉在睡觉一看就是 60 分钟。我本不太敢看医院内的书,太多恐惧无助和冰冷甚至厌恶。但是这本书,看到了温暖和支持以及希望。医生很辛苦,尤其是重症病房的医生,几乎总是用百米冲刺的状态准备战斗,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体会到医生细致复杂的情感,真是万幸。每个人的生命,在于经历和体验,酸甜苦辣,向死而生。每个人都会走向 “那一天”,有尊严的走向那一天,是每个人的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面对向死而生的病患,医生都是为了逝者与生者一切安好

          这本书解答了很多医患关系的不解 —— 医生说着废话文学,始终不给你做选择引导;医生 “谨慎” 的预后让病患能 “超越” 生死;医生用 “冷漠无情” 来展现在病人面前保持的中立和镇定。。。。。。关于恐惧:恐惧令人变得脆弱和坚强。书中展现了由于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而表现出竭斯底里的病人;也展现出了医生对于这些病人的理解与包容。但我认为这仅是相对又经验的医生才能做到相对从容与包容 —— 每天面对生老病死,以及由于生老病死而可能扭曲的人性,特别作为年轻的医生,TA 们自己甚至也是一个孩子,又如何能承受呢?关于失误:失误的问题,你只是看着它却错过了、遗漏了,而不是将错就错。这就是失误。我想起在瑜伽这个行业,我的一个学生,在一次产后会员练习时,由于对理疗掌握不到位带领练习,被馆主 “提醒” 的事情;还有由于会员自身原因,课后产生身体不适的事情。因为这些事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自我怀疑。看到这里关于 “失误” 一次,我认为她那时的确是失误非错误。只是由于专业知识不到,而不是特意而为之。只要不忘初心、兢兢业业,,我认识她仍然是我心中的一位好老师。关于交流: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很可能应该占据医生一半以上的时间,但是现在的系统里做不到 —— 冯唐《有本事》这也是国内人口数量而导致的情况。国内医院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以美国为例美国 3.27 亿,中国人口 13.9 亿;美国一万人有 26.5 名医生,中国一万人有 16.9 名医生。每天面对大量病患,医生能在有限时间做出最精准的诊断,已是不易。译者说,这本书其实是对生死的脱敏。在这里能看到医生除了治病,还救心:除了给病患治病,同时要给家属心理准备接受病患病情甚至不治的事实。确实是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将患者的健康和幸福置于首位。我将不容许年龄、疾病或残疾、信仰、民族、性别、国籍、政治立场、种族、性取向、社会地位或其他任何因素干预我的职责和我的患者?许多职业都有相似之处,唯有用心真心做好工作。,才不辜负时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我非常有启发的一本书,一个个普通的故事串链成一组 “垂死” 群像。没有对 “死亡” 意义的沉思,就无法真正认识 “生命”。“死亡” 是一次生活的 “大脱轨”,向死而生,我才能对生活的本质有更深入的思考与践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者仁心

                一本记录重症监护医生心绪的好书。作者从医生的视角,从病人的视角,从家属的视角去观察,感受,审视那些徘徊生死边界的一个个瞬间。所谓医者,不仅要治病,更应该从病人的角度,从病人家属的角度去体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在当下最需要的。正如有句话说的,偶尔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疫情之下,心存感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七种情感跌宕起伏

                    在某个瞬间,我们都会从一种感受滑向另一种感受,这就是我们共有的情感,也是让我们得以置身于周遭世界的要素。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