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属于心理学读物,学术性比较突出,论题是创伤在依恋关系中修复,论据从各种案例,生物学研究,心理学知识等角度论证。我从后半部分采用了刷书方式阅读。整体感受是认可作者的论点,即依恋关系是最宝贵的资源,创伤可以在依恋关系中修复,这种依恋关系纽带有亲人,朋友,伴侣,也有咨询和咨询师,也有与自我的关系。为什么认同呢?自己这两日亲身经历给了我认证作者论点的机会。本周一到周五,是在老家的时间,用来陪伴照顾母亲。在陪伴母亲的这几日,有过崩溃状态,甚至冲突,没预料到的结果就是惹她哭了。说痛苦和绝望使人感到孤独,或许在某一刻,她感到了这两样情绪吧,于是说出了一句我只听话没听音的那句 "我没亲人了"。起因是她让我做一件事,我第一反应是不同意,就跟她辩,想反驳她,从那时候起,原本的事情不再重要了,往日的鸡零狗碎,今后的不确定等等引起的创伤复发了。遇到危险时,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防御,而我的防御在面对老妈的防御时,投降了(好像一直都是这样的模式)。直到今日下午,我才做到了同理心,倾听妈妈的情绪,关注她真正想要表达什么,也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了(虽然这次还是我服软)因为她今个又哭了,哎,人在生病的时候就是比往日更敏感吧,可能是失去了很多掌控感。妈妈性格柔弱,倔强,骄傲,也是一个古怪的人了(我真遗传了她的这点基因),她只是就事去指责,去批评,对儿女又是有了一些严厉,完美主义,很少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表达过感受,比如生气,伤心,失望,开心,愉悦…… 今日我试着通过她说的话,去确定她是什么样的感受吗?好像从那一刻开始,她情绪稳定了一些,人也松弛了一些。我努力忽略,过滤掉不喜欢听到的言语,去寻求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个尝试的结果很好,因为谈话结束时,她表现出来的是放松感,而我也觉着更有力量了。她想要被重视,想要有价值感,想要关爱,想要被认可,我对妈妈说 "妈妈,俺爱你","妈,你很好的"。抱抱她,亲了亲她可爱滴脸蛋。先关注情绪,再关注事情。往后要多多问妈妈意见,让她感受到价值感,存在感,被重视感,虽然儿女长大,但依旧需要她,当然也要给她批评的机会,我才会不骄不躁,一直进步。而我的创伤(儿时母亲过度的保护、控制,大概率是导致自我存在感不明显的原因,表现在昔日对他人依附性强,自我责任意识低,自信感低)也在这个时候一点点修复着。不温柔,烈火的性格可能不招人喜欢,但是找到自我不是最重要的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过提高心智化来治疗依恋创伤

      这是一本研究依恋创伤的专业学术书籍,作者介绍了童年期由于照顾者不正确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也深入挖掘了照顾者行为背后的创伤史、创伤代际传递等因素,并揭示出不安全依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心智化能力受损,以及童年期的依恋模式是如何延续发展到成人阶段。后面两章引用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来佐证先前的理论和假设,以及介绍并讨论跟依恋创伤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研究创伤依恋的心理学者、治疗创伤的心理咨询师都深有启发,尤其是对心智化的关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的文笔、结构、翻译,比《心理治疗中的依恋》更方便阅读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

          这是这一年里我阅读的心理学书籍中难得不东拉西扯,举证充分又具指导意义的好书。书中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项目研究时间长达二十余年,把依恋与创伤关系剖析的十分透彻,并且在书中说明了依恋创伤的治疗方法,帮助读者理解依恋与创伤的生理基础,从而认识对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结的缘由。安全的依恋,是给孩子一生的财富。这本书也会帮助为人父母的我们,指导我们做一个合格的养育者,同时帮助我们学会自救。这本书因为年份稍早,有些观点着笔不多,好期待相关问题的更多研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正念与心智化的重要性

            对四类依恋关系进行阐述,并说明不同依恋类型的治疗方案,及正念和心智化的重要性。在最需要心智化的时候,恰恰是最没有能力心智化的时候

              转发
              评论